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阳地处湘南,为永州北大门,素有崇文兴教的优良传统。在这片诞生过伟人陶铸的土地上,祁阳人创造过不少的教育辉煌。上世纪八十年代,祁阳教育曾以“三苦”精神蜚声三湘,名动全国;九十年代“聚全民之心、举全县之力、倾全县之财”打赢“普九”攻坚战,先后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全省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先进县,全省危房改造先进县;2007年9月,又在全省各县区率先作出了建设教育强县的战略决策。如今,满怀激情的祁阳人正以合格学校建设为突破口,奋力开拓教育强县新的征途。
立足“早”,抢抓机遇谋发展
推进合格学校建设是落实我省《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的一项基础工程。祁阳经过“两基”攻坚和“危改”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有较大提升,但校际之间、城乡之间不均衡的矛盾仍然突出,学生上好学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对此,祁阳县委、县政府有着深刻的认识。县委书记蒋涛曾经打过浅显的比方:一所所合格学校就像是教育强县的一个个细胞,没有合格学校,就不可能有教育强县。合格学校建设要讨论的不是建不建和建多建少的问题,而是如何才能建得快和建得好的问题。由于祁阳从一开始就指导思想明确,认识到位,这就为后来的主动争取项目,抢抓时间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早认识才能早谋划、早决策。2007年底,刚得到全省将于2008年启动合格学校建设的消息,尽管省里方案还没有出台,但县教育局局长唐晓宝已经敏感地意识到这是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的大好时机。他先期安排抽调基教股、计财股、维改办等相关股室12人分四个小组深入全县20个镇268所初中、小学和完小进行了摸底排查,弄清“家底”。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酝酿了一个寒假的他2008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就直奔县委、县政府大楼向县领导作专门汇报。并一口气拿出了用7年时间投入近2个亿将全县布局调整后的近100所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学校的宏大计划。这样一个大计划,钱从哪里来?让人称道的是,县里给予了大力支持,明确指示按照“四个一”的办法:即上级专项经费解决一点,仪器装备经费统筹一点,闲置校舍资产变卖一点,县财政划拨一点的办法进行筹集,按照这个办法,县财政实际负担建设资金达到1亿元,对于一个财政十分困难的农业大县来说,的确算得是对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层。
“早”还体现在项目建设起步早,完成早。按照计划,2008年祁阳报建15所合格学校,约占永州市11个县区报建总数的1/5,需新建校舍33635平方米,投入资金4092万元(校舍建筑工程2000万元,附属设施工程856万元,装修工程249万元,仪器装备987万元)。由于祁阳报建的学校项目太多,任务投入压力过重,市评估团认为这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特意把祁阳的合格学校验收放在最后。让评估团没想到的是至4月7日验收时,祁阳24个基建项目全部竣工,配套设施和各类功能室建设基本到位,相关办学指标完全达标,祁阳的合格学校完成得最快,建设得最好。同时,于2008年底就已经启动了2009年的10个合格学校项目建设,把今年的合格学校建设又推向了新的高潮。祁阳对合格学校建设的大力度投入、高标准建设,连一向严格认真的王团长也不由得连连感叹:“你们辛苦了,你们不容易!”
突出“调研”,长远规划绘蓝图
祁阳是个100万人口大县,也是个教育大县,由于历史的原因,全县中小学数量多、教学点多、规模小,校内建设杂乱无章,三区不分,导致有限的教育经费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影响着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更为突出的是,校际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导致不同学校的学生不能公平享受相当的教育资源。
为此,县委、县政府组织县教育局、相关部门、镇(场)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要求结合合格学校建设开展新一轮的中小学校规划布局,并成立了以主管教育的县委常委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教育、发改委、监察、国土资源、规划建设、房产等部门,各镇(场)人民政府为成员单位的方案制定小组,有关人员下乡入校搞调研,走村串户作宣传,争取到了全县干群的普遍理解和支持。祁阳的体会是,规划调整布局,不能单单理解为学校的撤并,校数的减少,它关系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化、义务教育的公平均衡和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了:
其一,做好生源预测。按照祁阳2015年远景规划,未来10年,农村人口和中小学生将流向镇(场)和县城所在地,形成人口和学生的两个集中。同时,根据现有学生数,结合未来城镇化趋势和学生数减少的特点画出未来10年生源变化的曲数图,作为规划布局的决策参考。
其二,制定二个规划。一是出台合格学校建设规划。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祁阳县出台了《祁阳县2008-2014年合格学校建设规划》,确定除浯溪、黎家坪、羊角塘等大镇各办2所初级中学外,其余镇只办1所初级中学,每个办事处办1所完小(或中心小学)。全部调整到位后,全县保留初级中学23所,完小和中心小学75所,村小和教学点70所。按照规划全县将在7年内逐年撤并1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最优化,办学效益最大化。二是制订校园发展规划。各镇中心学校聘请县规划建设局专业技术人员对镇内所有学校制订十年校园发展规划,经镇(场)党委政府研究同意后,绘出各学校平面效果图存放县教育局,经后学校合格学校建设、维修改造项目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图进行。此举,有效改变了长期以来各学校千校一面,了无特色的局面,根本杜绝了乱摆乱建、拆了重建的资金浪费现象。
其三,落实三个步骤。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设点。在撤校并校过程中,该县坚决按照“打破行政区划、优化资源配置、保留必要教学点”的原则,根据生源决定留舍,照顾地理位置设点,尊重群众习惯选校,保证了调整布局的科学性。二是统筹安排,稳步过渡。逐年将撤并任务分解到各镇校,由各镇校根据自身特点,成熟一个,过渡一个,稳步推进。三是调配师生,合理分流。对被撤并学校学生,依据学生志愿分流;对学校的领导班子和教师,按照从严核编、因事设岗、优化结构的原则,合理调配。
重在“建”,全县动员兴大业
祁阳人抓合格学校建设,做到了真真实实建,实实在在变。
首先表现在领导重视上,对合格学校建设问题,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曾分别作了2次专题研究,多次召开了部门协调会,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合格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并与项目镇和项目学校分别签订了责任状,落实了县、镇、校三级责任。县长张常明有一句口头禅:“抓教育就是抓民生,就是抓发展,我过去是一名教师,现在还愿意做一名教育县长。”2008年合格学校建设时间紧迫,任务十分压头,特别是基建项目不能拖延。为此,针对部分镇地痞路霸对建设用地拒不拆迁或漫天要价的问题,书记、县长多次深入项目学校现场办公,解决疑难。针对部分建筑老板以无钱垫资拒不开工的问题,县里制订了按工程进度拨付工资的办法,并在年初就预拨了500万元启动资金,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各部门尽可能提供看得见的优惠政策,事务性收费按最低标准收取,行政性收费一律全免。对各种报建手续,各部门实行一站式办公,捆绑审批。这里有一组数据,按规定,工程立项、地质勘探、设计设工图等各项程序累加需两个月时间,祁阳通过简化程序缩减至25天内完成。各项目镇充分发挥责任主体作用,坚持“一个项目,一名镇领导挂帅,一套班子专抓”的原则,坚决落实领导“包协调、包质量、包进度、包效益”的“四包”责任。县政府督室定期开展进度督查,并下发督办函;县教育局组织30名干部下乡驻点督查了一个月,并以陶铸希望学校为现场,组织各项目学校校长参观学习培训,在此基础上,局督导办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自评,进一步查漏补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公务繁忙的唐晓宝局长,是位实干家,为了合格学校建设,他逢会必讲,每周班子会必听汇报。定规划、选校址、筹资金、监督质量,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过问。哪一所项目学校还缺什么,哪一所学校还需解决什么问题,他都清清楚楚。进宝塘镇中心学校校长天天守着建教学楼,对校门口的一片黄土地却熟视无睹,他连着去了3次,直到黄土地变成绿草地。
在合格学校建设中,各项目学校极大地激发了主人翁意识,各项目学校均自筹资金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用于校园平整、道路硬化、校园绿化、设备添置等。大村甸镇中心学校将两栋七十年代的旧教室进行维修、粉刷并订上门牌改造成办公楼,如今校园古色古香,增添了几分文化气氛。龚家坪镇中心学校原来教学楼前是一块菜地,因为在校内喂鸡种菜还受过到省领导批评,现在教职工自已动手将菜地种上草、筑起鹅卵石小径、摆起圆桌和石凳,每到休息时间,师生散步其中,其乐融融。
心血和汗水的浇灌,使项目学校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教室更亮了、食堂宿舍更干净了、功能室更齐全了、运动场更宽广了、文化氛围更浓郁了,孩子们笑着说:“学校更美了,我们都不敢再乱扔垃圾了。”许多教师激动地说:“这一年相当过去十年,现在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好在设施是学校,最好的环境是学校,真是振奋人心!”
着力“管”,教育教学上水平
合格学校建设硬件是基础,抓管理,提质量,增效益才是最终落脚点,建好合格学校必须做到“硬件过硬,软件不软”。在合格学校建设中,祁阳教育人创造性地提出了新“三苦”,即领导苦管、教师苦研、学生苦读,在他们看来,老“三苦”是蛮功夫,下死力,新“三苦”则赋予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要求有思想,会学习,肯钻研。
校长不仅要“苦建”更要“苦管”,这是唐局长对校长们的要求。近年来,县教育局大力实施机关、高中、中心学校双向交流制度,提拔17人为副科以上干部,交流初中校长干部120名。陶铸希望学校校长卢超是从常务副校长位置提拨的优秀年轻干部。二年来,他先后参加了省、市校长研修班学习、参加了在县党校举行的“外包”业务培训及到江华、江永参观学习了先进管理经验等等一系列活动,他的经历只是县教育局实施校长洗脑工程的一个缩影。对县教育局抓管理,他有很深刻的认识,据他介绍,县教育局采取年终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考核、平时以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搞督查的两结合办法对中心校干部实行测评,对连续三年评为优秀中心校长解决副科待遇,对连续二年排名后3名的校长给予免职处理。为保证合格学校建设达标,在教学管理上,卢校长以内部管理为突破口,抓细教学常规。他要求学校领导带头上课,上主课,坚持教师集体备课制度,落实备课“三备”(学期初备课、单元备课、周备课),狠抓常态课质量,努力让常规内化为广大教师教学实践的自觉行为。在学生管理上,大力开展了“培养良好习惯,创建文明校园”活动,坚持每周进行一次“温馨教室”、“整洁寝室”和“文明学生”星级评选,引导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如今走进校园,但见古树参天,花坛雕像,教师集体备课、素养阅读开展得如火如荼,学生举止文明、磊磊大方、见面就问好,让人无法相信这是一所距县城四十公里的农村学校。
苦研让教师找到专业成长的方向。在合格学校建设中,祁阳抓住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点。一是强化培训,促教师勤学。建立校长、班主任、教师培训平台,以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和系统化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近两年祁阳采取集训、外包培训、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培训教师达3000人次,基本实行了教师3年一训。二是强化考核,促教师敬业。县教育局实行每年一次专业知识水平考试、组织一次课堂教学水平考查,进行一次干部教师岗位责任考核的“三考”制度,并将考核与教师绩效工资、工作岗位挂钩,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管的目的。三是强化教研,促教师善教。县教育局成立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教研核心组,每组由100名左右的教师组成,着力构建以县教研室为核心、兼专职结合的教研队伍,同时,各学校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全体参与,全员教研。四是强化激励,促教师乐教。落实“政府奖励基金”100万元,用于奖励名师、名生和名校长;发放农村边远学校教师津贴每人每月100元;坚持职称指标数分配倾向农村学校;定期充实和定向培养农村边远学校教师,近两年,祁阳通过招考引进教师223名,面向农村边远学校定向培养教师60名,落实支教教师71名,为合格学校奠定了师资基础。
苦读让校园重新听到朗朗书声。在祁阳人看来,过去的“苦学”是死读书,死做题,既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跟不上考试改革的步伐,如不立即改变,将造成祁阳教育新的落后。该县大力倡导素质教育,针对农村学生“两语”(语文、英语)能力差的特点,强力推行“大量阅读,双轨运行”活动。同时,大胆改革中考考试制度,加考一门综合素质测试,试卷内容包括两语阅读、安全常识、音体美知识等,同时,将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的30%分配到初中学校,以招生考试的指挥棒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茅竹镇中心小学的文小曼同学是个留守儿童,一向沉默寡言,不被人注意,学校推行“两语”后,她学习进步很快,不仅作文得奖,还被老师点名带读,现在她已经成为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她说:“是读书让我变得开朗起来,这二年真的能影响我的一生。”(柏皞 申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