追记抗战老兵祁阳人周咏南、黄天:母子从军赴国难

[复制链接]
查看: 3223|回复: 2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5-8-5 15: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追记抗战老兵周咏南、黄天:母子从军赴国难

2015-07-04 09:02:2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邹仪 编辑:王娉娉 红网官方微博


  周咏南晚年照片 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资料照片
  黄天晚年照片 摄于一九七九年 资料照片
  抗战漫画之四。
  本报记者 文热心 邹 仪 通讯员 何 顺
  “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作出的英明论断。
  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KANG倭寇根据地全民参战相对应的是,“国统区”的人民群众在民族存亡、国家安危的紧要关头,舍生忘死、趋危舍安,义无反顾地走向KANG倭寇战场。在湖南,“母子从军”就是这当中突出事例。
  2015夏初,湖南日报记者来到祁阳县城一个小巷里,见到了“母子从军”的后代之一黄雷。谈起奶奶周咏南和父亲黄天同上战场赴国难一事,他感慨万分:“家族荣耀,民族之幸!”
  1、“日寇并没有规定,
  不准屠杀寡妇孤儿”
  黄雷告诉记者,他奶奶周咏南,号秋琼,是祁东县(1952年从祁阳县析出)白地市区万福岭乡元木冲人。出身名门,“不仅爱武,亦爱学文”。5岁时,和兄弟们随名师学武,“至11岁时,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三五人围攻,她也不在话下”。“9岁能写短文,11岁能吟诗答对,且爱好音乐、绘画,写得一手颜体字”,还著有《孤灯诗稿》。19岁结婚,20岁生子,21岁丧夫。丈夫逝世时,儿子黄天才9个月大。本来,周咏南可能就这样和孩子相依为命,熬过贫困、寂寞的一段,在孩子长成后做奶奶,享受人间天伦之乐。可她凭着对生活的向往,继续深造,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1937年,七七事变让她生活的轨道转了一个弯。全民抗战爆发,周咏南心情很不平静。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后,难民拥入祁阳。眼见无数的孤儿寡母,背井离乡,俱是日寇造成,想到自已经历的坎坷和痛苦,联想到战时寡妇孤儿还在不断地增加,《流亡曲》中“百万荣华,一刹化为灰烬,无限欢笑,转眼变成凄凉”的情景,她的心碎了,认为日寇不灭,难以为家,遂立志投笔从戎,并号召学生共赴国难。
  这年冬天,儿子黄天高中毕业,周咏南突然取消了为他完婚的计划。这让儿子很是吃惊:“难道母亲不想养孙继承香火,她自己不想弄孙自乐?”
  周咏南接着告诉儿子,也不能去考大学,母子一起报考军校!儿子说:“国家规定,独子不得从军。”她十分严肃说:“日寇并没有规定,不准屠杀寡妇孤儿!”这让儿子无言以对。
  2、“您忍心拒我于报国门外吗”
  1938年冬,母子双双报考黄埔军校。报名时,衡阳招生处负责人田指导员对周咏南说:“你年纪已39岁,超过年龄太多,不能报考。”周咏南含着眼泪指着儿子说:“他是我的独生孤子,9个月失去了父亲,我吃尽千辛万苦,把他拉大成人,难道我舍得把他送到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去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是教员,应以身作则。今送子参军,我亦决心以身许国,报名投考,共赴国难,您忍心拒我于报国门外吗?”田指导员被感动了。
  母子双双被录取。在分队时,儿子分在十六期二总队,受训地点在四川铜梁,学步科;周咏南分在十六期女生总队,受训地点在江西雩都,学战场救护。在学习期间,周咏南还曾三次夺得劈刺冠军。
  1940年1月,母子同时毕业。在毕业典礼上,校方嘉奖周咏南:“母子从军同学,共赴国难,夙世楷模,殊堪嘉奖。”《救国日报》亦以《母子从军KANG倭寇》为题,作了报道,号召全国人民,要像周咏南哪样爱国,寡母孤儿,同时从军KANG倭寇。
  周咏南的后人还告诉记者,周咏南本有武功,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到毕业时又练成了“双枪将”,且枪法精准。毕业后,她被分配到第九战区湖南前线的五十三军,任该军政治部中尉干事,驻守津市;儿子分在第六战区,驻湖北恩施。周咏南在五十三军时,不愿在办公室工作,要求下连队,上战场,并向该军政治部主任提出,把随军家属组成女兵参加KANG倭寇,以减轻部队拖累,并广收流亡女青年共同卫国。这项建议,深得军长嘉许,并交付实施。
  1943年元月,女兵连正式成立,直属军部,任命周咏南为连长,从事军事训练。
  3、“横枕沙场骷髅眠”
  1943年冬天,常德会战爆发。会战前,黄天在湖北前线,收到母亲的来信:“吾儿悉知,常德战事,一触即发,尔我母子,既以身许国,勿以安危系念,母如马革裹尸,志所愿也,希继承吾保国之志,激励士卒奋勇杀敌,是所愿也。”
  在会战中,周咏南率女兵连参加了津市保卫战。在战斗中,表现得镇定自若,顽强英勇,敢与敌人正面交锋。在激战中,周咏南腿负重伤,却仍然指挥女兵抗击日军。后被抢救,送一二九兵站医治。
  周咏南在作战间隙中,常以诗自励,兼励所属女生。其中一首是:
  “胡马纵横澧水边,倭头未尽懒升天。
  昨宵又得从军乐,横枕沙场骷髅眠。”
  1944年,周咏南伤愈后,调任一二九兵站医院新闻室少校主任,从事伤兵的安慰工作。
  4、“急速回家,
  不要参加内战”
  1945年,日军投降。周咏南认为报国之志已偿,便毅然提出解甲归教的要求,在家乡启蒙后代。1945年10月,周咏南受校长张雨生的聘请,仍执教于白地市中心小学。
  1946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周咏南对此极为不满。当时,儿子在部队走得很顺,先后担任了连长、代营长,在湖北的房县、均县一带,同共产党军队作战。周咏南函电再三,令儿子急速回家,不要参加内战。可黄天那时觉得自己在军界发展前途看好,也就没有听从母命。1947年7月,周咏南带着儿媳、孙子赶到湖北广水,又哭又诉,要儿子回家,并向部队长哭诉自己守节抚孤的痛苦经历。部队长只好令黄天送母亲到汉口。到汉口后,周咏南又一次强迫儿子回家,可黄天还是返回了部队。一直到1949年1月,黄天随部队在北平起义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周咏南脸上才开始出现笑容。
  黄雷还告诉记者,他父亲1952年转业到祁阳县水利局工作,于上个世纪90年代告别人世。他奶奶一直执教于祁东县白地市中心小学,直至上个世纪60年代去世。
  5、“马革裹尸,我也愿意”
  周咏南“母子从军”,只是湖南人舍身为国的典型事例。
  在湖南,有许多书生从戎的故事。李无忮“不惧轰炸毅然从军”。那是日军第一次轰炸长沙后不久,身为第一师范学生的他,认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投考了前来学校招生的西北军官训练班。被录取后受训几个月,走上了KANG倭寇前线。贺新民,中学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毕业后奔赴滇西部队,后来进入中国远征军,率部参加收复腾冲、龙陵的战斗,解放战争中率部在西北起义,加入解放军。易庆明,本在中学读书,借盖了父亲的章子办了退学手续,走向KANG倭寇战场。临别,他对父亲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20岁,正是报效国家的时候,不然就要当亡国奴了。上海800将士,死的师长、团长都有。马革裹尸,我也愿意。”在1940年的宜昌战役中,他带着30多人的敢死队夺回南津关阵地,立下战功。这样的热血青年,我们还可以点出许多名字,王光亚、黄福荫、彭中志、谭昆山、湛仲英、刘超波……
  【链接】
  湖南向抗战输送了200万兵员
  曾任过省参事室副主任、省政协副秘书长的蔡杞材,抗战期间一直在湖南军管区系统任职。这个系统的任务就是征兵。他提供的材料说:“就全国来说,湖南是全国征募兵最多的省份。”“湖南每年征兵人数不一,随着抗战的发展变化逐年增加,配额由10万余人至20万人不等。所征新兵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因而又允许各部队呈请中央批准和省军管区司令部同意,自行招募。从1937年至1945年,征集的兵员176万多人,招募的兵员25万余人。合计超出200万人。除了每年一次总配额外,还另有这样或那样名目的临时配额增加。所谓‘无湘不成军’,湖南人当兵是早负盛名的。湖南人当军官的也比较多,湖南的部队长都喜欢湖南兵。因此,各部队长报请中央来湖南招募新兵的就多了。”
  这200万兵员中,有周咏南母子这样主动勇赴国难的,更多的是征募的壮丁。壮丁中,虽然一些人对上战场有着恐惧,但他们终究上了战场。正如一个抗战老兵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的:“虽然当时自己只有十几岁,但已经明白‘国之不存,民将焉附’的道理。”他也就勇敢地走上了战场。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5-8-5 15: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1943年冬,日军166师团气势汹汹从华容、安乡及石首、公安向东南进犯,妄图一举攻占津市后,与日第3师团、13师团、39师团、68师团和116师团合围常德。为了阻击日军,国民党第9战区第53军奉命前来参加“津市保卫战”。当时的军指挥部就设在津市市对岸的不二庵和公德林,不远处就是中渡口。中渡口是津市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是本次战斗的重点战场之一,而接受此次保卫中渡口任务的部队却是一支女兵连。这么重要的关隘,为什么交给了一支女兵连呢?这事还得从1938年说起。

  母子同校从军KANG倭寇

  这个女兵连的连长叫周咏南,原先是名教师,日寇的铁蹄踏入中国后,人民水深火热,国土不断沦丧,于是她决心弃教从戎。1938年12月,正好周咏南的儿子高中毕业,周咏南决定与儿子一起投考黄埔军校。当时的周咏南已37岁,超过报考年龄近20岁。她对考官说:“KANG倭寇救亡还分年龄大小吗?我是教师,应该为人师表、为国分忧,要冲到最前线去战斗。今天,我把我的独生子也带来了,我们母子俩决定一同报考黄埔军校。”考官最终被周咏南的爱国热情感动,同意其报考,经过考试,母子俩都被录取了。

  尽管周咏南是黄埔建校以来最大的学生,但她却3次夺得全校臂刺冠军,儿子各项成绩也名列前茅。1940年的毕业典礼上,校长蒋介石亲自为他们母子俩授奖。嘉奖令称:“母子从军同学,共赴国难,夙世楷模,殊堪嘉奖。”当时的大报《救国日报》亦以“母子从军KANG倭寇”为题作了报道,号召全国人民向他们学习。

  组建女兵连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周咏南被分配到53军任政治部中尉干事。可是,周咏南不愿坐在办公室里,她请求组建一支女兵连到KANG倭寇的最前线去。1943年1月27日,女兵连正式成立,周咏南被任命为上尉连长。全连建制为3个排,9个班,每班15人。每班有轻机枪组6人,步枪组8人,卫生员1人。全连共135人,直属军部领导。

  周咏南从小习武,功底扎实,特别是武术拳击,功夫了得。女兵连成立不到一年,全连女兵个个军事过硬,意志坚强。这次“津市保卫战”全连更是抱定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大家写了血战书和与亲人的告别信,全连只有一个信念:团结一致,坚决守住中渡口!

  守卫津市中渡口

  1943年11月15日,守卫中渡口的战斗打响。首先向女兵连进攻的部队是西路日军布上联队铃木大队,大队长铃木雄是个佐官,气焰非常嚣张。敌人先是一阵炮轰,接着就是大队人马冲杀。女兵连在连长周咏南的指挥下,先是十几挺机枪一阵扫射,接着将手榴弹投向敌人阵地。日军丢下十几具尸首后慌忙撤退了。铃木雄没有想到,一个女兵连竟有如此强的战斗力,于是在第二次进攻时,他加大了炮火的力度,进攻的人数也增加了几倍。女兵连则以强烈的火网,顽强阻击。敌人虽伤亡惨重,但因人数众多,终于冲进了女兵连阵营。危急之时,周咏南大喊一声,首先跃出战壕,她左右搏杀,瞬间就宰了几个日军,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就在这紧急关头,突然响起了冲锋号,原来是三排长金妮率领预备排冲上来了,女兵连士气大振,一阵奋力冲杀。就这样,阵地从凌晨一直坚守到了黄昏,日军几次冲入女兵连阵地,均被女兵连击退。当晚7时许,女兵连奉命撤出中渡口战斗。

  这次战斗,女兵连毙敌近百,铃木大队队长铃木雄受重伤,女兵连全连伤亡40余人,其中,一排长李克寒在白刃战中被敌人包围殉国,三排长金妮在掩护连长周咏南时壮烈牺牲,周咏南在最后的白刃战中腿负重伤,后被送医治疗。

  女兵连在这次津市保卫战中,与日寇殊死搏斗,她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受到了军部的高度赞扬和嘉奖。她们的爱国壮举也一直为津市人民所称颂。

  作者注:本文参考了黄天先生的《我母亲在澧津组建女兵连抗战的回忆》一文。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5-8-5 15: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血色澹水



澹水在津市北郊画了大半个圆,再经中渡口东去,在伍公嘴汇入涔水。两水构成津市东北方向的天然屏障,由蔡口滩至中渡口的澹水一线,是津市北面的第二道防线。1943年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时,中国军队在涔水至澹水一带,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1943年5月,鄂西会战期间,我军在白羊堤一线与日军鏖战,敌人始终未能突破津市防守线,让日军恨得咬牙切齿。11月1日,日军主力部队第116师团从40公里外的藕池向津市扑来,企图将第44军歼灭,以洗鄂西会战之仇。敌我双方在涔水、澹水边鏖战10余天,防守中渡口阵地的是周咏南率领的女兵连。

11月8日,日军第116师团突破白羊堤防线后,先后增加步炮千余人,直逼中渡口、小渡口,企图强渡澹水,直取津市。9日拂晓,日军在空军的掩护下,向津市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要与我军决一死战。

11月15日下午3时,日军出动飞机轰炸津市市区和阳由垸,凭借水上舟桥优势,组织强攻,我空军出动,轰炸敌军企图渡河的船只,炸沉敌船八艘。入夜,我军失去了空军的支持,日军乘机发起进攻,抢滩登岸。女兵连最后与日寇短兵相接,展开肉搏战。连长周咏南冲锋在前,凭着自幼练成的武功,连杀5敌。不料被流弹击中大腿,倒在地上。一个鬼子兵冲上来,连里年纪最小的女兵端枪迎了上去,以弱小之躯,与鬼子兵展开了拚杀,不久,女兵倒在了血泊中,这个仅有十四岁的女生,以她的生命和鲜血诠释了她的爱和恨。

另一股日军由红庙强渡,千余人攻入市区,与守军发生巷战,师长许国璋亲率一团,枪上刺刀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将敌驱逐于市外,日军胁屋大队被迫从谭家湾撤出。

周咏南被赶来的援军抢救出阵地,送到129兵站医院抢救,醒来之后赋诗云:“胡马纵横澧水边,倭头未尽懒升天。昨宵又得从军乐,横枕沙场骷髅眠。”

大战前夕,周咏南写信给石牌前线的儿子黄天。她在信中说:“孝先吾儿知悉,常德战争,一触即发,尔我母子,既以身许国,勿以安危系念。母如马革裹尸,志所愿也,希继承吾保国之志,激励士卒奋勇杀敌,是所愿也。希继承吾保国之志,激励土卒,奋勇杀敌,是所至嘱。”信虽不长,但字里行间充溢着视死如归的气概,报国之心,跃然纸上,读后令人肃然起敬。

她是一位乡村女教师,抗战爆发后,她携子报考黄埔军校,母子同为黄埔军校16期的毕业生。黄天后来回忆说 “报名时,衡阳招生处负责人、指导员田某对我母亲说:“你39岁了,超过了年龄近20岁,不能报考。”我母亲含着服泪,指着我说:“他是我的独生子,9个月失去了父亲,我历尽千辛万苦,把他带大,难道我舍得站他一个人到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去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是教员,应以身作则,今日我们母子—起从军,同时报考,共赴国难,你难道忍心拒绝我的报国之志码?”田指导员被感动了,同意报考,我们被录取了。”

毕业后.周咏南分到第44军,任政治部中尉干事,军部设在皇姑山下的大同寺。周咏南不愿在办公室工作,要求下连队、上战场,并向军政治部主任提出,由随军家眷,以及收招流亡女青年组成女兵连,参加战斗。这项建议得到军长王泽浚的嘉许,并交付实施。1943年元月,女兵连正式成立,直属军部,周咏南被任命为连长,从事军事训练。

中渡口阻击战,全连伤亡四分之三,女兵连一排长李克寒、三排长金妮阵亡,鲜血染红了清澈的澹水,染红了冬天的原野。数天后,当战士们奉令撤离津市,转战太浮山的时候,天空中突然飞起了漫天的雪花,仿佛为英雄送行,这些冰洁女子为了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的鲜血和生命,激烈着每一个热血青年,投身于KANG倭寇前线,英勇杀敌。

如今,当年那场气吞山河的主角多已谢世,我们无法还原当年悲壮的情景,无法体会女兵冲上去的那一刻豪气,以及倒下去时那一刻穿心的痛……。

“青史读来总断肠”,抗战那一段历史,常常读不下去,不忍读,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读下去,有太多的悲壮!太多的伤感!太多的愤概!…….

去冬的一个黄昏,一个网友来到这里,拍下了一组照片,在《出走报告》中写道:“澹水涔水汇合处有一小洲,白杨成林,茅草离披,飞鸟时起,牛羊徜徉,正是一处郊游胜地。”照片中静静流淌的澹水,亭亭玉立的杨林,水边觅食的小鸟,黄昏澹水中夕阳,多么的宁静!多么的慵懒!七十年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