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的陈小龙、黄议锋选择从城市回到农村种田。村民从骂他们瞎闹到为他们点赞—— 博士组团回乡种田誓圆生态农业梦 永州日报记者 唐晓山 通讯员 刘志军 杨坤 金秋十月,陈小龙和他的团队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季。 熬过国庆假期的连绵阴雨天,终于盼来了晴好天气。陈小龙和搭档黄议锋赶紧请来村民收割成熟的稻谷。 “总产超过6万公斤,其中祁山胭脂米315公斤/亩。”10月13日,辛苦了半年多的团队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果实。陈小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望着金灿灿的稻谷,一直揪紧的心终于放松下来。他说:“半年多的付出终于有了令人振奋的成果,虽然很累,但心里高兴。再苦再累,也觉得值!” 博士、硕士组团开启回乡种田之路 今年34岁的陈小龙是祁阳县羊角塘镇兴豪村人。毕业于厦门大学的他本硕博阶段一直与水稻种植研究打交道。2018年,他响应家乡政府的号召,毅然放弃高薪以特殊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身份回到祁阳县,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另外8位博士、硕士研究生组建生物科技团队,开启了回乡种田之路。 “我是作物遗传学博士生,回家不仅仅是种田,更是研究种田。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开展产学研工作,最能直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专攻作物遗传育种、生态农业开发的陈小龙坦陈自己当年辞职回乡的初衷,“我就是想通过创新农业科技为粮食安全奉献自己的一技之长。” 32岁的黄议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人。他来自农村,从小就在家里跟随父母干农活。后来,他考取厦门大学攻读植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厦门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工作。2019年,在师兄陈小龙的影响下,他毅然辞职来到祁阳县羊角塘镇江山村协助陈小龙开展水稻科研和种植工作。面对家人和同事的不理解,他总是笑着解释:“现在农村到处充满机遇,为年轻人施展才华和实现理想抱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要趁着自己年轻好好地闯一闯,干出一番成绩来。” 用科技改变看法,让村民从骂他们“瞎闹”到为他们点赞 2018年4月,陈小龙回到祁阳县后,经过实地走访调查,选择了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羊角塘镇流转200亩土地作为试验田,采取稻鸭、稻鳖、稻鳅生态种植技术,不施农药、化肥,改良农田土壤,修复生态环境。同时,利用试验田培育新品种,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稻种。 高学历的陈小龙、黄议锋回到农村种田,在不少人看来是件不可思议的事。他们遇到的第一道坎便是父母的不理解、不支持。“当初父母思想上难以接受,他们认为我们是傻子,放着金饭碗不端,非得从米箩里跳进糠箩里。”陈小龙坦言,当初回乡创业时,来自家庭的阻力不少。黄议锋也遇到了同样的遭遇,父母认为他读了研究生还要回到农村种田,给家里和亲戚丢了脸。“父母都不愿意跟亲朋好友说我在哪里工作,还三番五次劝我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黄议锋说。后来,见他们铁了心地要在农村扎根创业,父母也慢慢改变了态度,从不理解、不支持转而成了他们的坚强后盾。 迈过一道坎,又一道坎横在了他们面前。 为了保护农村自然环境,陈小龙团队种田坚持不施农药化肥,不喷施除草剂,而是人工锄草。因为陈小龙有自己的种田理念:“我们的目标就是继承古法优势,创新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以实现零农药残留目标的种植方式占领技术制高点,给农民种植农作物和生产绿色食品带来新技术、新理念,更好地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高学历的种田团队用村民认为过时守旧的方式种田,遭到不少村民嘲讽,村民骂他们“瞎闹”。面对村民的不理解,陈小龙、黄议锋除了反复耐心地解释他们的种田理念、科学依据外,决心用成果让村民心服口服。 两年多的创业结出了丰硕成果。村民们信服了,前来参观取经的多了起来。今年8月,流转两万亩稻田的祁阳县种粮大户邓根智专程赶到江山村向陈小龙、黄议锋请教。参观完后,邓根智感叹:“真是大开了眼界!我准备请陈博士给我当顾问,也要在我的承包田里好好推广,把稻谷卖出好价钱,让老百姓吃上优质安全米。” 在希望的田野上圆生态农业之梦 由于流转过来的土地以前施用了过多的化肥,土壤板结比较严重。创业伊始,陈小龙团队重点对稻田生态进行改良。他们采用太阳能频振式捕虫灯诱虫、杀虫,借助科学化仪器监测植物生长状态,使水稻亩产不断增加。2019年亩产210公斤,今年亩产达到了330公斤,超出他们的预期。经权威机构检测,他们生产的大米无任何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也远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和欧盟限量标准,米质指标均达到一级米标准,每公斤卖到了50元。 除了种植优质稻外,陈小龙团队还从事着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选育水稻新品种,提升粮食生产核心竞争力。 在羊角塘镇高井村,陈小龙团队流转了14.7亩稻田作为育种试验基地,让900多个水稻品种在自然条件下接受抗虫、抗病、抗倒伏等试验。10月13日,在试验基地里收割稻种的陈小龙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团队已培育了3个水稻新品种并提交权威部门审定,申请新品种权保护,获得1项实用型专利授权。今后,我们计划不断培育和筛选出更适合在南方山区、丘陵区种植的优质稻种,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生态优质稻无公害化生产技术体系。同时,积极筹建种植合作社,大力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9月5日,湖南农业大学三位教授专程来羊角塘镇实地考察后,对陈小龙团队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谈起创业的酸甜苦辣,陈小龙坦言:“我们现在最缺乏的就是资金、人才。目前,除了县里扶持的15万元之外,我自己投入了150多万元。家里房屋成了危房都暂时无钱维修。” 眼下,资金紧缺、人才匮乏、难以建立专业实验室……这些都是陈小龙团队的短板。 “我们期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团队中来,希望政府部门在配套政策、经费、申报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尽管回乡创业的道路坎坷,但陈小龙团队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信念从未动摇。“明年,我们有信心突破亩产400公斤的目标。镇里、村里也非常支持,准备协助村民把1600亩水田流转给我们作为示范种植基地。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说起今后的规划,陈小龙信心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