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浯溪“三绝”叹奇崛 [/center]
[center]日期:2007-05-13 作者:钱江 来源:新民晚报[/center]
南行湖南永州,在祁阳县湘江边的一片石崖前,为散布的五百块历代摩崖石刻而绝倒。这个地方叫浯溪,看过浯溪石刻,不由地情怀涨漫。
以我之井观,中国和西方的石头有一个大不同:中国石头的文字承载力远远超过西方。它也许千年静卧深山溪谷,默默无闻,牧牛童采茶女熟视无睹。一旦有名家妙笔题写勒石,那石头就顿时融入文史,光焰四射。这种石、文交融的现象首推中国,延及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诸国。出此境界,在泰西世界要将拉丁文字镌刻上石壁者毕竟少见,要将大字刻石更加希罕。浯溪摩崖石刻的“三绝”即是一证。
浯溪石崖坐落在祁阳县城以南约2公里处的湘江之滨,有溪水涓涓,怪石嵯峨,不知在云间雨里消磨了多少时光。公元764年,突有一日时来运转,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元结任道州(今道县)刺吏之职。在任期间,他5次乘舟进出潇水湘江,发现这里山清水秀,更有巨石素面朝天或朝水,做待人留墨状。诗人不禁心有所感。767年,他来此作铭刻石,将石壁间流入湘江的无名小溪命名为“浯溪”——意思是“我的溪流”。
两年后,时年50岁的元结因母丧辞职,在浯溪结庐守孝,寂寞石崖从此题刻大增。元结的文章写得够好了,但他觉得由自己写成大字勒石还不够意思。巧的是771年,时年61岁的大书家颜真卿经水路南下经过浯溪,元结将这位挚友挽留,在石崖上挥毫书写《大唐中兴颂》,这是元结十年前写下的名作。颜真卿答应了。
我幼时习书,看过多种版本的颜体“中兴颂”。因纸版尺寸所限,若按原大印刷,则一页难容两字,何以求上下贯通之气?退而缩小尺寸印刷,则其大字不过三寸,小的几乎可称小楷。如今亲眼看到石壁上的“中兴颂”,顿时心灵震撼,耳边余响不绝。
真迹刻在天然绝壁上,微微后仰。石刻顶部距游人立足的地面7米,刻石面积高3米,宽3.2米,全文21行,332字,每字直径13——15厘米。这是真正的楷书大字,一笔不苟,庄严雄浑,若论汉字之美,这是入云高峰,高山仰止。此外还有一奇,就是全篇文字由左向右排列,不知颜鲁公是怎么考虑的?
遥想颜鲁公当年,必是短衣紧袖,足蹬木架,手持大笔,饱蘸朱砂,运足精力一笔笔慢慢写来。当年没有巨幅纸张,石壁也不能上墨,书写摩崖大字,要绝对避免失误。三百多字不可能一日写完,但呈现在我面前的石刻浑然一体,仿佛一气呵成。没有练过书法的人很难体会要将15厘米长的一竖写直是多么费尽功力,练过书法的人会叹服颜真卿大字的雄浑奇崛。在颜真卿来说,仿佛不经意之间就体现了笔力。
浯溪之石为青石,岩质细密坚润;元结之作是美文;颜真卿书法属妙笔。三美聚成浯溪“三绝”,今有“三绝亭”专为保护它而建。对于“三绝”得到千年后的礼遇,作者元结当年命笔时就想到了。他在文中写道:“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可磨可镌。刊此颂焉,何千万年。”就是说,只要在浯溪石崖间刻上此文,必定流传千万年!所以他非要等待颜真卿这样的大书家前来,才最后勒刻上石。
“三绝”成后,历代文人学者慕名而来,纷纷题诗作赋,铭刻于石壁。唐宋以来,浯溪的诗、铭、赋等摩崖石刻累计近500块,周围几公里岩崖成为露天碑林,如今大部分保存尚好,其中米芾、黄庭坚、吴大徵等人书法亦称精品。
我流连于浯溪摩崖石刻,此时看湘江北去,体察滔滔流水印证千年不易的道理,眼见者为实为真,无怪乎学书者不远千里而来,亲睹原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