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敢于顶撞毛泽东,八次处分两次因丈夫,还把陶铸告到主席那

[复制链接]
查看: 1290|回复: 0
110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21-9-16 23:30: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志:敢于顶撞毛泽东,八次处分两次因丈夫,还把陶铸告到主席那

 



星海知舟




3小时前 ·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央视热播电视连续剧《延安颂》里,有这样一组镜头:一位年轻漂亮、性格泼辣的红军女干部,刚刚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延安,就急着来拜见毛泽东,当她来到毛泽东住处时,毛泽东正在院子里摆弄炉子烧水。
她望着毛泽东的背影没吱声,笑眯眯地踮着脚,轻轻绕到毛主席背后,悄悄地拍了一下毛泽东的肩膀,朗声叫道:“老毛!”
毛泽东有些诧异,但一回头,立即惊喜异常,马上拉住她的手问长问短……
通过这一声“老毛”,足见这位年轻女同志与毛主席的关系非同一般。
这组镜头真实再现了当年的历史画面。那位敢于直呼毛泽东“老毛”、让毛泽东视为亲人的女干部,就是15岁投身革命,参加了湘南暴动,接着跟随工农革命军会师井冈山,成为我党革命斗争早期为数不多的女干部的曾志同志。
素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原名曾昭学,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
1926年8月,曾昭学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报名时决定改名“曾志”。
同学问她:“为什么要改名?”
她的回答是:“我就是要为我们女性争志气!”
后来,同期入学的20名女生,只有她一人在严格的军训和斗争中坚持下来。
同年10月底,年仅15岁的曾志在湘南农民运动讲习所秘密地加入了中国。从此,她几乎是用自己的一生,坚定不移地履行当初站在铁锤镰刀旗帜下的庄严承诺。
为有牺牲多壮志
但在此后的70余年,她却蒙受了8次党纪处分(3次留党察看、5次撤销职务)和前后历经40年的政治审查。
其中对她影响最大的一次,是在闽东苏区陷入血雨腥风之时,曾志与特委、红军独立师完全失去联系,被迫离开闽东,像一只孤雁,开始了天南地北寻找党组织的漫长历程……
那是1935年春节前后,国民党大举向闽东苏区进攻,重病缠身的曾志正在寿宁县开展群众工作,她被人用担架抬着进入福寿山区,在深山老林中与敌周旋……
后来游击队被打散,队员们音讯断绝,曾志躲在福霞地区治疗养病。1935年3月,身体状况稍有好转的曾志离开了闽东,在组织的安排下,前往广东白区治病。却也因此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从此踏上了寻找党组织的漫漫长路。
1937年,历尽艰辛的曾志终于回到党的怀抱。继而受组织派遣,与刚获释不久的丈夫陶铸在湖北应城的汤池创办了训练班,曾志任支部书记一职。
训练班名为培训农村贷款指导员,实际上办成了我党的“红军大学”。正当曾志把培训班办得红红火火之时,她的支部书记职务被莫名其妙地撤了。
因为有人举报:曾志与任铁锋是从闽东逃跑出去的。
这还没完,时间很快来到了延安整风后期的“抢救”运动时期,曾志一度成了“审查重点”。
持续1年4个月的监禁审查之后,党的七大代表资格审查给了这样的结论:“曾志同志在闽东以前和闽东以后,工作一贯积极,表现是好的。但是离开闽东是一种政治动摇行为。”
这个结论,使曾志差点落选了七大候补代表,而且从此像梦魇一样,困扰了她四十年。
直到1979年10月10日,中组部复查意见认为:曾志同志的政治历史本来就是清楚的,党组织早有结论,没有问题,因此无须再作结论。
手捧着党的文件,反复念着“本来就是清楚的”这7个字,这位井冈山时期已投身革命的老战士,这位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下无所畏惧、出生入死的老党员,这位在漫漫革命生涯中饱受误解依然信仰笃定的老干部,不禁百感交织,潸然泪下……
曾志是一位坚贞不屈、个性很强的时代女性。她这种勇敢坚强的个性伴随了她的一生。
她曾在回忆录中说到:“员,在任何困难的逆境中都要自觉为党做工作,这是我一生的信条。我这一辈子多次身处逆境,但这个信条却从未改变或动摇过。”
这一点,从她经历了如此多的处分,遭受了如此多的委屈,还依然坚守自己的初心,就能感受到。



1931年曾志在福建从事地下工作时期

1932年5月中旬,时任厦门中心市委秘书长的曾志,在中央红军攻占漳州后,和丈夫蔡协民一道,组建漳州中心县委。蔡协民任书记、曾志任组织部长,他们一起开辟了漳浦小山城根据地。
不甘失败的国民党张贞部,很快调集重兵进行反扑,企图将新生的红色政权扼杀于摇篮之中。由于敌强我弱,为保存有生力量,蔡协民率领红3团余部撤出了小山城根据地。
不幸的是,10月下旬,曾志和蔡协民接到厦门中心市委对他们的撤职通知。回到厦门的曾、蔡二人受到了严厉批判,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保守主义”、“逃跑主义”、“慈悲主义”的帽子。
深感愤慨的他们据理力争。为此,厦门中心市委对固执己见的曾志,做出了留党察看一个月的党纪处分,重新分配工作,到福州中心市委报到。
这是曾志自15岁入党以来受到的第一次党纪处分。“四大帽子”压身,悲凉锥心地委屈。不过曾志不是个轻言放弃的女子,她把委屈默默地埋在心里,加倍努力工作,决心以实际行动改变党组织和同志们对她的看法。
只是她和蔡协民的夫妻关系,在强大的压力和理念的分歧下,渐行渐远。
而不服处分的蔡协民执意到上海找中央申诉,被拒之门外。1932年底,当他历经磨难回到福州时,正值福州中心市委根据中央通知精神,展开对“蔡协民路线”的批判。
时为福州中心市委书记的陶铸念及曾志与蔡协民原来的夫妻关系,答应让她去看望一下蔡协民,但反复叮嘱:“绝对不能把中央的通知告诉他,否则你就违犯了党的保密纪律。”
然而,曾志怎么也不相信曾与自己共同生活战斗5年多的革命伴侣,会是“社会民主党”。
尽管和蔡协民已不再是夫妻,但她觉得对这位1924年就已入党,对党历来忠贞不二的员,不应该保密。
由于不听劝告,当时正与曾志假扮夫妻、并且感情日益见深的陶铸,铁面无私地给了她一个留党察看3个月的党纪处分。
此外,曾志还被停止了市委秘书长的工作,安排到党的外围组织革命互济会机关协助工作。
对此,曾志却不以为然。 在她看来,没有什么能比一个员的政治生命更重要了。“我愿为了革命战友的政治清白付出任何代价,就是挨处分也认了!”
革命的年代没有风平浪静,不久,陶铸也遭遇与蔡协民类似的厄运。
王明成为党的领导人后,安排巡视员朱礼治来到福州,他在试探陶铸的看法。直性子的陶铸对“吃洋面包”的王明并没有盲从,他对王明不重视调查研究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表示了不满。
朱礼治回到上海后立即向王明作了汇报,结果,一纸命令下来,陶铸被撤职了。年轻气盛的陶铸只身一人来到上海,他要找人评理!
陶铸来到上海后,同样被拒之门外,尔后由于叛徒出卖,在英租界被捕。随后又被押送往国民党南京宪兵司令部的监狱服刑。那年他刚满 26岁。
在狱中,他面对敌人威胁利诱,坚贞不屈,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与狱友成立了秘密党支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反抗敌人的压迫和争取改善生活待遇,进行斗争。
但曾志得到的消息,却是陶铸在上海被捕叛变,要求福州中心市委机关赶紧疏散。
曾志不相信这一切,她深信这位革命新伴侣是铮铮铁汉,他可能被捕但绝不会叛变!因为他的革命意志是钢铁“铸”就。
1933年6月,带着不被组织信任的痛楚和被“发配”的沉重心情,曾志只身来到闽东地区,投身游击武装斗争。
凭借着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曾志克服了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等诸多困难,拉起了革命大旗。
她和马立峰、詹如柏、叶飞等同志共同领导创建了闽东苏区,建立了党的特委、苏维埃政权和工农红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分田运动。
工作中,曾志还与其他男性领导相约开展竞赛,结果她所分工负责的分田运动和东区工作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为大家公认和折服 。
在闽东,至今还流传“孤身女侠闯敌岛”的故事。
为了收编西洋岛上的“汪洋大盗”,曾志以福安县委名义,腰揣双枪,只带一名助手,一叶扁舟渡海。
西洋岛是位于福州宁德霞浦东南海域的一个小岛,扼守闽、浙海上交通要道的咽喉,与霞浦县城相聚20海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原福州某中学学生柯全贵,曾受革命思潮影响,与岛上一豪绅纠纷,因出了人命,受到国民党当局通缉,跑到西洋岛自封司令,队伍不断壮大,达100多号人马。不过他有一定的革命倾向,愿意和接触。
1934年初的一天,曾志和助手陈亮登岛时,柯司令集合队伍荷枪实弹迎接,军号哒哒,鞭炮齐鸣。曾志在岛上四天,经过和平协商,柯全贵接受改编为闽东工农红军海上游击独立营,并任营长。
他真诚地表态:“我们知道为中国的工农谋幸福,求解放,没收地主豪绅土地,要打倒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还要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我十分拥护的主张, 决定跟你们走,这也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中华儿女多奇志
曾志是一位个性很强的女子,她能够为了革命事业忍受委屈,也会为了革命工作不折不挠、据理力争。
诸多革命女子中,与毛泽东有过工作交集的不多,敢于直面顶撞的更少,曾志算一位。
1929年11月,福建龙岩上杭县蛟洋镇,毛泽东准备回部队,贺子珍因怀孕不便随军,毛泽东便找到曾志帮忙:“曾志,我要带队伍去江西,贺子珍怀孕了,无法随我走,她留下来,由你负责照顾她。”
曾志误解了毛泽东的意思,以为是要她离开工作,专门照顾贺子珍,不由火了:“我有我的工作,哪有时间照顾她生孩子!”
毛泽东听了也生气,大声说:“就是要你照顾!”
曾志大声说:“就是不照顾!”
“一定要你照顾!”
“我是党的干部,我有那么多的工作要做,哪能成天去护理她呢?”
毛泽东这才知道她理解错了,就缓和下来说:“让你照顾她,又不是让你一天到晚去护理她,不过是要你关心些罢了。”
曾志这时也知道自己理解错了,难为情地说:“我跟子珍是好朋友,过去行军都常在一起吃饭睡觉,我从来都关心她,照顾她,你不说我也会这样做的,刚才是我误解了你的意思。”
毛泽东说:“理解了就好,那就多多拜托了!”
……
从此,曾志与毛泽东这两位老战友一别多年,再次相逢已是1939年的延安了。
老战友重逢的喜悦没过多久,曾志就身陷前文所提“抢救”运动了。
延安整风结束后,意志坚定的曾志向毛泽东打了报告,要求到敌后工作,用行动甚至鲜血、生命来证明对党的忠诚。
她把年仅4岁的女儿陶斯亮托付给一位长征老红军抚养,抱着赴死的决心,毅然决然地奔赴敌后战场……
在几乎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尽管曾志依然背负着这个沉重的政治包袱,但她仍然为党和人民舍生忘死、努力工作。
她扪心自问:“想想无数倒在血泊中的先烈,想想党和军队的宏图大业,我一人的委屈和不平又何足挂齿?”
巾帼不曾让须眉
湖南人说话响亮无比,走路风风火火,做事麻麻利利,胸怀坦坦荡荡。陶铸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身材不高,一米六五左右,有时剃光头有时理小平头,在外人看来他总是干练利索。他貌不惊人但气势逼人;他不拘小节,风风火火;他一副火爆脾气,敢说敢顶。
因此有人说:他是一团烈火,能烤热你,也能灼伤你。
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率领红军攻克漳州。时为福州中心市委书记的陶铸去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回来路经漳州,见到了毛泽东、聂荣臻、林彪。
陶铸向他们介绍了闽东的政治、经济、民情、风俗、地理等方面的情况后,用他那洪亮的大嗓门恳求说:“我们现在主要是缺少枪支。希望红一军团能支援我们地方两个连的枪支,闽东根据地就可以早日建成。”
“两个连?”林彪一听,眼睛瞪得滚圆,头直摇,“不行,不行,拿不出这么多。”
陶铸顿时变了脸色,话音里带出火气和抱怨:“你们光想着跟地方要钱要粮,就不想想怎么帮助地方建设根据地。我们要枪你们有困难,你们要钱要粮我们就没有困难?”
一看局面有点尴尬,毛泽东用缓和的声音说:“同志,我们真是有困难。我们现在一半的人没有枪,只好扛着长矛大刀。每人带一斤炒米,两次休息后就吃光了。如果不打仗就会饿死人。幸亏第三天晚上找到国民党的一支地方部队,打一仗消灭了他们,夺到了粮食。 那天晚上大家饱餐了一顿……”
但是陶铸并不领情,反而情绪激动起来,他几乎叫了起来:“那好吧,你们每人再背一斤炒米去找机会打仗吧!”
在场的所有红军将领都愣住了,接着便有人想教训教训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
毛泽东及时地摆摆手,压住阵说:“慢慢谈,部队和地方要多协商,互相支持……”
尽管陶铸顶撞了毛泽东,但毛泽东却欣赏他的个性,天不怕地不怕。第一次见面就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
事后毛泽东常说:“陶铸是头牛,把他用好了就能冲锋陷阵,就能开拓革命的事业。”
面对牛一样性格的陶铸,同为湖南人的曾志同样性格鲜明,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早在结婚时,曾志与陶铸就定下协议:
我不是你的太太,我是你的战友、同志。我有我的工作,你有你的工作,我们互不干涉。即便在同一个地方,我也不和你在一个单位工作,以免别人闲言碎语。我凭我自己的能力理直气壮地工作。
曾志永远也忘不了与陶铸的第一次见面。
那是曾志从闽西游击区来到厦门去找福建省委书记罗明。恰好陶铸就在罗明的书房, 为了工作上的事情两人争吵得不可开交。
曾志站在一边静静地看着他们。
当时陶铸个头不高,很精干,微黑的四方脸上带棱带角,他虽然相貌一般,但在言语举止之中,给人以咄咄逼人之势。
说句实话,曾志很不喜欢陶铸用这样的态度对待领导。
罗明是个斯斯文文、和蔼可亲的读书人,少有涨红了脸的时候。尽管遇到这种情况,他还是不失领导的风范,耐心地做陶铸的工作。
当两人安静下来之后,才发现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站在一边。
罗明看到陶铸吃惊眼光,似乎忘记了刚才那段不愉快的争吵,连忙说道:“来,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位是陶铸,军委秘书。”
曾志心里不禁一惊:眼前这位粗鲁的年轻人竟是大名鼎鼎的陶铸,他可是福建军委的“灵魂人物”啊!就是他组织并亲自指挥震惊中外的“厦门劫狱”事件,带领12名同志救出关在狱中40多名党团员。
罗明转过身又向陶铸介绍道:“她就是曾志同志……”
陶铸听说眼前这柔弱漂亮的姑娘就是被国民党到处通缉的“共党女匪首”曾志时, 眼睛瞪得很大。
陶铸以前也听说过曾志,印象中她应该是一个很泼辣的妇女,没想到眼前的曾志令他大吃一惊:没有想象中的风风火火,有的只是一肩长长的秀发,白净漂亮的姑娘。



曾志与陶铸

当他们成了夫妻后,曾志曾经问过陶铸:“你那天跟罗明为什么事吵啊?”
陶铸回答:“吵架的内容我记不得了,但把你记住了,终生难忘!”
那么,与陶铸第一次见面,曾志又留下什么印象呢?30多年后,曾志对女儿说: “第一面我对他印象不好,太傲慢,太粗鲁。”
不过,太傲慢也好,太粗鲁也好,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性格鲜明的陶铸,给曾志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后来,他们为了共同的革命信仰走到了一起,而共同的追求和理想又让他们的爱情平淡却坚定。婚后,他们离多聚少,更没有花前月下,和缠绵浪漫。
他们之间不仅是夫妻,但更是战友、同志。夫妻情、战友情、同志情紧紧地把他们两个融为一体。
陶铸遭遇牢狱之灾时,曾志没有消极,没有丧志,反而更加激发起了她的斗志。 她受组织派遣,奔赴闽东,闹暴动,打游击,发展革命组织,建设苏维埃政权,功勋卓著,成为叱咤风云的闽东巾帼英雄人物。
叱咤风云的背后,其实在狱外一直等待消息的妻子曾志也备受心灵的煎熬,她跟陶铸一样,同是湖南人,同是员。
只是曾志知道既然从入党的那一天起,双方就把彼此的生命和全部都交给了党,因此个人的一切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国共再次合作。经周恩来、叶剑英与国民党政府多方交涉,终于将陶铸等 7人营救出狱。
得知陶铸出狱的消息,如同像孟姜女寻夫的曾志,千里迢迢、几经转辗来到南京,到了南京才知道,中央已经分配陶铸到武汉省委工作,于是马不停蹄的曾志,又追到了武汉。
到了武汉重逢时候,他们反而出奇的平静。相见时,他们只是默默地望着对方,仿佛是在寻找这5年来对方的变化。
休息时,当陶铸脱下衣服,露出瘦骨嶙峋的胸膛,再看看他的脸,在昏暗的灯光下,血色全无,坚强的曾志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夺眶而出。
看到曾志哭了,陶铸却笑了:“你哭什么呀,你应该高兴才对呀!我是幸运的,我这不是活着出来了吗?”
接着,陶铸又幽默地拍拍胸脯说:“没有事,我硬朗着呢,这身板是狱中特有的,比钢强!”
有曾志在身边,对陶铸来说,这便是最幸福的事情了。因为,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投身革命的恋人,根本没有机会长相厮守。
不过,这对患难夫妻真正长期在一起相处时,更多的还是革命工作。淡淡的风花雪月背后,少不了的是针尖对麦芒。
在以往,即便在相聚的时候,他们也常常为了工作上的事情进行辩论,甚至争吵。
曾志说到做到,她对待革命工作,始终理直气壮。
建国初期,陶铸任华南分局代理书记兼广东省政府代理主席、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州军区政委。曾志任中南工业部副部长,兼任广州电业局党委书记。
1954年筹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曾志被推荐为广州市代表,然而名单报到省里,陶铸不同意,把曾志的名字勾掉了,换上另一位同志的爱人。
曾志很生气:“你为啥不同意我当代表?” 陶铸说出了自己的考虑:因为那位同志受了批评,叫他爱人当代表是出于顾全大局的考虑。
曾志火了:“你这是毫无原则,我是组织上推荐的,你为什么否定了我的代表资格,我想不通!我有意见!说到底是拿别人政治上的待遇去照顾你个人的政治关系!”
说到底,在这件事情上,陶铸确实没讲原则,而是“大义灭亲”。
刚毅的曾志把“官司”打到毛泽东那里,她为此事专程给毛泽东写信。
后来毛泽东当着陶铸的面说曾志是“善马任人骑,善人受人欺”,陶铸不好说什么,只顾着傻呵呵地笑。看到丈夫这个样子,曾志也忍不住发笑。
当然,这场“官司”最后还是曾志赢了。





不过,“大男子主义”的陶铸其实也是铁汉柔情,与曾志分别之际,他留下了一首广为流传的佳作——《赠曾志》:
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
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每当曾志翻看陶铸赠送的那首诗时,她眼里便迸发出幸福的光彩,仿佛就像过去离长聚短一样,她最心爱的人没有离她远去,只是在另一个遥远的地方战斗着、工作着。
总有一天,他们又会突然相逢,会各自叙述离别后的工作和生活,甚至还会为各自的观点辩论不休……
1998年6月21日,曾志在北京逝世。她的骨灰一分为二:一半与陶铸的骨灰合葬在广州白云山的松风石下,她要与陶铸长相厮守,永远守望着这座寄托着她无限深情的城市;另一半被送回井冈山,那里是她人生的第一块淬火地。
这座叫井冈的大山,记录了一个红军女战士传奇的生命轨迹,承载了那一代人的信仰追求,也留下了他们永不逝去的青春记忆……
她和陶铸相逢了……巍巍井冈、魂兮归来…… 2ac22c06e89e6aabe256eacbe4b82679.jpg f712a614e4bc55c8cd46e9349890f541.jpg 7775fcd7409d088018917a8669080b7f.jpg d46b693ed18e78df6cb39483b49f967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