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槟榔芋的那些事儿——历史渊源

[复制链接]
查看: 1383|回复: 1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6-11-25 14: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祁阳槟榔芋
祁阳槟榔芋种植历史悠久。康熙《祁阳县志》卷七:“芋,一曰蘋头。《汉书》云,闻岷山沃野,有蹲鸱(大芋头,因状似蹲伏的鸱鸟得名),求迁临邛”。嘉庆《祁阳县志》卷十四“物产蔬属”记载:芋、薯属杂粮,“可以助民食者”,“芋叶似荷而长,不圆,水生,茎可为菹。大者魁,小者子。又有旱种者,贫民皆以做饭。《东方朔传》‘关中土宜姜芋’。”同治《祁阳县志·物产》中有:“芋,叶似荷而长不圆,水生,基可为菹,大者魁,小者子,又有旱种者,皆作饭。”
新县志载,宣统三年(1911年),文明铺人从广西平乐县带回“槟榔芋”新品种(因形似槟榔,当地俗称),种于田坎沟边。40年代扩种到成片稻田,1958年祁阳调整种植业结构,开辟槟榔芋专用田,槟榔芋生产迅速发展。1986年全县种植面积达3107亩,总产2482吨,远销衡阳、长沙、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祁阳文明铺被誉为“槟榔芋之乡”。当地老农认为,文明铺的气候土地适宜种植槟榔芋等经济作物,而不适合种植水稻。文明铺有俚语:“种姜种芋,富贵足也;稻谷稻草,穷斯滥也。”
主产区文明铺镇、龚家坪镇等地处于“衡邵干旱走廊”核心地带,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土壤环境,由于特殊的气候和土质,经长时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造就祁阳槟榔芋独特的外形和口感。
为更好地开发、传承和保护祁阳槟榔芋的知识产权,振兴祁阳槟榔芋产业,规范生产管理,保护消费者利益,依据祁阳槟榔芋栽培技术、加工工艺和地理因素,祁阳槟榔芋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1.webp.jpg
历史渊源
康熙《祁阳县志》卷七:“芋,一曰蘋头。《汉书》云,闻岷山沃野,有蹲鸱(大芋头,因状似蹲伏的鸱鸟得名),求迁临邛”。嘉庆《祁阳县志》卷十四“物产蔬属”记载:芋、薯属杂粮,“可以助民食者”,“芋叶似荷而长,不圆,水生,茎可为菹。大者魁,小者子。又有旱种者,贫民皆以做饭。《东方朔传》‘关中土宜姜芋’。”同治《祁阳县志·物产》中有:“芋,叶似荷而长不圆,水生,基可为菹,大者魁,小者子,又有旱种者,皆作饭。”

1993年版《祁阳县志》载,文明铺香塘铺有人于宣统三年,从广西平乐县带回新的芋头种(当地又名“槟榔芋”,因形似槟榔而取名),种于田坎沟边,味道香脆可口。40年代,扩种到成片稻田,文明铺被誉为“槟榔芋之乡”。1958年,调整种植业结构,槟榔芋生产迅速发展,文明铺等地,陆续开辟槟榔芋专用田。1986年,祁阳种植面积达3107亩,总产2482吨,远销衡阳、长沙、广州、香港、澳门等地。
《祁阳县农业志》载,20世纪30年代,文明铺的香塘铺、玉和、甸中间、炭棚等地多种有芋头,以香塘铺为中心,成为当地优势产业。1982年以后,芋头生产有如山中竹笋茁壮萌发。1986年,全县生产面积3107亩,总产量2482吨。1989年,县蔬菜办把文明铺的炭棚村作为二线商品蔬菜基地,全村1784亩,种芋头400亩,占全村总面积22.42%。《祁阳县农业志》另载,祁阳槟榔芋淀粉含量高,芳香味浓,可蒸、可煮、可焖、可炸,各有风味,是民间传统佳肴。深受各地人们喜爱。
《祁阳县志》(1978-2004年)载,1978年全县种植槟榔芋50公顷,总产1000吨左右。由于亩平收入高于水稻100-200元,80年代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86年207公顷,总产3500吨,有专业营销大户和种芋农户签订产供合同,形成“订单农业”。1993年发展到570公顷,总产1.28万吨。2002年,祁阳县从广西农科院引进抗病毒槟榔芋良种,比老品种增产30-40%,最大单个重3.5公斤,培育出较佳外销产品。2002-2004年,祁阳县年均种植800公顷左右,年产量2.25万吨,其产品主要销往粤、港、澳,颇受青睐。
2.webp.jpg
3.webp.jpg
4.webp.jpg
5.webp.jpg
6.webp.jpg
7.webp.jpg
8.webp.jpg

110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6-11-25 15:34: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悠久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