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湖南浏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一首歌,一条河,一座城,浏阳——歌声中长大的城市。
革命战争年代,浏阳河畔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升起了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面旗帜,演绎了一段惊天动地的故事。经济建设的新时期,秉承优秀革命品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 撑起中国老区发展的大旗,勇于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使一个曾以红色根据地闻名的老区,一个经济落后的贫困县,一跃成为财政收入全国百强,外贸出口连续17年雄居湖南省榜首,40多项工作跻身全国先进行列的湖南省经济综合实力二强县市。
簇新浏阳
璀璨三湘
浏阳市隶属湖南省长沙市,东临江西铜鼓、万载、宜春,南接湖南醴陵、株洲,西倚省会长沙,北界平江,处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金三角”地带,面积5007平方公里,人口133万。在漫长的岁月里,浏阳一直是个“出门难”的地方。莽莽苍苍的罗霄山脉横贯东西,将5007平方公里的区域包围在崇山峻岭之中,也把浏阳人所有的希望困在了“山间”。公路成了浏阳人“走出去”的唯一选择,承载着浏阳人全部的梦想。
冲出大山 交通先行
1992年年底,湖南省第一条高速公路——长永高速公路正式立项上马。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修建浏永高等级公路,与长永高速公路连接。1993年3月,在浏阳撤县设市时,工程破土动工。全长35公里的浏永公路,途经100多座大小山岭,地形地质相当复杂。但这没有难倒浏阳人。在1000多个日夜里,他们挖土石方356万立方米,架设桥梁36座,还打通了当时长度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二的公路隧道——3940米长的蕉溪岭隧道。随着长永高速公路和浏永高等级公路的修建,浏阳人第一次感觉到与世界是如此的接近。它不仅使浏阳到省会长沙的的距离缩短了4倍以上,而且建设过程中每年给经济发展直接贡献20%的经济增长率。
发展的机遇决不能丧失在路上,一直以“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浏阳人,当然不甘人后。以李亿龙书记为首的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新世纪新阶段,果断提出了实施“开放带动、交通先行、三足鼎立、人气东聚”战略。
没有现代化的大交通,就不可能有跨越式发展,交通被放在一个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2002年9月起,浏东、大文、永社、浏跃四条国省道的全面升级改造,而且确立了以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干线为主干线的重点环线公路和西区的“百里花木走廊”建设项目。自筹公路建设资金16亿元,其中仅“四线一环一走廊”总投资就达12亿元,总里程约250公里。
路修通了,浏阳的发展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加速。正如浏阳市委书记李亿龙所言:“交通一上来,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发展,浏阳的经济社会由此进入一种亢奋发展状态!”交通促进经济的全面加速发展使浏阳人尝到了修路的甜头,修路的气魄也就越来越大。交通促经济,经济促交通,一个良性循环很快形成,而且循环越来越快。
经营城市 旧貌换新颜
修路使浏阳与世界靠得越来越近,在“交通先行”这轮“朝阳”的照耀下,浏阳的城市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浏阳城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美。
而谁又能想到,就在几年前,浏阳城区面积还不足3平方公里,街道狭窄弯曲,小巷九曲回肠,有人形象地说:叼着一支烟,可在浏阳城里走一圈。
当城市建设的极度落后与建设资金的极度短缺这对矛盾摆在浏阳人面前时,浏阳人跳出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用经营城市的方法经营浏阳。
按照浏阳市委书记李亿龙的话说,经营城市就是要把城市有价资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使静止的资产富于活力,通过市场化营运,从而达到资产增值,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浏阳市在经营城市的过程中,坚持面向市场,将城镇的土地、市政设施等作为资本,组织市场化经营,逐步使城镇建设融资渠道迈向宽敞的通衢大道。在建设圭斋东路时,浏阳市敲响了湖南省国有土地有偿出让“第一锣”,吸引了4000万元社会资金。随后几年,以这种方式将沉睡多年的土地资本推向市场,吸引了10亿元社会闲散资金流向浏阳城区“三纵三横”的主干道建设。1999年,浏阳组建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在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后,将城市基础设施的有形、无形资产全部投入市场营运。经营城市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活。
2000年10月,投资4000万元,长540米的浏阳第一条商业步行街——新文路拓改成功;2001年10月,投资3000万元,占地5万平方米的开放式文化主题公园——思邈公园正式开园。与此同时,投资1150万元,占地6.8万平方米的花炮广场竣工;2002年,浏阳城区先后完成了仿古步行街、湘东建材大市场、国际花品展示交易中心等几大建设项目。2003年,城区建设实现投资10亿元,先后建成了体育会展中心、浏阳河花炮文化城、花炮观礼台、景观轴及106接线、隧道口至花炮广场美化亮化工程;启动了行政中心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了嗣同路、南市街等旧城棚户区的改造及城区25万平方米住宅建设。
如今走进这座城市,无论是久居祖屋的老人,还是出外数载的游子,还是境内外观光的游客,无不沉醉于她的瑰丽璀璨,惊诧于她的日新月异。
经济腾飞
工业开路
提起浏阳工业,不得不追回到1997年。这年的12月,浏阳市产权交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浏阳市将168家国有、集体企业“包装上市”,一次性出让产权,在湖南全省首次运用市场机制,实施企业产权改革。这一大胆的“吃螃蟹”,使得浏阳由此逐步建立起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为浏阳工业化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
浏阳的发展,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只有大力发展工业,才能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才能赶超先进发达地区。基于这一点,浏阳市坚持把“兴工强市”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选战略来抓。
浏阳花炮 火树银花
一千八百年的浏阳,一千四百年的花炮。
爆竹是花炮的前身,相传为唐太宗贞观年间浏阳人李畋发明。到北宋年间,浏阳花炮达到了第一个鼎盛时期。清朝年间,1723年,浏阳花炮成为京城贡品,并在1875年开始出口倭寇、朝鲜、印度、伊朗、英国、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最高峰时,花炮的出口创税总额占到了全市的90%以上。
而在当时,浏阳花炮作为一种高危产业,其生产企业存在“散、乱、差”,科技含量低,尽管全市大小花炮企业多达700多家,但真正的大企业只有两家。受此影响,浏阳花炮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一度萎缩。1998年,国内正规花炮销售总额为30亿元,浏阳销售额为3亿元,占到10.5%,排在江西和醴陵之后;外销产量虽然是全国第一,达到9亿元,但全球花炮销售总额有90亿元人民币,这说明浏阳花炮占领的市场份额不是很大,这有损于浏阳作为“中国花炮之乡”的美誉。
看清这一点,从1998年起,浏阳市掀起了一场为浏阳花炮强筋壮骨的产业升级风暴。政府重拳出击,强制性取缔了近万家非法生产的手工作坊,净化市场竞争环境,制定出台了花炮企业强制性安全生产标准,并通过“外引内联”,重组优化资产,盘活存量,激活了一批企业。
几年来,浏阳先后投资5亿多元对花炮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与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开发出一些高空、定向、定位、无烟、合光等一批高科技含量的环保、安全烟花。浏阳烟花也由原来的2000多种增加到13个大类,3000多个品种。见到此景,美国燃放烟花标准实验所总裁罗杰士先生羡慕地说:“现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花炮能与浏阳相比。”
近年来,浏阳花炮的魅力和辉煌更是达到淋漓尽致的境地。2001年8月28日,浏阳花炮作为全球第一支花炮股票在上海成功上市。2003年,浏阳人成功地取得巴西16公里尼罗伊跨海大桥大型焰火燃放项目的审批权,并投资100多万美元在巴西征购土地1000多亩,兴建鞭炮烟花生产基地,浏阳烟花成功实现“走出去”,打入南美市场。2003年10月30—31日,国际烟花协会暨首届年会在浏阳召开,协会总部设在浏阳。
至此,浏阳市800余家花炮企业和30万产业大军构筑起了全球最大的花炮产业基地,浏阳璀璨的花炮也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空绽放,出口量已占到世界市场的60%,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如今,全球30多家烟花巨头都在浏阳设有办事处,浏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烟花市场。浏阳花炮把灿烂带给全球的同时,也为浏阳换回大把大把的外汇,花炮早已成为浏阳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生物医药 飘香会有时
曾经整整半个世纪,人们一提到浏阳,第一想到的是花炮。花炮俨然成为人们心目中最主要的经济支柱。然而,近些年,以传统花炮产业为主导的浏阳经济结构正在悄然改变。浏阳人一双巧手,冥冥之中将它与以生物医药为特征的现代工业文明“对接”了。
历史造就了这次“对接”,机遇选择了有准备的浏阳。这中间有一段故事。
湖南省地处丘陵地带,药业的先天条件相当优越,作为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拥有野生药材2000多种,在国家正式批建的17个全国性药材市场中,湖南省占了2个。此外,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中医学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培养出一大批医药专业人才,为医药研发储备了雄厚的人力资源。湖南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雄厚的医药科研实力,并没有转化为医药产业的优势。有资料显示,湖南中药材资源居全国第2位,医药科研力量居第5位,而医药经济总量还不及“哈药集团”一半,排在各省(市、区)的20位之后。湖南相对落后的医药产业,被人形容为“消化不良”,让省内不少医药界人士寝食难安。
一位在跨国制药公司工作多年的药学博士“诊断”了湖南省药业的不良症结后指出,湖南药业发展之所以滞后,原因之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新药储备少,缺乏高科技基地作载体,使得省内不少医药科研成果或被转让到外省,或沦落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窘境,导致新药转化率一度不到10%。其次,企业规模小,标准化管理水平低,大多数医药生产企业都没有进行GMP(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此外,不注重市场开发,缺乏与跨国制药集团的主动交流,也制约了湖南药业的发展。湖南医药需要一个能够整合全省医药资源、加速医药成果孵化、为企业创造品牌和扩大市场份额的专业平台。
浏阳生物医药园得以应运而生,寄托了湖南医药产业振兴的希望。湖南省政府决定以浏阳生物医药园为核心,以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为特色,面向国内外医药大市场,优化全省医药资源配置,创建国家级生物和医药高技术产业基地。
从借款4000万元开始起步,浏阳生物医药园实现了在一片荒山上的崭新崛起。如今,这个地处浏阳西部的健康新城,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令人为之惊叹。该园作为湖南省惟一的医药开发专业园区,2001年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定为中国惟一的医药产业基地。园区按专业化发展思路,在医药及相关医疗器械、材料、科研、销售和中药材种植方面整体推进,成为湖南医药行业走向世界的一条重要通道。截至2003年6月,该园建成区达4平方公里,已签约的入园企业达60多个,11个已建成投产,总投资达30多亿元。成为仅次于上海张江开发区的全国第二大医药专业园区,是中南地区最大的抗生素制剂生产基地;中南地区最大的标准化提取物生产和出口基地;中南地区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生物疫苗生产基地;中南地区惟一的抗癌药物冻干生产线;全国最大的中药戒毒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外用药基地。
这个成立仅6年的园区何以让湖南医药的形象发生如此大的改变?“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筑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平台。”园区管委会负责人如是说。按照《药品管理法》的新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必须依据GMP认证标准,从人员、设备、卫生、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严格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操作。正是因为GMP认证标准“门槛”高,湖南省许多中小型医药生产企业“闻GMP色变”,最终因质量问题而丧失了自己的市场份额。浏阳生物医药园从成立起,就扛起了“GMP大旗”,入园企业全部按国际标准建设,采用国内一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目前,全省医药企业通过GMP认证的车间有38个,其中12个在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整厂通过GMP认证的全省有7家,全部落户在该园。
造成湖南药业滞后发展的症结在生物医药园找到了良方。园区积极营造适宜现代医药企业发展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一方面完善园区管委会的服务功能,建起了政务服务、专业服务、建设服务三个专业化服务大厅;另一方面,全方位营建延伸和拓展产业链的各类服务体系。将科技创新体系、资本市场体系和生态产业链体系三者完美结合,不仅成就了一批医药企业,也造就了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自身的独特魅力。
现代制造园 第三支翅膀
对浏阳来说,花炮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生物医药是历史所选择的,而发展现代制造业,则完完全全是“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浏阳人靠着自己的双手打拼出来的。
由于交通状况的好转,浏阳的区位条件优势开始浮出水面。浏阳东临江西铜鼓、万载、宜春,南接湖南醴陵、株洲,西倚省会长沙,北界平江,处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金三角”地带和华中地区三角密集都市群,319与106两条国道交汇于此,距省会长沙60公里,距京珠高速47公里,距长沙深水港50公里,距黄花国际机场38公里,均有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与之相通。方便快捷的现代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更使浏阳与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之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企业正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根据长沙市提出的“东制西高”的未来工业布局,仅靠长沙的浏阳市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得天独厚。按照李亿龙书记的说法:“未来浏阳的第三个增长极将是我们在永安镇规划建设的现代制造园。”
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正确的战略部署使得浏阳现代制造园的建设和发展完全可以用奇迹来形容。2003年3月28日现代制造园正式挂牌成立。2003年6月28日,园区就与12家企业签订协议,总投资达1.2亿元。截至2004年7月,浏阳全市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52.24亿元中,永安现代制造园占了18.5亿元,占总投资的35.6%。现代制造园从2003年奠基至今,短短一年多时间已引进企业40家,其中主要是机械制造业,入园企业主要由港台、城市外迁、沿海内迁三大板块组成,与当初的设想完全吻合。2004年将有20家企业建成投产,实现税收3000万元。
至此,浏阳工业初步形成了花炮、生物医药、现代制造业三翼齐飞的局面。工业化为浏阳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93年,浏阳工业总产值仅为2.5亿元,税收只有1800多万元,而到了200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已达到116亿元,创税收5.6亿元,分别是10年前的46倍和31倍。现在浏阳市以生物医药园和现代制造园为核心规划出的一个60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区,到2015年,整个浏阳工业新区预期实现投入260亿元,入园企业实现年产值280亿元,税收25亿元。
浏阳河畔
民营经济的乐土
浏阳是一座移民的城市,现代浏阳人大多是周边省份移民的后裔,各种文化思想在这里交流激荡,造就了浏阳人海纳百川的开阔胸怀、兼收并蓄的开放意识和敢为人先的浏阳精神。富于开拓精神的浏阳人创造了在中部贫穷落后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奇迹,民营经济成了浏阳经济发展“皇冠”上的“明珠”。我们不禁要问,民营经济是如何在这块激荡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壮大的呢?答案就是,得益于浏阳市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采取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得力的人才措施和金融支持等。
在许多地区仍在争论民营经济的是是非非或者观望民营经济的发展态势时,浏阳人敏锐地嗅觉到,发展势头强劲的民营经济在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开拓税源、增加社会投资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投资者提供宜于创业发展的环境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是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具体要求。
在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民营经济就是政策经济,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了实现民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浏阳市首先为民营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早在1993年,浏阳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规定的出台,是对浏阳民营经济发展的一次松绑,是带给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次腾飞。此后几年,浏阳又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按照构建服务型政府、创造健全完善的法制环境、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和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的总体目标,来促进民营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些规定从组织领导、资金信贷、治理“三乱”、奖励政策等方面对民营经济进行扶持。“扶上马、送一程;先服务、后收费”成了当地职能部门的工作准则。职能部门脸好看,民营企业事好办。在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务公开、重拳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基础上,2003年4月,浏阳建立了湖南省县市级政务服务中心。全市37个职能部门的172项服务首批进入中心。按照“一门受理、窗口运作、统一收费、承诺办结、乡镇代办”的运行机制,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
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外向型人才、高层次人才的缺乏便凸现出来。近年来,浏阳通过“选贤推优月”、“相约浏阳河”等人才供需见面会活动,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共谋大发展的工作新格局。先后引进了省内外博士、硕士、高级管理人员1300多人,浏阳市的民营企业与全国82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200多人。与此同时,融资渠道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要突破民营企业发展的这一“瓶颈”,就必须深入研究探索各种融资工具,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为此,在2002年11月,浏阳市政府发起,率先在湖南建立县市级担保公司,为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牵线搭桥”。担保公司先后与当地几家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各银行同意以担保资金的5—10倍的放大倍数提供担保贷款。开展业务以来,已发生担保贷款1000多万元。
此外,浏阳市积极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加强自身建设。新世纪新时期,浏阳市委市政府广开门路,通过办高级工商管理培训班等形式,帮助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能力,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全社会认识民营企业、支持民营企业,让民营企业家在浏阳创业不仅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而且可以享有应有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及发展浏阳的荣誉感。
据统计,目前浏阳市共有民营工商企业1436家,个体户18374家,注册资金20多亿元。民营企业年产值过亿元的有5家,过5000万元的有6家。有直接出口权的5家。2002年共创税4.5亿元。民营经济已占浏阳全市GDP的91.2%。
统筹发展
相得益彰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始终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打破城乡梗阻,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同步发展。浏阳市计划用1—2年时间调整修订中心镇和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使城镇成为农产品加工中心、信息物流中心、商贸旅游中心和财源聚集中心,不断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同时,要在推动四个中心镇和其它经济重镇更快更好发展的基础上,实施区域项目布点带动、产业布局带动、基础设施改造带动以及投入倾斜带动战略,实行后进地区资源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优惠,鼓励发展较快的乡镇与发展缓慢的乡镇进行产业联合,推行差别对待等财政倾斜政策,加大对边远贫困乡镇转移支付力度,加强贫困地区的扶贫整建工作,力争2004年消灭贫困乡、村。此外,多年来浏阳市注重对农村的投入,从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入手,夯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促进全市平衡发展,真正实现城市体现繁华与繁荣,园区体现实力与水平,乡镇体现特色与富民的目标。
浏阳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全面统筹各种关系和合理配置稀缺的资源,以期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近年来浏阳市大力推进科技、教育以及文化体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深化素质教育,规范职业教育,提高全市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完善和建设了体育会展中心、欧阳予倩大剧院、浏阳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载体,丰富人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社区医疗保健网点,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全市人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同时,浏阳市一手抓“发展才是硬道理”,一手抓“稳定压倒一切”,扎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一方面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制定的一系列就业再就业政策,尤其是落实好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政策,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从根本上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完善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确保各项社保资金的发放。关心特困户、受灾户、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近年来浏阳市实施了“蓝天、碧水、绿地”工程,注重保护自然山水,保护生态环境,对浏阳河、捞刀河、南川河特别是淮川河、济川河等水系进行综合整治,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建设了几大污水处理厂,切实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同时切实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了浏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把浏阳的发展置于长沙半小时经济圈,统筹浏阳与长沙的同步发展。浏阳市充分利用长沙经济的拉动力和辐射力,大力改善浏阳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大幅度提升了浏阳在华中大三角都市圈中的战略地位。通过上述统筹,努力构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交通更加快捷、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结 束 语
浏阳是个革命老区,十几年前还戴着国家贫困县的帽子。如今,浏阳一跃成为湖南省县市综合实力第二。解读个中缘由,只有一条,那就是,浏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抓住发展工业和民营经济不放松,统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找准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还是那首歌,还是那条河。
车如流水人如潮,夜幕下的浏阳河灯光摇曳,格外灵动。
历经革命沧桑和现代文明洗礼的浏阳河,将生生不息,勇迈湘江。
[/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