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是怎样成为“第四号人物”的?

[复制链接]
查看: 1285|回复: 0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20-3-7 20: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陶铸是怎样成为“第四号人物”的?

孟话历史2019-11-15 09:32

20300542476289141688167802173_s.jpg
高贵与自由
9344851BCA86BC96FD655DC545F21AFDFD9EB7CE_size40_w600_h422.jpeg
1966年8月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会议的最后一天(即8月12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临时增加一项议程: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
公布的改选结果为: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陶铸、陈伯达、邓小平、康生、刘少奇、朱德、李富春、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刘少奇由第二位降至第八位。林彪上升至第二位,代替刘少奇成为接班人,但这在人们的意料之中。而刚由地方调到中央工作才两个多月的陶铸成为“第四号人物”,却是一个需要加以说明的问题。到现在为止,关于这个问题有几种不同的版本。
第一种版本是原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的回忆。
据他说:“在选举常委时,邓小平得了全票,主席本来将邓小平排在第四位。江青虽然连中央委员都不是,但常委名单的排列次序却是她定的。这在党史上是罕见的。她说邓小平犯了错误,为什么还升了,过去第七位,现在第四位了。他的名次要在陈伯达的后面。她又说陈伯达太老实,压不住邓,陶铸厉害,调上去。本来陶铸的名次在第十一位,调到了第四位。”
对王力的这种说法,许多人(包括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认为,是瞎说,开玩笑,不足信,江青没有也不可能有这样大的影响力和决定力。况且江青对陶铸也不会那样有好感。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江青曾鼓动陶铸揭发和批判邓小平、刘少奇,遭拒绝,她正耿耿于怀,怎么会为提高陶铸的地位而用力呢?
第二种版本是陈伯达两位秘书的回忆。
他们说,在酝酿常委名单时,陈伯达位次“第四”。陈自觉自己不行,他特别害怕外事工作,便向毛泽东表示:“我书生气十足,这个位置对我不合适。”毛泽东对他说:“你去掉书生气不就行了吗?”陈仍忐忑不安,他让秘书给毛泽东写信,要他们向毛泽东说明自己不适合这个位置。秘书感到很为难,这种事他们怎么能做和敢做呢?他们又说,对这个问题,周恩来也表示了意见。周恩来跟毛泽东说,我如外出,谁来代替我?邓小平已犯错误,不能代替,恐怕还是陶铸好些。毛泽东同意了周恩来的意见,于是就把陶铸从后面提到了陈伯达前面。陈伯达的这两位秘书的说法,尚未见诸文字。当笔者跟比较知情的人议论陈伯达推让“第四位”的问题时,他们认为不一定可信。
第三种版本是《周恩来年谱》和《苦撑危局——周恩来在1967》书中的说法。
《周恩来年谱》载:8月6日(指1966年),到毛泽东处开会,商量现有的和拟补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候补委员及中央书记处书记、候补书记名单。会后,根据会议商定拟出一份名单草案报毛泽东和林彪。毛泽东审定时调整了政治局常委的排列名单,把原列于第七位的陶铸勾到列于周恩来之后,陈伯达之前的第四位。《苦撑危局》中说:八届十一中全会前,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由刘少奇、邓小平主持。八届十一中全会“炮打司令部”后,刘少奇、邓小平虽然还是政治局常委,但实际上已经靠边站了,党和国家的重任就压在了周恩来的身上。鉴于这样一种局势,在讨论政治局常委的分工时,周恩来建议陶铸来协助他处理党和国家的日常事务。毛泽东采纳了周恩来的建议,并在审阅政治局常委名单草案时,亲自用红笔把陶铸的名字勾到周恩来名字之后、陈伯达名字之前。这种说法于实、于情、于理都比较可信和可靠。
佟大为、李亚鹏推荐的长江商学院商务英语教授教您颠覆传统英语学习法,长按二维码识别查看详情
第四种版本即陶铸夫人曾志的回忆。
她说,八届十一中全会上,调整了政治局常委的名单。原来陶铸排在较后面,主席亲自用红笔把陶铸勾到总理之后、陈伯达的前面,这就是所谓的“第四号人物”的来历。对此,陶铸说过:“我是新上来的,排太前不好,我认为应把我放到富春后面。我去见了主席,要求把陈伯达调到第四位来。我说陈伯达长期在你身边工作,对主席思想领会比我快。主席说已经定了,不变了,伯达那里我找他谈谈”。
从这几种版本看和进行比较:(一)王力的说法,即把陶铸提到第四位是根据江青的意见定的,不可信,不可传;(二)把陶铸提到第四位,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可能还征求了林彪的意见)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商定的,这恐怕是事实,也符合情理。







t01714258cfb230524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