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 O& T) g9 J* o# S5 s. W0 x: |
文昌塔座东南朝西北,为七级八面楼阁式砖石结构,高36.68米,基座直径18.2米,每边长7米,底层以青石为基,二层以上为青砖砌筑,从下而上,逐层内收,内为拱顶。各层高度不等,各设四真四假共8门,门楣及各处神龛均有精细浮雕。石阶回环曲折,全塔有巷26条,死巷1条,通门51条,假门2条,结构精巧,初游者,常常迷路而不知上下。二、三、七层设外平台,有八方走廊,围以沙石栏杆,石栏上刻有鳌、虎的头形,其余设腰檐。各层兽头均口含一枚铜铃,遇风则发出叮当叮当的响声,悠扬悦耳,传至很远。一层正门嵌“二龙戏珠”立体镂空浮雕石刻,上刻“文昌塔”三字,其余各层也均在内壁上嵌有对联、建塔记等碑刻。塔内有中心厅六层,均置神龛。铁铸约11吨重的宝葫芦、相轮塔刹镇顶。整座塔拱斗出檐,石栏石瓦,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198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内一到六层中心厅分别供奉着文昌帝君、观音菩萨、太上老君、文财神、关帝君、魁星六位主宰文运或与文章兴衰有关的神仙菩萨,从古至今,一直是文人学子顶礼膜拜的圣地,香火旺盛。 据查,文昌塔也曾几起几落,建于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当时担任铜仁知府的祁阳人邓球倡建。历时十六年建成,至明熹宗天启年间,邑人陈荐之子陈朝鼒见祁邑文风日盛,唯恐后世学子或将才超过其父,认为有损其父之声誉,扇动族人将塔拆毁,顷刻之间宝塔毁于一旦。清高宗乾隆十一年(1746年),祁阳贤达陈大受担任安徽巡抚任回乡游书岩,担忧学风日下,又募捐重建文昌塔历时三年建成。 8 I+ y0 j! h" {, r8 K/ n"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