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湖南祁阳大米产业:经验与困惑都值得思考

[复制链接]
查看: 1141|回复: 3
匿名  发表于 2007-5-22 17:38:42 |阅读模式
[center]解读湖南祁阳大米产业:经验与困惑都值得思考[/center]

--------------------------------------------------------------------------------

[center]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7年5月21日13:39) [/center]
[center]解读湖南祁阳大米产业:经验与困惑都值得思考[/center]
  近年来,湖南省祁阳县围绕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大力扶持发展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全县优质稻米年加工能力达到42万吨;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粮食加工龙头企业3家,其中天龙米业公司已跻身“全国大米加工十大企业”排行榜。综观祁阳县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的历程,主要有以下四点经验:

  经验之一:发挥资源区域优势,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从资源优势看,祁阳县现有稻田面积58.2万亩,年均产粮稳定在55万吨以上,粮食商品率在60%以上。从区域优势看,祁阳县毗邻两广,粮食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及沿海其他地区,是沿海城市粮食供应的“大后方”。同时,衡昆高速公路、湘桂铁路贯穿祁阳,全县公路通村率达95%,交通运输十分便捷,企业原料购进和产品运出十分方便,大大降低了企业运输成本。

  经验之二:大力推行订单生产,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祁阳县粮食加工企业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自愿加入、市场运作”的原则,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组建优质稻订单种植协会,并采取免费提供优质稻种、帮助解决农业生产贷款、优质优价收购稻谷、年底分派企业红利等优惠措施,激发农民积极入会,全县5大优质稻订单种植协会拥有农户达25.5万人,其中种粮大户4000余户,农民粮食经纪人1500余人,遍及全县及周边100多个乡镇、800多个行政村。2006年,落实优质稻订单种植面积75万亩,收购订单优质稻32万吨,为企业加工提供了稳定、丰富的粮源。

  经验之三:加快推进扩能提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祁阳县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都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创办,创办之初均为家庭作坊式小加工厂。十余年来,企业采取“技改扩能—增产增效—原始积累—再技改扩能—再增产增效”的良性循环办法,注重打造优质品牌,不断做大做强。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技改资金6500万元,新、改建大米生产线5条,年新增大米生产能力18万吨;新建速冻食品加工生产线2条,年新增食品生产能力1万吨。目前,3家龙头企业已有30个品牌的产品被国家权威部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有21个产品荣获了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放心米面油”称号。

  经验之四:增强协会服务功能,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保证。优质稻订单种植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上联企业、下联农户的纽带作用,积极为会员提供全程优质服务。在提供引种服务上,协会累计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先后引进和推广优质稻良种18个;在提供技术服务上,协会聘请农技人员,配备专车,走村串户,及时帮助订单户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在提供订单服务上,协会确定专人搜集和整理市场行情,并及时反馈和调整种植规模,组织订单生产,企业按订单收购,让粮农吃下“定心丸”。2006年,祁阳县优质稻收购价每百斤88-105元,比常规稻高出20至28元,带动农户增收1.56亿元,加工企业增效2200万元,实现了共同发展、互惠双赢。

  祁阳县粮食加工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虽然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不高”:

  一是农户对订单的履约率不高。龙头企业在落实粮食订单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农户提供服务,但在稻谷收购季节,一些农户受趋利思想影响,往往将收获的稻谷以稍高于订单收购价的价格售给了一些未作任何前期投入的粮贩,致使毁约现象比较普遍。

  二是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企业大量的副产品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如谷糠、糠油、谷壳等附属产品都是被当作原料廉价出售。据4家龙头企业统计,如将附属产品全部深加工,单此一项每年可为企业增效100万元以上。

  三是协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粮食订单种植协会都是由粮食企业创办的,其一切开支都来自企业,这种主要为企业利益服务的行业协会对农民缺少足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对农民利益也缺乏足够的保证。

  四是银信部门放贷的积极性不高。4家龙头企业的贷款基本来自农发行,其他银行因农发行的介入,加之审批环节多,贷款发放操作难,对企业放贷的兴趣不大。同时,农发行只对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企业要扩张上新的项目,大多只能靠自身积累,制约了发展步伐。

  理清思路,为企业做大做强创造宽松环境

  祁阳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际是一个共性问题,解决的关健在于理清思路,对症下药。

  其一,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拧紧产业链条。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进一步规范订单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包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履约方式、违约处理等有关条文和规定,大力发展订单。强化订单双方的法律意识,维护订单合同的严肃性,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快建立订单农业风险保障机制,降低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市场风险,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其二,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粮食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把转变政府职能同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价格协商和纠纷调解等方面的作用。加强监督管理,使各类粮食中介组织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其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企业成熟适用技术的推广和运用,鼓励企业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改变产品初加工、低附加值的现状,不断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发展无害化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终端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大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企业上档次、上水平。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努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

  其四,形成金融支撑合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农发行要尽快适应商业化贷款方式,改变贷款管理模式,根据农产品生产规律和企业需要及时满足收购资金。其他各金融机构必须改变过去独家支持观念,对有利于企业增效、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市场前景的项目,都要放低门槛,精简审批手续,积极发放项目贷款,共同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作者:黄春华)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5-22 19: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祁阳大米,祁阳人自家吃不完,主要靠销往广东、上海等大城市。要想在大城市站往脚跟,必须要创优质米的名牌。据说,有的城市就打出招牌:好消息,今天不卖湖南米。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5-23 11: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县领导亲自上祁阳生话网,而且发精彩主题帖,这是祁阳生活网的光荣。拥护!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5-23 12: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高,欢迎领导多来指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