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风采
我的家乡--祁阳
我的家乡在湖南省祁阳县。祁阳县是鱼米之乡,自古人才辈出。今天的祁阳环境优美,旅游业发达,金洞漂流驰名中外。祁阳县政府驻地县城浯溪镇。就先说说浯溪吧。浯溪这个地名来自于唐朝著名文学家元结,当初的浯溪只是一条非常小的无名小溪,元结出任道州刺史,舟过祁阳,“爱其胜异,遂家溪畔”。以我的溪为由,加三点水将溪命名为“浯溪”谐音“吾溪”。后由元结好友书法大家颜真卿将所撰《大唐中兴颂》摩刻于峿台崖壁,历代名人便纷至沓来,揽胜留题摩刻于石,渐成誉满中外的浯溪摩崖碑林。因文绝、字绝、石绝,世称“摩崖三绝”,享誉中外。好象知道的人不多,爱好书法或碑文的应该知道。
浯溪河(湘江)
浯溪河(湘江)如上图。小孩常到河滩上抓螃蟹,拣石子儿。那时的水真清。旁边是浯溪公园,也就是当年元结的家。和浯溪一样,他后来又给浯溪上的一座小石板桥取名“吾桥”,一个高台取名“峿台”,还有吾亭,(这些吾字都是加了偏旁由他创的字,打不出来)。
有
浯溪河(湘江)
文昌塔
建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距县城1.5公里,后被毁,清朝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重修,塔高36.8米,砖石结构,共七级,每级共8门,台边缘堞垛翘角,并望有石龙,口含铜铃,石阶曲折,门楣及各处神龛均有浮雕,第二、三层外绕以石栏,塔檐以数层砖迭砌外伸,塔顶有宝葫芦。
文昌塔
陶铸故里石洞源
陶铸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
陶铸(1908—1969)又名陶际华,号剑寒,化名陶磊。1908年1月16日出生于湖南省祁阳县石洞源榔树村。早年当过店员。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在叶挺部任连长。后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警卫团工作,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春回湖南,任中共祁阳县委军事委员,曾在唐生智部从事兵运工作。1929年秋起,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书记,漳州特委书记,省委组织部部长,福州中心市委书记等职。曾组织指挥厦门劫狱斗争,建立闽南工农红军游击总队和闽东地区人民武装力量。1933年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同年5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并判无期徒刑,在狱中同敌人进行了斗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经组织营救出狱,被派往武汉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1938年冬赴鄂中地区,组织抗日武装,参与开辟鄂中游击区。后任新四军鄂豫挺进支队代理政委。1940年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1945年随八路军南下支队南进,途中奉命转赴东北地区。先后任中共辽宁、辽吉、辽北省委书记兼辽西、辽北军区政委组建地方部队,领导土地改革,参加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斗争。1947年8月兼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政委。辽沈战役后任中共沈阳市委书记。平津战役中,以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代表身份进入北平,与傅作义部代表谈判。北平和平解放后,负责整编傅作义部,领导南下工作团工作。1949年3月任第四野战军(5月兼华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务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秋调任中共广西省委代理书记,领导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斗争。1951年后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代理书记、华南军区第二政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5年任广东省省长兼中共广东省委书记。1956年9月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57年起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政委。曾兼暨南大学校长、华南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教授。1960年起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第一政委、广东省军区第一政委。1965年1月调任国务院副总理。1966年5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同年8月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成为政治局常务委员。1967年1月遭江青等人诬陷,受到残酷迫害,1969年11月30日逝世于安徽合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主要著述有《理想·情操·精神生活》等。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这句话是陶铸一生的真实写照。
秋天干涸的湘江
秋天干涸的湘江,沿江全是夜宵摊,是夏天晚上的好去处。
美丽的初春水田,初春的时候,那些田里都会开满草籽花,哇,连绵很远都是一片紫色,非常漂亮,现在这么美丽的景象也难得一见了。
紫云英 紫云英
上面就是草籽花开,又叫紫云英。
大华山
这个是大华山。大华山很美的,记得以前去过几次,春末夏初时,满山遍野都是血红的杜鹃花,真是漂亮极了!
甘泉寺
这个叫甘泉寺,在祁阳二中的旁边。听说原来是明朝成化已丑年(1470年)一个叫法佑的和尚募建,有大雄宝殿、三世佛须弥座、鸾风轮、螺伞盖等,占地10公顷,房舍300余间,香火鼎盛时有僧侣200多人。“文革”中寺被毁过一次,后来八几年重建的,里面安坐了一些菩萨,尼姑和和尚都纤细瘦弱、苍白、无精打采的,但是他们人都很好。甘泉寺香火很盛,每天都有香客进香。
甘泉寺对面有口井,名叫甘泉井,这口井具体不知道多少年了,现在仍然是周围居民的供水源泉,泉水很清,有点甜。甘泉寺和甘泉井不知道因为谁而得名谁,就这样相互得名吧,相互存在于甘泉路的两边。
我的家乡漂亮吧,欢迎大家来祁阳玩玩。
给作者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