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砚与明山砚辨 (转载)
(2011-07-24 08:12:06)
转载
此篇文章,图文并茂,有利于祁阳石砚与明山石砚(沅州砚)的识别,故转载。原文: 原载《艺术中国》2011年第2期 祁阳石砚与明山石砚辨
李哲伟(湖南 常德) 湖湘大地自古出美石,在古人繁多的石谱、石说之类的文献中多有记载,如道州石、澧州石、永州石、钟乳石,楚石(墨晶石)、武陵龙骨石、郴州方解石、沅州石、桃源石、燕子石、菊花石、水冲石、黄腊石等等,不胜枚举。历代用来制砚的主要是湘西芷江的明山石砚(又称沅州石砚),长沙浏阳的菊花石砚和永州祁阳的祁阳石砚等。 其中祁阳石砚与明山石砚色泽、构成相近,极易混淆,在藏界历来有不同观点,笔者藏砚二十年余年,藏有祁阳石砚与明山石砚数方,对这两种砚石有所研究,特撰文向专家和藏友求教。 一、明山石砚 明山石砚古时亦称黎溪石砚、沅州石砚。明山地处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南麓及雪峰山西脉之间,延绵数十公里,沅水环绕,溪流纵横。明山石属粘板岩,结构均匀,石质细腻,硬度适中,清雅莹润,色调艳美,有紫、红、青、绿、黄等天然色彩和多色层叠的色带纹理。制砚多以紫色为主,以巧雕巧色工艺见长,以紫色嵌绿的石材为佳,素有"紫袍玉带"的美称,历来受文人墨客青睐。
明山石制砚历史甚为久远,据历史记载,始于南宋(1127-1162)。南宋赵希鹄所撰《涧天清录·古砚辨》中称明山黎溪"紫袍玉带"石所制之砚,由"高宗朝戚里吴琚曾以进御",明山石一直被列为贡品。此说与朱辅所撰写、叶芬庆作序《溪蛮丛笑》一书所记载是相吻合的。在明代的许多砚史著作中:曹昭的《格古要论·古砚论》、文振亨的《长物志》都对沅州的明山石砚做了记载。明朝时沅州砚的生产以黎溪为中心,到了清康熙年间,人们在五士坡发现明山石储量大,品类众多,石质较软易磨,于是五士坡便取代了黎溪,而成为沅州砚的主要产区。
我所收藏的明山石砚(图一)尺寸19cm×12.5cm×3cm该砚温润、细腻,包浆厚重,砚堂、砚池巧妙地利用色层雕琢成荷叶状,二株荷花一株盛开,一株含苞欲放。左侧上端配一株尚未张开的荷叶,砚面布局清爽秀丽,让人有美不胜收的感觉。突起圈曲的荷叶虽有老碰,但其园雕、镂雕的技法从叶形、叶脉中仍能感觉到栩栩如生。 (图二)该砚尺寸17cm×11.8cm×2.3cm,紫色调非常艳丽,巧妙地利用紫、黄、绿多色石层,砚堂、砚池琢刻得规矩方正,边缘以回纹衬托,砚池上端凿虎头平视。尤其是砚堂最初成砚时色调应该是基本一致的,经过若干年成千上万次的磨砺,砚堂中部凹陷后紫色带显现,而周边的牙黄淡绿色,如油画浑染后的色块妙不可言。 (图三)该砚尺寸17.3cm×10.6cm×3.3cm,是一方盖砚,砚盖图案为一枝梅花框于正中,周边的回纹图案因材施艺,上下对称的即象山又象水的波涛的图案让整幅画面静中有动,砚堂椭圆形处为琢月牙形砚池,砚堂与砚池交界处留有一小块绿色突起的图案,古朴中不失优雅,充分展示了制砚工匠的审美情趣和智慧。
二、祁阳石砚
清同治版《祁阳县志》述祁阳石产邑之东隅,魏家冲、文家冲、象鼻冲数处,现湖南永州市祁阳县境内。该石质不甚坚,多呈紫红色,肌理润彻、立委波襄、石色匀净,常见浅绿色石脉。祁阳石属于页岩,赋存于祁阳县下奥进地层中;矿物成分有绢云母、石英、斜长石、绿泥石、氧化铁等;有浅绿、灰绿、朱紫、褐等色,显微纤维结构呈纹状构造,工匠采择,取其石之有纹者,随其大小凿锯成板。采后黑文如云烟状俗称花石板,以镶器皿亦颇不俗,无纹者有紫绿二种,大多用来制屏、琢砚。
清康、雍、乾盛世以来,祁阳石大量开采,利用该石制屏、制砚比较盛行,同时不乏能工巧匠制作了不少祁阳石屏、祁阳石砚精品乃至极品,只是当代人对它的认识稍微滞后了一些。我市收藏大腕梁平先创建的大河茶楼暨沅洲石雕博物馆陈列的上百件精美绝伦的祁阳石屏就是最好佐证。
我所收藏的祁阳石砚(图四)尺寸26cm×18cm×4.2cm,此砚器型较大,砚堂与砚池通为一体,成斜坡状,石质清雅温润,抚之像孩儿肌肤,呵气成泽。砚体四边一圈绿带自然天成,这就是典型的颇为珍贵的紫袍玉带砚,特别是如此大器型,甚为少见。
(图五)此砚尺寸20cm×13cm×3.2cm,凿成瓦形状,利用祁阳石紫、绿双色的特点,破常规把绿色层放在砚面琢成椭圆形的砚堂,右上角雕刻的苍竹栩栩如生,下面留款"琅珎。砚主人把该砚当作玉石一样宝贵的东西。左上角铭为"不可一日无此君"来抒怀,寓意深刻。该砚细腻、润泽,石声清脆,发上品歙砚之金声。
<IMG title="祁阳砚与明山砚辨 (转载)" alt="祁阳砚与明山砚辨 (转载)" src="http://s12.sinaimg.cn/bmiddle/4c5e1f29ha8c5d8e7580b&690" width=371 height=500 real_src="http://s12.sinaimg.cn/bmiddle/4c5e1f29ha8c5d8e7580b&690">
(图六)该砚尺寸28cm×18.5cm×2.5cm,砚堂与砚池凿成日月形状,周边通体镂空雕琢成松、竹、梅图案,刀工老辣,极为精细,结体苍茂,线条流畅,情趣高雅。枝叶上还有二只松鹤一只翠鸟相对映,画面繁而不落俗套,该砚利用石板双色层理巧夺天工,不得不让人叹服其砚的石美技绝。
(图七)祁阳石砚板,尺寸为26cm×16.5cm×3.5cm,该砚板温润秀雅,利用紫绿套色突雕董其昌书唐代诗人张籍的七言绝句《与贾岛闲游》:"水北原南野草新,雪消风暖不生尘。城中车马知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雕琢的字画排列宽松舒畅,婉转有力,风格洒脱,充分显示了制砚人高超的技艺和文学修养。 三、几点鉴赏心得体会
在古砚家族中"端、歙、洮、澄"四大名砚,历代均有不少文人雅士著书立说,研究鉴赏它们的文章难以计数,对于他们的石质石品特征当今藏砚者几乎人人知晓。湖南的明山石砚、祁阳石砚,由于石质石品、地理位置都非常靠近,像一对如花似玉的孪生姊妹,很难辨认清。有很多人把它们混为一谈,根据本人多年观察、比较、研究祁阳石与明山石的细微差别,下面谈几点心得体会仅供藏友们参考:
其一:从质理上分析,明山石属粘板岩,祁阳石属页岩,虽然石质细腻、清雅莹润二者相类似,但从结构上来说粘板岩无疑比页岩更紧密,我曾拿多方明山石砚和祁阳石砚到珠宝店测试,明山石硬度在2.8-3.3度之间,祁阳石的硬度在2.5-3度之间,基本证实了地质结构的理论。因此明山石砚比祁阳石砚硬度要稍微大一些,同体积比较要稍重一些。 其二:从色理上分析,用于制砚的祁阳石大多为紫、绿二色(见图4、5、6),明山石有紫、红、黄(牙黄)、绿等天然色彩和多色层叠的色带纹理(见图1、2、3)。一般祁阳石砚见不到橘黄、牙黄等天然色泽,总体上讲明山石更显绚丽多彩。
其三,从发墨角度来说,明山石有种与众不同令人称奇的特点。南宋学者张世南在他的《游宦纪闻》中这样写道:"其初甚发墨,久而复滑",但只要"磨以细石,仍乃如新"。祁阳石就没有这种特点。实际上从实用来说发墨而不损毫,祁阳石砚优于明山石砚。
其四,从敲击声音上来说明山石砚发金声,祁阳石砚发木声,但反常的是本人收藏的(图五)瓦形祁阳石砚击之有清脆的金声,也许与形制有点关系,当然同一石种由于质地的优劣发声上千差万别,需要慢慢的领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