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前后祁阳之县属公有制工业企业( 史志)

[复制链接]
查看: 3649|回复: 1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1-7-25 17: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http://wxm1950.blog.163.com/blog/static/1793483792011511868119/

20世纪70年代前后祁阳之县属公有制工业企业( 史志)

2011-06-11 20:09:14|  分类: 史志 |  标签:企业  工业  生产  草席  手工业   |字号大中小 [url=]订阅[/url]


   

    20世纪70年代前后十年,是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文化大革命给工业生产带来一定混乱,另一方面国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冲破国际上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发展小而全的“五小”企业。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发出“十年建成工业省,八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号召。这个时期,我们县属工业出现繁荣景象。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1966年前全县的公有制企业(公有制企业为主)只有屈指可数的祁阳煤矿、石子塘煤矿、天马山草席厂、电厂、机械厂、印刷厂、造纸厂等7家国营工业企业,另外就是92个手工业社(组)。到1976年,新办了橡胶厂、氮肥厂、玻璃厂、黎家坪农械厂、二轻玻璃厂、拉丝厂、糖厂、造纸厂、棉织厂、铁厂、耐火材料厂等县属国营企业。此时全县共有国营工业企业21家,上规模的二轻集体工业企业24家。同时原有的工业企业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改造、扩能,提高生产能力,成为举足轻重的企业,如机械厂、农械厂、电机厂、草席厂、轻机厂、皮件厂、伞厂等企业。只有三、五年时间,这些新建和在原基础上发展较快的企业就发挥了很大的效益:1970年全县上规模的公有制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2309万元,1975年就达到4144万元,增长80%。


创办工业新企业


计划经济年代创办工厂不容易。首先要有计划,要努力才能争取到。第二是资金。除了国家计划,本县或本级筹备相应配套资金的难度很大。第三是施工建设。要保证技术质量,限期完工,达到生产设计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牵涉面很广,要动员相当的力量投入。县委、县政府(县革委会)对此认识明确,闻风而动,竭尽全力,创办成功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工厂。

建国以来创办的第一家现代工业企业是氮肥厂。1966年初,湖南省计划分批创办小型氮肥厂。祁阳县领导积极争取。被上级定为第一批办厂的县。消息传来,全县振奋。县里即时成立筹建指挥部,县长唐名信亲任指挥长。上级拨付的经费不足200万元,实际使用218.43万元。施工中,为了节约资金,指挥部依靠群众力量,以自办化肥的精神,减少自筹资金。用较少的钱办大事。氮肥厂建于城郊赤塘公社黄土岭大队学士岭,征地6.91万平方米,迁坟100余座。仅一个多月时间,完成平整土地的土方8000多立方米。一个多月里,指挥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日夜操劳。全县的机关厂矿学校和居民响应县委“人人都为建设氮肥厂出力流汗,为支援农业作贡献”的号召,每天有上千人在工地义务劳动。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小学生。不仅是一般的老百姓,所有的领导都无一例外。就这样为工程节约开支40余万元。随后是招收新工人,培训,安装设备,都从高效节约的原则出发,按时完成任务。新厂建成,试生产一段时间后,第一次大修,缺资金,少技术,县委号召全县大会战。县委常委张永福挂帅,县驻厂工作组组长刘发富专抓。从县机械厂、电机厂和两个农械厂抽调技术工人80多名,自带工具参加会战。大修需要的原材料、设施、汽车等,各单位尽力提供。企业从1970年投产到2003年转制,累计生产碳铵93.79万吨,工业总产值2.28亿元。工厂人员最多时600余人。历年来,产品不仅最大程度满足全县农业生产需要,而且远销外地。

县橡胶厂的创办完全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1968年,国家计划发展化工生产,规划橡胶工业向内地推进。当时的县手工业管理局的局长周承刚在省厅听到信息,立即向县里汇报,建议本县手工业系统抓住机遇,上一个化工企业,主要生产橡胶为主要原料的鞋类产品。得到县里重视。省、行署有关部门也表示同意,。县里决定由手管局组织,下属企业服装厂、皮件厂和手管局供销经理部三家联合创办祁阳县橡胶硫化厂,为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手管局。8月17号成立以局长周承刚为主任的筹备委员会。自筹资金21万元。抽调筹建的干部和职工35人。选址县城寿井路原乡村师范旧址。因陋就简,先建400平方米炼胶车间,其余生产场地利用旧房。一边筹建,一边生产。购置炼胶机、硫化缸、出型机、手工送煤锅炉等简单设备,组织一部分人试制。另外又安排一些人继续原有手工业产品如皮箱等的生产。9月28日,工农牌橡胶皮鞋试制成功。1968年的10月和1969年的5月两次派人赴长沙橡胶皮鞋厂学习炼胶、硫化,成型技术。1969年9 月底试制工农牌橡胶皮鞋成功。1969年9 月28日转为地方国营企业。从1969年建厂到2004年破产改制,累计生产各类胶鞋1.13亿双,工业产值6.84亿元。有40多个品种、100多个花色。其主要产品4850蓝球鞋获中国首届鞋文化博览会最杰出质量金奖,解放鞋、田径鞋、4850蓝球鞋和普通运动鞋均为省优产品。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并出口欧美、中东、南非近十个国家和地区,曾为省石化系统第一盈利大户,国家化工部定点生产布面胶鞋的中一型企业。职工最多时达到2300人。

县黎家坪农械厂是1966年1月组织当地的手工业社组的职工创办的。较长的时间里只能生产简易农具。从1969年起,逐步试制成功并生产机械设备B665型牛头刨床、160分度头、Y38型滚齿机、单刀切纸机、织席机、机耕犁及水泥机械,其中TZ3-100型自动提花草席机填补省内空白,获全省优秀产品一等奖;机耕犁获地区新产品一等奖;GHJ自动间花草席机填补国内空白并获国家专利;QZD型自动织席机评为省优质产品。工业总产值从开始的十几万元到1970年的53万元、1975年的125万元。2002年改制。

1969年2月创办地方国营阳县电机厂。由县电厂和排灌站合并而成。有职工52人。之初只能生产部分规格的JO2系列交流电机。1970年9月,首次承接省机械工业局下达的军工生产任务,试制KCVA150/36可控硅整流器,通过省级鉴定,纳入军工生产行列。1982年4月以后,以新产品开发带动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累计投资500万元,建成功能齐备的电机试验站和三级计量室;开发新产品15种,其中已形成规模稳定生产的8大类120个规格。年综合生产能力15万KWN以上,销售11个省、市、自治区。1987年3月开发ZJT系列直流调速电机及控制装置,9月通过省级鉴定,填补国内空白,并获国家专利,次年5月列入国家星火计划,8月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2月被国家选送参加新加坡国际博览会,11月获国家星火计划成果奖。2003年企业改制,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01亿元。

1969年5 月筹建县玻璃厂。当时是手工业的文明铺缝纫社安排16个人建立玻璃仪器车间,同年10月成立祁阳县文明铺玻璃仪器厂。1970年1 月迁至县城,改名为祁阳县玻璃仪器厂。企业为集体所有制,隶属手工业管理局。同年6月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县财政拨款3.2万元,从外地请师傅建圆炉,招收新工人40人,赴外地学习培训。到1985年,年综合生产能力由几十万元扩增至800万元,为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玻璃仪器生产厂家。主要产品培养皿、5-200ml量筒、30-2000ml大小口试剂瓶为省优产品,5-2000ml量筒在1990年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获得铜奖。从1970年到2003年2月破产改制,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9621万元。

1969年11月,国家号召发展有线广播事业,从县属各厂抽调职工53名,在县城民生路创办拉丝厂。全民“五小”企业。1972年初,线材供应紧张,转产N400型碾米机,并试产标准坚固件,更名为祁阳县标准件厂。到2002年企业改制时,职工205人。成为湖南省4家国有标准坚固件之一,省行业协会理事单位。累计完成工业产值2696万元。

1970年3 月,根据国家把人民群穿衣吃饭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的精神,祁阳县棉织厂复办,属地方国营。曾于1958年创办的同类企业于1964年5 月停办。新办的企业从二轻草席厂调回两位老工人,招收新学徒66人,改造原来的老式铁木混合织布机,购进上海国棉19厂20台N45型织布机。主要生产各种类型的罗布澡巾、棉布、印花布面、白粗布、青白纱卡,毛巾等。至2003年企业改制,有职工161人,累计完成工业产值5388万元。

1970年5 月,同时兴办“五小”国营企业造纸厂、铁厂、耐火材料厂等。造纸厂建于白水镇湘湖村。主要生产有光纸,本色纸、普通包装纸、仿纸袋纸、瓦楞原纸、普色纸、卫生纸、书写纸、牛皮纸、新闻纸等品种。2006年企业改制,有职工116人。累计生产机制纸1.71万吨,完成工业产值4587万元。、

铁厂建于城郊天马山和尚脑。基建时动员机关学校居民4000余人上工地义务劳动,下放干部138人参与基本建设,从县农科所调来100人为正式职工。5月4号破土动工,6月28日点火投产,仅用56天时间、5.6万元、建成5立方米小高炉,人称“三五工程”。1975年4 月建成13立方米小高炉。因炼铁长期亏损,1979年12月停止炼铁,转产水泥。

耐火材料厂建于城郊易塘湾,从农村招亦工亦农合同工80人,后转正。建成后生产一直不正常。1988年由电机厂兼并。

1970年9月创建县二轻玻璃仪器厂。当时由黎家坪、大村甸两个手联社组成的手套厂,派12人建立玻璃灯工车间发展而成。工厂属二轻集体企业。到2003年企业改制,有职工301人。发展到生产玻璃仪器三大系列38个品种460个规格。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亿元。

1971年8月于白水的杨桥毛家村创建“五小”国营企业祁阳县糖厂。投资125万元。原材料主要是当地产的甘蔗。因甘蔗产量不高,不能满足企业需要,于1984年停产。1990年企业整体移交县火电厂。累计生产赤砂糖647吨、白砂糖5428吨、利用糖蜜生产代白酒1126吨。


调整壮大原有的小企业


祁阳县在解放初期的工业基础小而弱。比较具备规模的只有地方国营县草席厂。虽然不断地发展,但真正的高峰期是在70年代前后。在这十年时间内,工业部门各级领导以前所未有的劲头兴办工厂的同时,对原有的小厂进行调整壮大,扩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是这一时期又一明显特征。

县草席厂最早创建期可上溯到1925年革命烈士蒋毓华创办的民生工厂。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当时是人工木机生产,以后虽然经过一系列的革新和改造,逐步达到半自动化,但是生产能力还是很低。1964年开始接触、仿造和改制全自动织席机。1968年工厂有全自动织席机60台。1970年以后达到110台。产席率从人工生产的每天3条发展到半自动生产的12条,再发展到全自动的30条。年生产草席从原来的60万条到后来的120万条再到后来的180万条。花色品种由16种挖掘到45种。产品远销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的21个国家和74个地区。质量和产量压倒了工业先进的日本。日本要求投资10万元在厂里修建接待从日本来学习人员的住房,因县里无法解决“三材”而没有答应。由于国家援外的安排,草席厂从1968年开始,数年间三次派员赴越南帮助建厂10个。全国先后有8个省19个县(市)同行业厂家来厂参观学习,为之培训107个技术人员。企业成为全国同行业国家质量标准制定者。麻经席被评为省优级产品。

县机械厂和县农械先后于1951年8月和1954年的10月成立,一在黎家坪,一在城郊海水湾,均为国有企业。机械厂当年是县城南长街20名铁工创办,只能生产锄头、耙头,犁头,犁面等。1966年开始生产民用机床C618车床、M720平面磨床、M7475转弯式磨床和小明镜车床。先后共生产车床768台。1971年还承接总后勤部车船处定点生产443修车工具。农械厂俗称海水湾农械厂,当年由县城寿井门18户铁工创办,也只能生产简单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逐步发展后,1967年也开始试制摇臂钻床等民用机床。1975年试制成功175型柴油机。1983年,机械厂试制成功小四轮运输车,农械厂试制成功小三轮运输车。为了形成规模生产,两厂于1984年11月合并为浯溪机器总厂,时有职工813人。柴油机和和小三轮运输车评为省优级产品。机械工业部将企业列为柴油机和小三轮运输车定点生产厂。成为全县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

手工业系统原来的设备和技术基础很差,机械化程度很低。60年代中期,全县有手工业社组87个,职工2246人。在此基础上,70年代前后逐步成立为合作工厂的有轻工机械厂、玻璃二厂、微型电机厂、通用电机厂、耕整机厂、陶器厂、水暖器材厂、阀门厂、皮件厂、服装厂、制鞋厂、五金厂、变压器厂、伞厂、木器厂等15个企业。只剩下7个手工业社455人。转为合作工厂的企业大都形成生产规模,成为全县工业的骨干企业。


为工业的更大发展创造条件


70年代中期以后,工业进入改革发展期。一方面,现有上规模的公有制全民和集体企业进一步得到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催生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其所有制的某些优势使之发展迅猛。80年代前后,祁阳县的工业格局已经形成。能源、矿冶、机电、化学、建材、轻纺、食品、烟花鞭炮等行业已成规模,而尤以矿冶、机电、化学、建材为突出。世纪末,公有制企业全面体制改革,部分公有制企业转为民营,发展更快。

湖南科力电机有限公司是2001年由二轻集体企业湖南黎海微电机有限公司改制而成的民营企业。黎海公司的前身是1990年8 月由二轻集体企业五金厂更名的微型电机厂组建。五金厂是1955年12月由城关镇星光修理、长征白铁等手工业社(组)组建而成。五金厂时期的1990年工业总产值和税金分别180万元和1.3万元。黎海公司的2001年分别为5250万元和135万元。到科力公司的2004年,分别激增到1.7万元和570万元。2010年分别达到3.33亿元和1515.5万元。

全民企业县草席厂、水泥厂、浯溪机器总厂、玻璃厂、电机厂、二轻企业耕整机厂、二轻玻璃厂等公有制企业改制后都有快速而稳定的发展。1975年全县工业产值4144万元,其中县属公有制企业2523万元。20i0年分别为4.98亿元和1.86亿元。分别增长11倍和6倍。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1-7-25 17: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新民的博客
http://wxm1950.blog.163.com/

里面许多祁阳的史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