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汉语方言分区图制图/王斌
长沙晚报记者 范亚湘 实习生 赵奇 陈湘婷
近日,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发起了一项方言调查“響應”计划,计划用5到10年的时间,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进行数据库整理后捐给湖南省博物馆。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冲击下,各地方言日渐式微。君不见,长沙大街小巷飘过的,往往不是长沙话,而是“塑料普通话”。而抢救保存、传承发展承载着乡土文化积淀的方言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湖南方言韵味十足
暑气逼人,夜来难寐。话说一个长沙人请益阳和衡阳的两位朋友吃宵夜。点了一大桌子菜,朋友还没到,长沙人急了,赶紧打电话催:“哦什搞的啰?还不来,莫扳俏唦!”不一会儿,益阳朋友满头大汗地来了,一来就扯开嗓子喊:“有旯冇?冇旯就搞碗许。”又过一会儿,衡阳朋友无精打采地来了,一来,就没好气地说:“你们就欢七恰,我都要困眼眯了。”
这简短的几句对话,可能有人听来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长沙人是说:“怎么搞的,还不来?莫拿架子啊!”益阳人是说:“有茶没?没茶就搞碗水。”衡阳人是说:“你们就喜欢吃,我都要睡觉了。”
湘方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是生活在湘江流域及其支系一带湖湘老百姓使用的主要语言。湘方言又被称为湘语,按时间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其中,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老湘语以双峰话为代表。据2010年的一项统计,湖南话是世界上使用人口第33多的语言。虽然这里只是列举了部分湘方言,但却余音袅袅,平直柔软,韵味十足。
乡音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前两年,神曲《江南Style》流行,湖南各地方言版跟着“起哄”。“没事的时候,我就爱看各地方言版的《江南Style》,常常是眼睛都笑瞎!”生意人刘晓强在长沙北正街长大,但现在却很少讲长沙话。“与人谈生意,对方说的是普通话,我也只好憋着一口普通话跟他谈。”不过,刘晓强说着说着,就会蹦出一句长沙话:“好跟你讲咧你不听,霸蛮要是咯样搞啰!大不了我不搞哒,扮禾!”
刘晓强的一位下属是娄底新化人。“一次我带着他和一个学校谈一笔生意,谈了半天谈不拢,酒桌上的气氛很闷。见状,和校长同来的一位年轻貌美的杨老师不敢说半句话。我那个手下却突然端起酒杯举向杨老师说:‘娘老子,我敬你一杯!’杨老师一脸通红的说:‘我比你年轻好几岁,怎么叫我娘老子呢?难道我那样显老吗?’谁知,听到这番对话,校长笑得差点在地上打滚!校长也是新化人,他知道我手下说的‘娘老子’就是‘杨老师’。乡音一下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了这样一个小插曲,气氛轻松多了,我们那笔生意很快就敲定了。”
“小时候的生活环境让你觉得多学一种方言,就可以多交些朋友。在舞台上你会觉得多说一种方言,会让全国各地来的嘉宾很放松。”汪涵认为,中国人一直都有老乡情结,而这份情结中唯一凝结的点就是方言。在工作中运用方言,就会发现方言的无穷魅力。只有说得了乡音,才能记得住乡愁。
让更多的湖南人说湖南话
每一种方言都是一个知识体系。比如小孩,长沙人叫“小粒子”,邵阳人叫“牙牙”,常德人叫“小牙”,岳阳人叫“牙毑”。“方言背后文化信息非常浓郁,消亡一种方言,就意味着消亡一种知识体系。越来越多的孩子不能说地道的家乡话,都变成了只会说普通话的人。”汪涵说,他发起方言调查“響應”计划,其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湖南人说湖南话。
汪涵说他萌发方言调查的想法是在2011年8月,“我最后一次去医院看我的老师虞逸夫时,97岁的虞老说:‘你要做学问,就要从小学的功夫做起,也就是乾嘉时期的音韵、考据和训诂。你对这方面感兴趣,也会说一些方言,可以先从音韵入手,再旁及考据和训诂。’”
汪涵对虞逸夫的这番话一直铭记在心,但直到今年春节过后,他才腾出时间来动手行动。“春节期间,我跟几位优秀的语言学博士开会,商量启动湘方言调查采集的工作方案。大家都坚信,通过五到十年的全情投入,我们可以做出非常了不起的学术成果和全新的方言应用模式。”
取名为“響應”计划,是因为“响”在繁体字中就是乡和音的结合,“乡音是最响亮的声音。有一位学者说过,没有了乡音,我们用什么去排遣乡愁?可能方言一直在那里响,但是应者寥寥,所以我现在就去‘应’。我这个‘应’的过程也是响——为了让更多人来‘应’”。
专家建议
把最典型的方言通过音频记录下来
到底用什么方式让湖南话“傲”起来?汪涵也有想法,“长沙话说厉害是‘拽’,想让湖南话‘拽’起来,就要利用现在的传播介质,创新保护湖南话的方式。”
汪涵对方言的保护有深入的思考。他认为,方言保护的主体有两部分,一是内在主体,方言学者去做保存和研究,把文字和语音背后的东西给找出来,什么时期声母脱落了,为什么会脱落?二是外在主体,通过一些方法调动人们说方言的兴趣。“通过传播,会发现原来方言当中那么有文化。”
汪涵表示,他会跟湖南的电台合作,每天在节目中说一个湖南方言的词或字,告诉听众本字出自哪里。“它可能在文字当中沉睡了,但在我们的语言中依然鲜活。”同时,他准备在湖南的14个市州找一批“80后”“90后”,用当地方言写自己的城市,出一本书或者一张专辑。
著名文化学者许子东在网上发表文章挺汪涵。他提出一个问题:“据说目前每十天就有一种方言在消失,那么到底要不要、该不该、能不能保护我们各地的方言?”
许子东说,回顾中国历史,我们都说中国之所以两千年文化不散,主要就是因为“书同文”。其实这话只说出了一半,中国两千年来文字是统一的,可是语言从来都是各说各话。每一个地方人们为官做生意要去讲官话,但是所有的人也都是讲方言的。在我看来,文字的统一与各自说自己的方言,这是中国文化的两大法宝,我们不能只看到一个,失之偏颇。为此,他呼吁,“建议每个地方的大学中文系必须研究当地的方言,要用各种形式把当地最典型的方言通过音频把它记录下来。唯有这样,才能保护好典型的方言。”
网友发声
郴州“妹的噶”点赞“響應”计划
“響應”计划一推出,立刻应者如云。一个郴州女孩子在网上发帖回应说:“我是一个郴州妹的噶(女孩子),属于猴子拐(很瘦)那类型的,但人还算称透(漂亮)。不过,我是一个闷老牯(不善言谈者),平时上网不爱称晒(出风头),只看不娃事(讲话),更不会闹袍哒(大喊大叫)。这次,涵哥搞方言调查,我觉得好倒瘾(真过瘾),不是我哄卵泡(拍马屁),涵哥这一行动就好比出爷头(出太阳)了……后勒(好吧),我不搞米糊子(浑水摸鱼)了。涵哥果个卵崽(这个家伙)真打眼(出众)!”
这位平时不善言谈的郴州“妹的噶”的帖子一出来,支持者络绎不绝。
微评快读
@卡尔森大波:普通话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但方言是每个人内在的涵养,是一个部落所代表的一种文化,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不能摒弃我们土生土长的方言文化。
@SDUer_珈亦:作为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在调查方言听音记音的漫漫长路上,突然觉得没那么孤独了,因为愿意去守护方言的人比我们想象的更多。
@摄影师王景超:方言是中华语言文化几千年的派系分支,也是每个人家乡特有的味道和乡情,应该保留下来陪伴我们一生。
(长沙晚报记者 康笑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