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新闻网讯(通讯员 郑运生 永州日报记者 郑杰 郑贵卿)仲夏时节的三吾大地,绿意盎然。
记者慕名来到祁阳县文富市镇采访,深情的足音在回响:
20多年前,他差点辍学,一个姓曾的好心人赞助他,让他得以继续求学,直至1998年完成大学学业;
10多年,他从一名中学教师考上公务员,又考上祁阳县文联主席,当过镇长的他,如今,成了祁阳县文富市镇党委的领头雁。一路走来,他用感恩回报社会,用真情量民情,用真心察民情,用真功解民难,用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赢得百姓的口碑……
他就是祁阳县文富市镇党委书记唐冬平。
“我是全镇3.4万村民的当家人,维护老百姓利益是我的天职。”
采访中,和唐冬平共过事的人都说,他是个充满激情的人。与他在一起,不知不觉被感染,激起干事创业、勇于攻坚克难的欲望和信心。
2011年1月,受组织的委任,唐冬平从祁阳县下马渡镇来到文富市镇担任党委书记。
这个镇是县里有名的“ 乱摊子 ”:镇村财务混乱、班子软弱涣散、干群关系紧张……他上任伊始,讨债的、上访的、反映问题的人挤破了门。
有“好心人”支招:“你刚来文富市,这里财政保运转都困难,而这都是以前的事,就算你不管,大家也可以理解的!何况你还清了一个债权人的钱,其他的债权人跟随着要钱怎么办?”
“新官不理旧事,党委政府的公信力何在?我是这里的当家人,就要尽力维护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唐冬平掷地有声。
态度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唐冬平决心从解决欠款入手,取信于民。
唐冬平善于走好关键一个子,下好一盘棋。
第一着棋,向镇财务管理“开刀”。开班子成员会统一思想后,将280万未列入乡财县管的欠款列入到乡财县管的账中,“不管以后谁来主政这里,都要认可这笔账务。”制定还款计划:每年至少还款15万元,先还欠款时间久的,再还时间近的,先还本金,再付利息。
第二着棋,做好节流文章。为节约开支,辞去政府聘请的司机、保洁员等员工,乡镇干部兼职司机,每天值班的干部负责打扫卫生,公务招待一律在食堂,镇里精简一台公车,新增了4辆自行车。第一年,镇里的招待费就下降了30%。
第三着棋,搞好开源工作。他要求全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政策,想方设法争取项目资金。唐冬平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四处化缘,为了五千、一万元、几万元资金到处跑腿签字开票,被拒之门外时唐冬平就为自己打气:“为了解决老百姓的事情去争取资金,走到哪里都不丢脸。”3年来,已偿还各类历史欠款100多万元。
“没想到,没抽一支烟,没请一餐饭,我还能拿到这笔欠款。”拿到2.9万元欠款时,承包商陈光明高兴地说。
“你为百姓着想,他们就会把你当亲人。”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工作方法。”唐冬平坚信这个理。“你为百姓着想,他们就会把你当亲人。”他对记者说。
“为官之道,在于恤民”。针对镇上访户多、干部疲于应付的问题,唐冬平在全镇推行开展“主动下访、源头治理”为核心的“干部下访解难题”活动,每家每户下发便民服务卡,全镇发放6900张,将班子成员的电话号码都印在上面。一些干部急了:“矛盾来了躲都躲不及,你还要去寻问题,岂不是自找麻烦?” 唐冬平却说:“与其被动等待群众上访,不如直面矛盾,主动下访听民声、化民怨。问题解决一个就少一个,否则,日积月累,小事也会拖大、拖炸。”
建镇于上世纪90年代的文富市镇,有一条街的居民没有下水道,居户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屋后一米开外的田土里,一年四季,臭气熏天,蚊蝇纷飞。群众要求修建下水道的呼声喊了十多年,因为这是撤区并建镇后遗留的问题,几届镇政府不敢捅这个马蜂窝。
面对群众的呼声,唐冬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奔波于各部门之间,如实反映情况,争取项目资金,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功夫不负有心人,争取了项目资金15万元。 资金有了,又因土地和利益方面的瓜葛,下水道工程前后多次阻工,居民提出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一时扯不清道不明。有的干部打起了退堂鼓:“十五六年没搞好的事情,也不一定在你手里要搞好,何必捉个虱子放在自己头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正因为群众受了十多年的苦,更需要我们尽早解决,否则,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哪里,镇党委、政府的威信又在哪里?”唐冬平先后组织召开了六次协调会,与群众坐着讲理,站着沟通,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群众的心结解开开了。 一个多月后,下水道终于修成了,居民一片叫好,有群众送来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锦旗。
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的新机制,很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刚来文富市镇的第一个月,唐冬平每天能接到几十个投诉电话,四年过后,现在每月不足6个,做到了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社会稳定,邻里和谐。
三年来,该镇各项民生事业件件落实。投资280万元的双湾、中心村等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已完成;整合项目资金500多万元,兴修渠道10.5公里,山塘清淤463口,维修加固200口,维修黄泥塘等电排10多处。
“我要上对得起党,下对得起父亲的教诲”
幼年贫寒的家境,砥砺了唐冬平坚韧的性格,也孕育了平民情结。
“打铁还需本身硬。作为党的基层领导干部,要过得金钱美女关。”他说:“管理好自己的欲望,是培德之本,更是兴业之基,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能力。”
正人先正己,他对自己要求很严。要求别人做的,他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他坚决不做。过年过节,他不收别人的礼物礼金。2013年,唐冬平因身体不适在长沙做手术,谢绝了许多人的探望,身体还没完全康复就出院上班。文化计生楼工程,实行公开招标,财政评审结算。镇政府开支2000元以上,由班子成员集体研究审批。
为官一任,兴业一片,造福一方。唐冬平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他引导黄泥塘村等6个村的村民种植黄花4500亩,每亩收入4000元;引导村民种植香芋800亩、柑蔗700亩;培养养鸭、养鸡大户,每年养鸭3万羽、三黄鸡10万羽;引导村民种植西瓜1000亩,发展楠竹6000亩;生猪养殖大户由原来的3户发展到6户,每年每户出栏1000头以上;新增养牛大户1户、豪猪1户、养鹅1户。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唐冬平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根标杆,是可亲可学的榜样,2011年县委、县政府授予他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三等功,2012年度他荣获全县基层党建先进个人。在三吾大地,唐冬平正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新时代一名普通党员、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的全部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