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话题] 祁阳市八宝镇大源村盲人唐勇种田规模已达680多亩,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

[复制链接]
查看: 482|回复: 0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22-5-25 10: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力“耕”生 致富有“稻” 祁阳盲人唐勇稻田里“种出”幸福新生活
[来源:永州新闻网]   [编辑:周红艳二审:阳华荣 三审:于光林]    时间:2022-05-25 09:49


永州新闻网讯(通讯员 邹乔夫)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小满时节,三吾田野,禾苗起舞,刚插完早稻的农户们又开始在收完油菜的田里忙着赶栽中稻,处处呈现出一派耕作繁忙的景象。

“这片稻田就是我们镇大源村的唐勇种的,你们看这禾苗分蘖来势相当好,不出意外,亩产千斤以上没问题。”近日,在祁阳市八宝镇大源村,该镇分管农业领导刘凤玲指着一片绿油油的稻田对我们说道。


20220525691ab009a579789597b86e992bde9568_origin.jpg


图为:唐勇(右二)参加2021年祁阳市八宝镇“发展粮食生产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合影(唐建军提供)

从刘凤玲的介绍中得知,大源村的唐勇,今年39岁,因先天性白内瘴自幼双目“失明”。 但他身残志坚、开朗乐观,凭着自己勤劳和智慧,闯出了一条科学种田的致富“稻”路,连续5年被八宝镇党委、政府授予“发展粮食生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成为了当地家喻户晓的“种粮明星”。

“盲人”种田,鲜有所闻。在刘凤玲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唐勇的家里一探究竟。




图为:唐勇在家里接受《湖南日报》记者现场采访调研

唐勇的家是一幢还没有装修好的农家小别墅,大厅的一半堆满了种田用的化肥。“这些肥料幸好买的早,现在涨价让我省了不少钱。”身穿雨衣雨靴的唐勇刚从田地里忙活回来,得知我们的来意后,迅即打开了话闸子。

“失明”不失志 自立自强建起“幸福小家”

“我的老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唐勇一家5口,上有年迈的老母,下有一双聪明的儿女,妻子智障残疾,但在唐勇的精心照料下,一家幸福满满。

唐勇小时候家里穷,加之视力障碍,小学毕业后便辍学在家。“但我不能依靠父母一辈子啊。”1999年,16岁的唐勇在家开始打红砖卖,自食其力养活自己。“人工打砖很辛苦,从天光到天黑,累的我连腰都直不起。”唐勇回味当年,感到既苦涩又欣慰。

“我的命运我作主。”2003年,不怕吃苦的唐勇跟着别人又干起了挑红砖的重活,省吃俭用,身边逐渐有了些积蓄。“那时,我突然感觉到生活充满了盼头。”挑砖之余,唐勇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憧憬。

2008年,唐勇听说养猪赚钱,便自己打红砖建起了一排猪舍,并将全部积蓄用来买了猪仔。然而,由于缺乏养殖经验和防治技术,生猪发生了突发病毒性腹泻,当年亏损了1万多元。“养猪虽然赚钱,但风险太大了。”唐勇说起养猪,心有余悸。

吃一堑长一智。为了养好猪,唐勇四处拜师学艺,后来采取“自繁自养”的繁养模式,不仅控制了猪仔价格上涨带来的养殖成本提高,而且有效避免了其他猪场疫病传染到自己猪场的风险。2010年,唐勇养猪规模达到160多头,2011年实现净收入16万多元。“2012年,在我将近30岁的那一年,终于娶了老婆,还添了个胖小子,建起了幸福的小家。”唐勇满脸欢笑道。

勇闯新路 “养猪倌”华丽变身“种粮户”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通过养猪,唐勇一家过上了平静温馨的日子。然而,正当唐勇养猪干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国家对养猪产业的环保要求却越来越高,要想继续生存发展,就必须加大环保设施投入,提升养殖规模。面对猪场改造的巨额投入,压力山大的唐勇时常在心底自问:“难道除了养猪,我就不能干些别的什么了吗?”

有心人,天不负。2013年他了解到村里不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耕地抛荒严重。唐勇心感痛惜之际,脑海里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我何不在家包田种地、发展水稻规模化种植呢?”

想到就做。唐勇当机立断清空了自己猪场的所有存栏,横下一条心就在自家承包的30亩稻田里试着干了起来。

“盲人也能种好田?除非太阳从西边出。”唐勇的“折腾”引来了村民们的一遍嘲讽。但他坚持自己的选择,不为所动。

农业一枝花,技术要当家。为了摸清种田门道,唐勇在农技人员的悉心指导下,常常风里来雨里去,用心摸索学习,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敲田‘看’水,摸苗知虫,抚茎问症”的本领。

“谁不想种,我就来种。”2014年还没开春,唐勇一口气便在村里签下了70亩抛荒稻田的流转合同,种田规模一下子扩大到了100亩。通过辛勤耕耘,曾经荒芜的田野又呈现出了一派丰收的美景,唐勇当年种粮收入突破了5万元。不仅那些曾经等着想看他笑话的村民从此对他刮目相看,就连村里那些号称种田的“老把式”也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也许这是上天对我的眷顾吧。”提起自己当年的抉择,唐勇总是无比庆幸地说道,“那年我放弃养猪选择种田真是太明智了。”原来,唐勇放弃养猪以后,不仅躲过了生猪市场价格爆跌的重创,而且避免了非洲猪瘟带来的灭顶之灾。有人说他这是“瞎猫碰到死耗子”,也有人说他行了“狗屎运”,但在我看来,这更是唐勇内心充满睿智的一次强烈闪光。

与时俱进 科学种田“稻”路宽

“现在种田与以前不一样了,必须讲究规模效益。2014年我种100亩赚了5万多元,现在我种600多亩每年赚20多万,算起来现在种一亩比以前是少赚了一到两百元,但实际上我现在一年赚的钱不仅要比以前一年多出好几倍,而且种田比以前种几十亩还要轻松的多。”唐勇自从参加了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后,算起账来格局大得很。


20220525fa077d8261cc905cf5a8b209f9287118_origin.jpg


图为:唐勇在春耕生产中

凭风好借力。“水稻规模化种植,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和社会化服务的支撑。”唐勇说道,“自己种田,累死枉然。我现在种田都是请人代耕代种代收的,自己主要负责管理。当然,插秧、打药水、赶花粉等自己能做的,也会去做一点。”采访中,唐勇向我们说出了他种田的“秘密”。

唐勇请人种田,主要以村里的“贫困乡亲”为主。“我请的工人以附近不能出去打工的‘留守妇女’占多,她们在自家的门口‘就业’,既方便照看一家老少,还可赚钱贴补家用,这样我好大家好。”农忙时节,唐勇每天都要请30多名村民下田干活,全年支付工钱在20万元以上。“今后我的田种到哪里我就将帮扶到哪里。”2020年,唐勇被评为祁阳市残疾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种田也要因地制宜,讲规律、有计划。”在管理上,唐勇更是有自己的一套。每年年初,他会安排好哪块地该种什么品种好,需要多少种子和肥料等,做到提前订购。同时,他还会结合自身种田经验,算准日期,合理安排好什么时候播种、翻耕、栽插、收割等,并提前调配好机械和劳力。唐勇的记忆超群,谁的电话号码是多少,他都记得一清二楚,一旦需要,不用查找,一个电话很快就会解决。

抱团发展,借力腾飞。2020年,唐勇与别人合伙购置了两台拖拉机,建起了自己的农机“团队”,干起活来随叫随到,如虎添翼,不仅省时省工,而且大大提高了机械使用率,节省了种粮成本。2021年,唐勇又组织成立了兴德种养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统一采购供应农资、种子,统一调配使用农机设备,从而降低了价格成本,为社员减轻了负担。”唐勇说道,“每当夏粮收割时,我们就提前联系外地的‘稻客’来帮我们收禾。”

科学种田,越种越甜。“我种的谷子都是优质稻,品质好,不愁卖,稻谷刚收割下田,不用烘就有老板开车等着买。”辛勤付出结出累累硕果,2016年,唐勇投入30多万元,率先在村里建起了“小洋楼”,让全村的人羡慕不已。如今,唐勇通过逐年流转,种田规模已达680多亩,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红火。

“我这辈子是离不开田地了,我打算还要流转更多的地,为国家多种粮、种好粮。”唐勇自信满满地说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