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湘江”印象草书“略论
缘起。魏湘江先生在一次道友小聚时说到,数年前,在与文艺圈道友雅聚时,下意识在宣纸上挥洒了一幅类似与倭寇片假名的一笔草,深得到永州市书协老主席黎笃田好评。有一次永州书法名家邹武生在朋友那里偶见,觉得有韵味又特别,主动要求在作品侧边题跋。道友们的关注、点赞、认可慢慢地也引起了魏湘先生的重视与思索,并率先提出了”印象草书“的概念。
《易经》云:”天地氤氲,万物化淳。“石涛云:”笔与墨会,是谓氤氲。“氤氲者,水乳交融,空水一色,万物共生也。观魏湘江“印象草书”创作有如此气象,中国的汉字起源于形象文字,这从甲骨文还看得出其影子。形象文字从字形看,它与图画一样,也是利用线条来表现自然物象的神态与意趣。最初由于用刀刻书写,更多的是粗细变化,后来改用毛笔书写,不但有粗细,还有刚柔、浓淡、墨色。还可以用不同的线条(点、线、面)来表现一种和谐的物态美。所以,历来有”书画同源“之说。如此说来,观字如品画,笔者以为将魏湘江之”印象草书“当纯线条艺术来看又未尝不可。从这种意义上书写的是什么内容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追本溯源,若论印象草书渊源,流传下来汉草、章草、今草经典作品的局部放大看,其实就是纯线条艺术。还有中国传统绘画、诗歌也有这种情形。比如,画坛高手要表现万马奔腾之宏阔场面,不会也不可能真的画万马满纸,而是画上数个甚至一马当先的情形,但画面营造的氛围却是万马齐飞的局面;还有,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而不说黄河之水天地上流,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是诗人李白了。其实这就是写实与写意的审美差别,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艺精髓,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这在中国传统书法尤其是草书、绘画尤其是文人画、雕塑、诗歌经典等大多是这种情形。回到书法,大家感兴趣的话,可细观书圣王羲之【十七帖】,草圣怀素【自叙帖】,伟人毛泽东的草书的局部看,如果不上下文连读或看释文,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就纯粹线条艺术。这样看来,魏湘江“印象草书”之说也是传承有序、有源之水,有根有据。
“书者、抒也。”,书法尤其是草书讲究胆识、气魄,大草俗称狂草,狂者,率意、奇诡之谓也。讲究自然挥洒,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本真状态,真情流露,情发于笔墨之间,笔止于意犹未尽,无意于佳乃佳,方可见“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之妙境。
笔者认为,书法创作可以是感性的,也可以是理性的,只要具有理解的深刻性。虽说书法讲究传承,少言创新,但个体的创作则可以因人而异。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近年来,笔者得数观魏湘江先生挥毫。观其注墨铺纸,凝神静虑,排兵布阵,触纸始行,力从腕出,汩汩注入,或数笔一字,一咏三叹,或数字一笔,连弩齐发;左右摇曳,绞转翻腾,仰俯有度,疾迟有节,干湿互见,虽枯犹荣,若惊蛇入草,忽隐忽现,若太极八卦,挪移乾坤,若行云流水,宛转悠扬,任性所为,心手双畅;正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玩再三,古雅时尚,满纸云烟,气势开张,意在笔外,得意形忘。嗟,笔墨魂魄,消我情肠,任他狷狂!
草书是书法诸体之中最难表达又最具抒情达意色彩的书体,魏湘江”印象草书“带给我同样感受。观书犹如揽胜,入险入深者,方见奇观。阳春白雪,和之者寡。知书者,方能识也。其一,书法,心迹也。书家的心境化意境,其用心、寓情、意象化为神采、格调、气韵。状貌显而易见,风神隐而难辩;其二,草书是线条艺术、黑白艺术、又是时空艺术,独一性、不可复制,很难预设,简约而不简单。知书者,观章见阵,犹如可伯牙会子期,鸣琴遇知音。是知者,方识得“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惊蛇入草,忽隐忽现。”书者观者,心领神会,心随墨动,不亦乐乎。
一家之言,一孔之见,见仁见智,斗胆求教湘江先生及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