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攸州、攸县、攸水、梅城”四个候选名称,面向网友征集意见目前大多数网友心仪“攸州”,可登录攸县公众信息网投票
攸县“县改市”有了实际进展。昨天,攸县公众信息网发布“攸县改县设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攸县改县设市征集名称的公告”,请网友和市民在“攸州、攸县、攸水、梅城”4个名称中,选择最满意的一个并投票。
本报记者程禹嘉欧亚琦株洲报道
四个备选名称,网友目前最钟爱“攸州”
攸县改县设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介绍,为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提高城市品位和知名度,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攸县县委县政府近日正式启动改县设市前期工作,并向广大市民公开征集改县设市名称。
改县设市的名称既要突出攸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要体现时代特征,朗朗上口,并避免与国内其他县市区名重复。同时还要求名称为3个字。市民可于2月10日前,登录攸县公众信息网(http://tp.hnyx.gov.cn/)参加活动,从“攸州、攸县、攸水、梅城”4个名称中,选择最满意的一个并投票。还可以填写征集名称表,发送电子邮件到相关邮箱,或直接邮寄到攸县民政局。
截至发稿时,已有243名网友参与名称征集在线投票活动。在攸州、攸县、攸水、梅城4个名称中,225名网友心仪“攸州”,占总投票人数的92.59%,18名网友选择了“梅城”,占比7.41%。而当前使用的“攸县”一名,和攸水,暂时无人投票。
“攸州”“梅城”之名有何渊源?
攸县古称阴山,后有攸州、梅城之称,自五代后梁时期县治就迁至今址。攸县以攸水贯县境而得名,《水经注》云:“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也。”攸县地处湘东南部,罗霄山脉中麓,南连郴州,西邻衡阳,东屏萍乡,北接醴陵,居两省四市交会之所,有“衡之径庭、潭之门户”之称。
据传,当时有一名秀才赴考,由于他很喜欢梅花,便叫书僮带上一钵梅花,在县城过渡口时不慎将花钵打破,秀才心痛地将梅花栽种在江边。若干年后,秀才中了进士,在京城做了官,有一次,他视察州县来到了攸县,他不忘去看这株梅花树。这个故事感动了知县,他倡导县城居民栽种梅花树,在他主政期间,县城的梅花树渐渐多起来了。据史料记载,元明时期县城就遍植梅花树,县治别称“梅城”。清乾隆二年(1773年),县城就直称之为“梅城镇”。清末虽然有更动,不过1938—1947年又改称为“梅城镇”。
居民意见
“攸县最有特色的就是‘攸’字了,应当保留。”70多岁的攸县居民王学贤聊起攸县“县改市”,说攸县撤县改市的话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几度被居民热议。攸县几次更名都保留了“攸”字,因此这次也应把“攸”字保留下来。“叫攸州市不错,但跟中国著名的‘幽州’读音相同。”王学贤说,保留“攸”字,新增一个“新”或“兴”都不错。“叫‘攸新市’,朗朗上口,也有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的意思。”
“我觉得就叫攸县市好了。”在攸县开家菜馆的刘近芳说出了和王学贤不同的看法。她认为,攸县人早就熟悉“攸县”这一名称,突然要改难免不习惯。此外,攸县的香干、攸县的饭店、甚至攸县人在外都是颇有名气的品牌,可以说“攸县”二字本身就是一种名牌。因此攸县没必要把自己的品牌换掉,可以就叫攸县市。
专家观点
公开征名为改县设市形成舆论氛围
“攸县启动改县设市工作,并征集新名字,应该比较是从使用名字的节奏感考虑。”株洲市委党校教育长、副教授黄夏先说。攸县现在单名一个“攸”字,将来如果称呼为“攸市”可能不太符合市民的使用习惯,因此为改县设市做准备,更换一个音韵感、节奏感更好的名称,更符合市民习惯。
黄夏先认为,公开征名,能为攸县改县设市工作形成较好的舆论氛围,有利于推进改县设市的进程。“城镇化工作现在是重点。攸县改县设市若取得成果,无疑能有力地推进攸县的城镇化进程,为攸县发展提供更高的平台和更有利的环境。”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牛凤瑞称,“县”改“市”后,相关机构编制设置可随之变化。“涉及城市建设和管理职能的部门,如住建局、城管局等,机构规模将更庞大,以适应城建和管理的需要。”
□投票方式
1 登录攸县公众信息网(http://tp.hnyx.gov.cn/),从“攸州、攸水、攸县、梅城”等名称中,选择你最满意的名称对应点击投票。
2 填写好攸县改县设市征集名称表(详见http://www.hnyx.gov.cn/home/yxnew/2014-1-28/138658.html),发送电子邮件到232919536@qq.com邮箱,或邮寄到攸县发展中心二楼民政局201室,邮编:412300;联系电话:24222566,联系人:王甲炜。
投票截止日期:2014年2月10日。
□新闻背景
冻结16年后县改市政策“开闸”
本报长沙讯(记者丁婷婷)我国原本并没有“地级市”、“县级市”说法,都属“省辖市”。直到1983年国家地级行政区划改革后,文件中才开始出现这两个称谓。正是从这时起,为“打破城乡分离,形成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局面”,“设市热潮”在全国席卷。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撤县设市”一度声势浩大。全国绝大多数县级市,正是在这段时期设立。以湖南为例,现今的16个县级市,除个别是“区改市”或“县市合并”而来外,其余“县改市”都是在1982年到1996年间设立;其中涟源、汨罗在1987年先后获批,相隔不到三个月。
之后,由于部分地方出现“占用耕地”等问题,国家在1997年下半年决定“冻结”该政策。自此,“县改市”的闸门关闭,全国一大批积极筹备者被拒之门外,直到2013年。
在国家“县改市”政策冻结16年后,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这是多年来中央对“解冻”该政策的首次明确表述,意味着冻结16年的国家“县改市”政策即将开闸。
2013年10月30日,湖南省已在十多个提出“撤县设市”要求的省内县份中,选择两个县份正式上报国务院。
□延伸阅读
县改市能获得哪些好处
本报长沙讯(记者丁婷婷)“县”和“县级市”的行政级别并无高低之分,那么“市”的名分何来如此大的吸引力?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牛凤瑞指出,国内多数省份会对部分“县级市”主要领导实行“高配”,这种行政级别差异,是地方上热衷于撤县设市的一个隐秘动力。
例如,一般而言,县委书记是正处级,而湖南16个县级市中,至少有7个市的市委书记曾为地级市市委常委兼任,为副厅级,如浏阳、资兴等。“在行政级别上有机会提高半级。”牛凤瑞说。
“县改市”后,有关工商业和城市建设的“红利清单”有好几个“看得见的实惠”。比如土地报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市”有“县”不具备的优势。
| 单选投票 , 投票后结果可见, 共有 6 人参与投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