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祁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jiwei 发布时间:2006-8-7 [/center]
一、“十一五”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十五”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且不平凡的五年。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全面实施“环境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民营富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战略,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顺利完成了“十五”计划任务,为“十一五”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60.16亿元(预计数,下同),占计划的90.8%,年均增长10.2%。财政总收入2.2亿元,同口径比年均增长11.8%,超计划增幅3.8个百分点。完成农业增加值16.82亿元,年均增长4.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3亿元,占计划的92.8%,年均增长10.33%;物价水平连年保持基本稳定;旅游、商贸物流蓬勃发展,烟草、石油、医药、盐业购销两旺。外贸进出口总额1620万美元,年均增长12%,超计划2个百分点。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9.2:25.3:35.5调整到28:33.7:38.3。非公有制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达85%,民营经济、外资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亮点。
2、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200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5.57亿元,年均增长19.9%;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5.35亿元,年均递增18.9%,五年新增规模企业19个。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1%提高到26%,微电机、生铁、水泥、原煤、优质大米等主要工业产品大幅度增长。机电、冶炼、建材、食品加工、水电、加工贸易、烟花爆竹等八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科力电机、鑫利冶化等骨干企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祁阳工业园区、祁阳科技工业园等园区经济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基地23个;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83家,金浩植物油、天龙米业和银利来粮油成为省级龙头企业,粮食生产进一步巩固,进入全国发展粮食生产先进县行列。非农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达到70%,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三品农业”得到发展,全面完成97万亩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农产品优质率达52%。农业开发、农机服务有新的进展。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以浯溪为中心的黎家坪、观音滩、白水产业城镇带基本形成,各建制镇的特色产业城镇和中心村建设稳步发展,设施、功能逐步配套、完善。2005年城镇化率达30%,五年累计提高6个百分点。
3、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各项改革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完成了127家国有、集体工商企业“两个置换”改革,安置职工26792人,资产变现1.45亿元,化解债务7亿余元,其中县电力公司顺利上划省电力公司。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明显,农业税全额免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粮食购销完全走向市场化;土地有效流转步伐加快。财税改革完善了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财政工资统发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稳步推行了会计集中核算、会计委派和乡镇财政“零户统管”改革,确保了县镇干部职工工资及时发放、镇村正常运转和农业、教育、社会保障、救灾等重点项目支出;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组建了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不断转变,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行业不正之风得到初步遏制,经济发展环境逐步改善。社会事业改革积极推进,成功实施了陶铸中学民有民营改革,医疗卫生改革有新的进展。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五年累计签订利用外资合同53个,兴办外资企业52家,合同利用外资934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655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5.36亿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2191万美元,出口企业发展到15家,出口商品达26类。科力、东骏印染、太平洋纺织品、岚岚服饰和钜荣鞋业等企业成为全县出口创汇的骨干企业。
4、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7亿元,比计划增加37.7亿元,年均增长28.6%。县城建设日新月异,四大家行政办公楼、中兴公园、白竹湖休闲广场、新陶铸中学、浯溪水厂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如期推进;城市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各建制镇实施了“六个一”工程,黎家坪、白水、羊角塘等一批小城镇综合功能不断增强。水利建设总投资2.68亿元,完成各类水利设施建设7.5万处,有效灌溉面积达48.65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39.4万亩。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2.8亿元,衡昆高速公路祁阳段正式通车,县通乡公路改造一期工程顺利实施,实现镇镇通油路和95%的行政村通公路。电力建设突飞猛进,新增装机容量1.5万千瓦,在建大小水电项目装机容量14.86万千瓦;城乡电网改造顺利推进,基本实现同网工资 同价。通讯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镇镇通宽带”。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全面普及科学知识,顺利通过全国科普示范县的检查验收。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素质教育继续推进,“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提高,教育结构和布局得到调整,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完成80%的中小学危房改造。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民办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健康发展,我县被评为全省扶持民办教育“十佳”单位。公共卫生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健康发展,成功举办了祁剧诞生500年纪念活动。文物保护取得新进展。群众体育活跃,竞技体育在省级比赛中共获金牌14枚。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每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6‰以内,进入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行列。国土、矿产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耕地实现了占补平衡,矿产资源开发有序推进。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取缔、关停了20余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完成了30余个污染治理项目,湘江、祁水和县城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9%。顺利通过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做好了三峡移民和新建电站移民工作,基本完成了首次全国经济普查和县志续修等工作。全民国防教育得到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质量技术监督、药品食品监督、工商、邮政、水文、气象、档案、老龄、残联、人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爱卫等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6、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从2004年开始,连续两年扎实推进八件实事办理工作,集中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既推动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又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5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53亿元,比2000年增加2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078元和3209元,年均分别增长9.5%和7.2%。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平方米和41平方米,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8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制度相继建立和逐步完善,其中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50%、35%。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持续推进,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5%以内。城镇居民低保、农村特困救助、救灾救济等工作有效开展。
7、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群众,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县人民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加强政府法制工作,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促进了依法行政。政府及其部门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1286件,政协委员提案1543件;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城镇社区、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进一步健全。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各级干部领导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切实加强审计监督,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财经管理和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依法治县、普法教育成效显著,全面推进了“四五”普法。持续开展“扫黄打非”和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信访、调纠工作,维护了社会稳定。
总体上看,“十五”计划完成良好,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发展水平不高。部分指标如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受全省经济指标大调整的影响,未完成计划目标。全县经济总量不大,人均GDP占有量偏少,与先进地区还存在很大差距;财政收入与GDP增长不同步,且增长质量不高,财政支出压力加大。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特别是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支柱产业优势不明显,规模不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三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主要是自我发展能力非常薄弱,人才、资金、技术匮乏,活力不足,竞争力弱。四是以交通为主的基础条件仍然落后,影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五是社会发展还不够和谐。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且生活质量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弱势群体还大量存在;环境资源保护不够好;社会治安还不尽人意,群众安全感不强。同时,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社会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维稳的难度不断加大。
(二)发展环境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潮流,国际格局处于经济全球化加深、政治多极化加强的时期,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加快,产业转移领域拓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走势将继续趋好,但经济融合、贸易往来、安全保障等方面也还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经济发展具备平稳较快发展的市场空间、物质基础和体制保障,但区域格局、利益关系、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效化解能源、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的任务日益紧迫。我省处于加快崛起的阶段,经济结构将逐步优化,产业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我县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部崛起的政策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机遇,“泛珠合作”的不断深化扩大了加快发展的空间,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我县改善基础条件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县矿产、水能、劳动力等资源丰富,开发初具雏形,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载体。可以说,“十一五”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压力。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立足县情,着眼全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赶超,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祁阳的宏伟目标。
二、“十一五”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和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工业化为龙头,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依托,以民营化为主体,以外向化为方向,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全力打造“小康祁阳、生态祁阳、诚信祁阳、平安祁阳”,加快推进经济强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二)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发展先于一切,大于一切,重于一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确保祁阳经济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大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必须强化工业核心地位。坚定不移地把工业放在牵动全局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在产业提升上寻求突破,在园区建设上寻求支撑,在项目开发上寻求扩张,全面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4、必须全力推进科技创新。牢固树立科技是生产力,人才也是生产力的观念,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有机结合起来,以人才的聚集推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质量的提高,确保经济发展与效益、财政收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步增长。
5、必须努力扩大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不动摇,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开放推动改革,努力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障碍,激活和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6、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进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三)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07年,GDP和人均GDP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财政总收入同口径比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率先在永州进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2010年,GDP和人均GDP分别突破100亿元、10000元。2020年,社会实现全面小康。
2、经济结构调出新水平。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达90%。
3、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和工业园区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的后劲显著增强。
4、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素质明显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5、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明显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到2010年,着力完成十大发展指标:
——地方生产总值106.17亿元,年均增长12%,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8:33.7:38.3调整到21.4:43.9:34.7。
——财政总收入4.42亿元,年均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亿元,年均增长28%,五年累计318.5亿元。
——社会消费品总额31.24亿元,年均增长15%。
——外贸进出口总额4000万美元,年均增长20%。其中,进口额1200万美元,年均增长28.5%;出口额2800万美元,年均增长16.8%。
——实际利用内资20亿元,年均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3261万美元,年均增长16.8%。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000元,年均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年均增长7.6%。
——年末人口控制在103.65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城镇人口达到4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均预期寿命74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