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同志廉洁故事六则

[复制链接]
查看: 2210|回复: 2
匿名  发表于 2007-5-5 11:22:21 |阅读模式
[center]陶铸同志廉洁故事六则[/center]
[center]皱贵荒[/center]

[center]旧房一住十多年[/center]
    陶铸同志从1951年11月到广东以后,一直住在军区19号一所陈旧的老房子里,光照不足.阴天要开灯办公,下大雨时还漏水。军区管理局多次提出换房或大修,陶铸同志总是不同意。直到1965年军区管理局趁他因病在从化温泉休息的时候,花15000元对房子进行了维修。事后陶铸同志知道了,觉得不应该,不准向公家报销.决定由他自己出这笔钱,还给军区党委写信作了检讨,并在党代表大会上宣读:
    1978年十一届i中全会后,军区党委认为这是公房,且房屋维修后不久陶铸同志就搬到北京去了,并没有住多长时间,决定将他付的那15000元维修费退还给陶铸同志的夫人曾志大姐。曾志大姐当面谢绝了,并斩钉截铁地说:“这是陶铸同志生前作出的正确决定,不应改变。这笔钱我决不能收。”一对革命老夫妻的高风亮节,令人钦敬。
[center]坚决反对为他搞特殊[/center]
    陶铸同志一贯廉洁奉公,生活简朴,对那种慷公家之慨、请客送礼的坏风气,总是坚决抵制。1958年,陶铸同志带领一些干部到粤东检查生产,有的县大摆筵席,表示“欢迎”:他一见这种场面,就非常生气,总是随便吃碗饭就立即退席。从此以后,他每到各地调研、考察,事先总要“约法三章”:不准迎送,不准请客,不准送礼。说了还不够,还要求身边工作人员督促检查,具体落实。这个“约法三章”.后来成了一条严肃的戒律,再也没
人敢在他面前搞什么特殊照顾了。陶铸同志在生活上艰苦朴素,有时简直到了不顾自己身体健康的地步。整风整社时,他到当时的广东番禺县大石公社住了一段时间,坚持同其他干过一样的艰苦生活,每餐吃的都是见不到多少油花的萝h、门菜。别的同志有时还可以加点鱼、肉,他却坚决不要,拿出自备的辣椒、腐乳佐餐。长期的艰苦生活,加上劳累,使得他的质非常虚弱,经常吐血,同志们见了,谁都为他的健康耽心。
[center]看见摆宴席他就走[/center]
    1960年,全国各地都在过苦日子,广东也不例外。这年秋天,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书记的陶铸同志,到广东花县检查工作,县委领导向来知道陶铸同志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因此招待他的时候,不敢给他摆大盘大碗的宴席。一次吃早餐,食堂工作人员准
备的是一盘肉包子和白粥,这在今天看来简直算不了什么。可当时陶铸同志却很生气,严厉地批评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还给我们吃这个!”说罢,拂袖而去。
  这一来,弄得县委的同志十分尴尬,便向陶铸同志的秘书老丁“诉苦”:“我们又没有准备什么,领导同志来,怎么困难也得让大伙吃饱呀!现在怎么办呢?”并要随行的同志把早餐吃掉。见陶铸罢吃,随行的同志尽管肚子里确实很缺油水,嘴也馋得厉害,但是谁也不敢碰包子和粥。老丁给县委的同志出主意,弄一些杂粮来。于是,随行的同志同陶铸一起,吃了一顿红薯、芋头,矛盾才算解决。
    1951年秋天,陶铸同志从广西调赴广东华南分局途中顺道回祁阳,当时的县军管会为表示对他的敬意,专门为他办了一桌“接风”酒席,他却连门都不进,多次催请也不去,却到祁阳一中和师生们一起吃普通餐。1961年回祁阳时,他更是严令不准招待,不吃鸡,不吃肉,不吃鱼,只吃素菜,发现超过规定的饭菜,立即令人撤去,态度十分坚决。不管到哪里,他看到摆宴席就恼火,随便吃碗饭就走。县里的同志以后再也不敢给他特殊照顾。
[center]严格要求亲属[/center]
陶铸同志1961年5月回祁阳视察时,顺便回老家石洞源看望了75岁高龄的母亲董老太太。董老太太长期住在农村,陶铸同志每月给老人家30元生活费。三年困难时期老人嫌钱给少了,不够用。陶铸同志一再恳切地对母亲说,目前群众生活水平还不高,我们干部家属生活上不能脱离群众,人民给我的钱,要讲究节约,直讲到母亲思想通了为止。有好几次,县委打算把陶铸同志的母亲迁入城关落户,陶铸同志每次都严辞拒绝,他说:“农村老人那么多,能够都给迁入城镇吗?”就这样,直到老人家1962年病逝,都一直住在家乡农村。
陶铸同志的至亲较多,他总是教育他们要安心农业第一线,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勤俭节约过日子,在任何时候都要防止特殊化。不论对那些在旧社会吃过苦的老长辈,还是解放后出生的后一代,陶铸同志每次见到他们都说:“我是共产党员,不是旧社会的官老爷,不能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事。”教育他们安心在家乡建设社会主义。直到1987年陶铸同志的侄儿、堂弟等十多位亲属都在家乡农村劳动。还有一件事,家乡人民也是难以忘却的。1958年石洞源修水库,包括陶铸同志的母亲、堂弟在内的一些社员需要搬迁住房,陶铸同志约法三章,教育亲属搬迁住房要先人后己,做到:一不准比别人早搬一天,二不准所盖新房比别的人家高一尺宽一寸,三不准比别的人家好一分。陶铸同志这种胸怀宽广、心底无私的高贵品德.赢得了家乡群众的称赞。大家都说,陶铸同志爱亲人,更爱广大人民,他决不因为自己职务高而给予亲属半点特殊照顾。
[center]寄回一箱旧衣服[/center]
    1949年底,陶铸家乡祁阳解放不久,他的亲属生活比较困难。母亲董老太太见陶铸的侄儿辈没有一件好衣服过年,便请人代为写信给时任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武汉市军管会主任的陶铸,要他寄点布料回来。为了不使家里人失望,陶铸同志寄回了一只用旧木板钉成的小木箱。母亲和侄子们捧着从汉口寄回的小箱子,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左邻右舍和不少乡亲,也都争着来看陶铸寄回了什么珍贵物品。后来打开箱子一看,全是陶铸一家人在战争年代里积存下来的一些旧袜子和旧衣服,一件件补洗得很整洁。箱底下还有一张短笺:
“要布料没有,这些旧袜子旧衣服还可以穿一穿……”一家老少和乡亲们围着小木箱,看了好久,也想了好久。在汉口做“大官”的陶铸给家人寄回一箱旧衣袜过新年的新闻,很快传遍了山乡。
[center]一筐水果探家[/center]
    1951年11月,陶铸同志胜利地完成了中央交给他在广西剿匪和代理广西省委书记的任务,交代完工作,返回武汉。他想顺路回祁阳老家看年迈的老母和父老乡亲,算来他自大革命离家后已经20多年没有回过家乡了。行前,他一再嘱咐秘书关相生:“不要惊动任何人。”于是只买了一筐水果作为礼物便上路了。到祁阳后,陶铸同志没有知会县委,直接去祁阳中学,看望了在那里当校长的胞兄陶自强。当日下午,陶铸一行从祁阳坐小船向湘江下游划去,先到他妹妹住的村子,拜见了住在那里的母亲,老人家已是自发苍苍,相貌慈祥,母子俩久别重逢,悲喜交集,热泪盈眶。一家人吃了团圆饭后,坐在一起畅叙离情。陶铸同志对母亲说:“儿子不是做了大官,是干革命,为大家做事.您还得和乡亲们一起生活。等到大家都好起来了,您的日子也就好过了。”
    第二天一早,陶铸同志去老家石洞源。消息传到村里,村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群众一齐涌向村口.表示热烈欢迎。陶铸同志不高兴了,对前来迎接的村干部说:“搞这一套干什么呢?影响不好啊!快劝他们回去,待会我要去看望大家的。”面对迟疑的村干部,又说:“不然,我就不回去了。”经过好一番解释,大家才散去。接着便挨门逐户地拜访看望父老乡亲,叙谈当年往事,还特意到小学校去询问了教学情况。最后去到他的祖居.只见一片断垣残壁,衰草榛莽.房舍早被日寇烧成废墟.陶铸同志默默地看了半晌,心情激动难抑。
    在祁阳待了一天一宿后,就要返回武汉了。书关相生和警卫员商量:“就这样一筐水果探家吗?吃了饭不给钱也违犯纪律呀!”于是他们私下决定留点钱。这事不敢告诉陶铸同志,他知道了就不会同意的。但也不好公开交给老太太和他哥哥,他们也决不会收的。于是他们便悄悄地在陶铸母亲和他哥哥的桌子抽屉里各放了50万元(合现在50元)
    回到武汉后,秘书关相生向政治部副秘书长刘云初同志汇报了陶铸同志的工作、生活近况和留钱的事。刘云初同志认为关秘书办得对,批示他们报销结帐。但当秘书的不管大事小事都不能瞒着首长啊,可又不敢去向陶铸说,于是关秘书便向陶铸夫人曾志同志谈了这一情况,希望她能从中“缓冲”一下,不料当天晚上,陶铸同志手里拿着100万元钱(合现在100元),板起面孔对关秘书说:“你这是好心办了错事啊!我不是早就向你交代过嘛,对私人的事情,不能动用一分钱公款。我是政治部主任,能带这个头吗?明天快把款交上去,将报销条子取回来。”关秘书只好遵命照办看见陶铸同志那样坦荡自若,关秘书心里油然而生爱戴之情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5-5 20: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干部如果这样做,一定混不下去了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7-17 18: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非昔比了。何时才能再纯朴归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