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塔,很多地方都有,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每个省府厅州县都建造了文昌塔,都会高过其它山峰,据说,只要感觉本地文峰不足,就修建文昌塔,期待更多的人才出现。
(一)参观塔
在祁阳网友大海的引领下,穿过宝塔街,来到湘江之滨,环视湘江之水,浩浩汤汤。在湘江岸边的古木参天的山峦上,在绿树怀抱中,矗立一座雄伟的宝塔,高耸云天,雄浑伟岸,钟灵毓秀,气势非凡。
沿江边小道靠近,树木葱郁,佳气清秀,山石或俊秀挺拔,或妙趣横生,右边脚边的就是一层一层,像书页一样整齐有规律叠起的岩石,一块突兀的石头上书刻“万卷书崖”四个大字,左边是一块平整延展的天然长方形巨石,像极了古时朝廷发布科举成绩的皇榜,书刻“书岩天榜”四个大字,榜石附近亦有许多名家的题刻石碑,附近有很多香火、蜡烛、鞭炮等祭拜过的痕迹,估计近期很多高考生的家长来祭拜过。
再往前行,俯临湘江的高崖上,一座正方形的巨石中央天然凹陷成一个规则的方形大坑,像极了一尊巨大的砚台,上面有后世加刻的“不磨砚”三字。故而,这里一直被当地人视为文气旺盛的圣地,有着鬼斧神工天然形成的“文房四宝”——湘江为墨,巨石为砚,高塔为笔,崖榜为纸;世代不竭地书写经天纬地的大文章。
(二)了解塔
再拾级而上,抬头仰望,就是高耸的文昌塔。文昌塔座东南朝西北,为七级八面楼阁式砖石结构,高36.68米,基座直径18.2米,每边长7米,底层以青石为基,二层以上为青砖砌筑,从下而上,逐层内收,内为拱顶。各层高度不等,各设四真四假共8门,门楣及各处神龛均有精细浮雕。石阶回环曲折,全塔有巷26条,死巷1条,通门51条,假门2条,结构精巧,初游者,常常迷路而不知上下。二、三、七层设外平台,有八方走廊,围以沙石栏杆,石栏上刻有鳌、虎的头形,其余设腰檐。各层兽头均口含一枚铜铃,遇风则发出叮当叮当的响声,悠扬悦耳,传至很远。一层正门嵌“二龙戏珠”立体镂空浮雕石刻,上刻“文昌塔”三字,其余各层也均在内壁上嵌有对联、建塔记等碑刻。塔内有中心厅六层,均置神龛。铁铸约11吨重的宝葫芦、相轮塔刹镇顶。整座塔拱斗出檐,石栏石瓦,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198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内一到六层中心厅分别供奉着文昌帝君、观音菩萨、太上老君、文财神、关帝君、魁星六位主宰文运或与文章兴衰有关的神仙菩萨,从古至今,一直是文人学子顶礼膜拜的圣地,香火旺盛。
据查,文昌塔也曾几起几落,建于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当时担任铜仁知府的祁阳人邓球倡建。历时十六年建成,至明熹宗天启年间,邑人陈荐之子陈朝鼒见祁邑文风日盛,唯恐后世学子或将才超过其父,认为有损其父之声誉,扇动族人将塔拆毁,顷刻之间宝塔毁于一旦。清高宗乾隆十一年(1746年),祁阳贤达陈大受担任安徽巡抚任回乡游书岩,担忧学风日下,又募捐重建文昌塔历时三年建成。
(三)感悟塔
祁阳文昌塔建于湘江河畔一堆石岩上,与湘江交相辉映,塔影重重,波光林夕,自是美不胜收,塔畔树木葱郁,佳气清秀,山石或俊秀挺拔,或妙趣横生,近揖江水,拍岸生涛,更显佳境之妙。曾有李麟书《金缕曲 登祁阳文昌塔》 “一塔临江起。正暮色、苍茫大地,烟笼寒水。隐约摩崖千叠碧,几树丹枫霞绮。更数点、昏鸦天际”精彩描绘,也有朱磊 《登文昌塔题壁》 “星阁涌雪山河在,书崖照海日月长。壁下元龙嘘紫气,一洗乾坤拯洪荒。”重墨神采,尽让文昌塔秀美之气顿生。
不知是文昌塔的灵气,还是祁阳人的聪明好学,在历朝历代,祁阳就有"文章造化之托,文气汇聚之所"的盛名,据查祁阳进士及第就多达142人。出现过明户部尚书陈荐、清军机大臣陈大受、抗法名将欧阳利见等著名人物,也涌现了中共杰出领导人陶铸以及刘金轩、周玉成将军等一代名人。
现在的文昌塔,依然是高考学生家长的憧憬之地,同时更是祁阳走向新时代的一道亮丽风景,尽管历经风雨,也曾战火洗涤,但风姿不减,灵气依然,傲然矗立在湘江之滨,如同一位挺拔威武、英勇无畏的战士,临危不惧,泰然自若,凝神静气,气宇轩昂!给祁阳人更多的是那种打不垮、折不断、受得磨、吃得苦而志弥坚的精神力量和顽强斗志的激励情怀。远超于当年的文风倡导,而延伸到干事创业、搏击商海的奋发有为。
一个地方需要一个标志性建筑,也算是一种乡愁,一种荣耀,更是鼓励四海创业的游子拼搏的精神象征和无穷力量。每每心中浮现古塔,就会牵引游子回家的欲念,每每碰到挫折,就会激励拼搏者东山再起,站起来,挺立着!
祁阳文昌塔,巍峨着!
祁阳人,奋进着!
祁阳文昌塔,不仅仅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