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章里祁阳记忆(十三)那些年,那电影

祁阳徽章记忆

2023-12-12

那些年,那电影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梦到,几个人举着稻草扎成的火把,摸黑赶路去看电影的情景。半夜醒来时,什么也没有,窗外昏黄的路灯从没有拉严的窗帘中透过来,照在床头柜上,那儿摆放着我从网上淘来的一枚电影放影队的徽章正发着清冷的微光。

                                                                 

这是一枚五十年代的老徽章,铜胎珐琅工艺,圆型,包浆老旧,铜色璨然,正面中间有一颗黄色的五角星,上面环绕“山东莱阳地区电话放映队”字样。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枚祁阳本地的电影相关的徽章,可未能如愿。直到前几天,网上偶见这一枚章,虽不能尽如人意,但也算聊以自慰吧。

说起电影,祁阳人记忆中的露天电影,你有多少年没见过了?

一说起露天电影,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是没什么印象了。可这种独特的电影播放形式从五十年代开始直到21世纪初逐渐消失。应该说。露天电影是几代祁阳人共有的记忆曾经带给了人们很多美好的回忆。多少年过去了我对露天电影依然带着乡愁般的怀念?

我还清楚记得我院里放第一场电影的情景。那是80年,我正读小学二年级。,那时候,村里没人有电视机,更不会有舞厅、歌厅这样的娱乐场所。过着白天队里出工,晚上日落而息的日子,看电影几乎是奢望,公社一个电影放映队,每个大队轮流放电影,一个大队一年也难得轮两回,即使轮上了,也基本上是在大队部所在队里放影,很少到我队里。在我的记忆里,有且唯有一次。所以,当队里要放电影要的时候,全队的老老少少几乎是奔走相告,消息很快传遍十里八村。

放电影那天,比过年还隆重,记得母亲就把舅舅姑妈等亲戚接到家里,早早地吃过晚饭,天还没黑,每人手里拿着椅子,夹着小板凳,占坐在前排离幕布较近的位置,生怕去得晚了占不到好位置。而十里八村的人们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赶赴几公里,甚至十多公里,纷纷赶来。同时也有一些卖瓜子、卖冰棍的的小贩早早摆好了摊子。放映场的空地上又成了人们嬉戏打闹的地方。也成了当时不同村男女互相相个面或是谈对象的好场所。

那时放露天电影,对环境要求一点也不高,下午队里就安排劳力,在禾塘边上挖了两个大洞。在洞里立两根柱子,两根柱子并排站立,间距大概有十几米,用绳子将一块白色幕布的四个角拉起,牢牢地拴在柱子上,到了晚上,它就变成了银幕。

等放映员吃完饭,天也黑了,队里的第一场电影终于放映了。那天放的是《啊、摇篮》,电影的内容我记得不太清楚了,但有几个场面和那个叫亮亮的小男孩却清晰地映在脑海里。

那时更多的是去别的队里看电影,为看电影还闹出一个笑话。一个晚上,听说隔壁竹山村放电影,我们队里老老少少有二三十个组队出发了,那晚不是太黑,有点星光,我们一队人走在田埂路上,没有手电,也没有火把,大家都摸黑走路。走在前头一个叫达老老的六十多岁的老人对身边一个小青年说:“黑不要紧,只要捡白亮的地方走就没关系,你看我走了几十年夜路,从来没跌过一次。”一个叫圆脑壳的小伙子信以为真,就一直捡白亮的地方走,还没有走多远,结果一脚踏进水里,身子一歪,就倒在田里,弄得一身泥水。”只得半道回家,电影也没看成。好在天还不算太冷,要不非弄出病来。看来有时老人言也不一定得信。

有时,放电影也是连轴转,这个队里放完了,挑着机子就去下个队里放。我们也就跟着电影机子跑,有时一夜跑十几公里路,看几场相同的电影,回到家已经是鸡叫头遍了,也乐此不疲。

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也挡不住我们看电影的决心。冬夜里没有烤火,吹着北风,那滋味真是说不出来,一场电影看完,手脚冻成了冰棍。冷得实在受不住了,回家的路上,一些大人就找堆放在田野的干稻草,烧一把稻草火驱寒。有时,一大堆草就被看电影的夜行人烧得精光。也没有人骂,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反正草都是队里,也就没有去追究了。

后来,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生活开始好起来,农村放电影也多起来了,放电影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争相仿效的风气。娶妻、生子、过大寿,甚至老人过世也都放电影。开始还好,看的人也较多,但随着电视兴起,特别是网络的出现,越来越少人去看露天电影了。有时放一场电影,除了放映员和自家人,很少有人来看,人们宁愿在家上网或者看电视,也不愿挪步去看电影。露天电影也就渐行渐远了。

打赏

给作者打赏

查看全部|只看楼主评论0阅读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