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非遗评选】祁剧:湖南大戏的涅槃重生
2011-04-08 09:53:49 湖南在线 1051名网友正在讨论 字体:【大 中 小】
【项目介绍】
祁剧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它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清末又名“楚南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广泛流行于湖南省的祁阳、衡阳、邵阳、零陵、郴州、怀化等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州、桂林、平乐、柳州和赣南、粤北、闽西一带。
祁剧兼有高腔、昆腔、弹腔3种声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永河、宝河两大流派,其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官话。演唱时永河派由鼓师帮腔,宝河派用唢呐帮腔,声调高扬、激越。祁剧剧目繁多,曲牌丰富,是弹腔为主的多声腔的湖南大戏种。
湖南祁剧是有着200多年历史的优秀剧种,有上千个优秀传统剧目,影响涉及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地区。近年,我院整理上演的《目连救母》已获成功,除在省内获田汉大奖外,今年将赴香港演出,同时将建立祁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将祁剧艺术更加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曾经名列全国第二的优秀剧种
祁剧,旧称“祁阳班子”,是湖南历史悠久、遗产丰富,流行地区广泛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祁剧兼有高、弹、昆3种声腔,保留各类曲牌达1079支,唱腔素以高亢、激越见称。永河派弹腔戏较多,宝河派高腔戏较多。
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邵阳、永州、郴州一带,每逢红白喜事和传统佳节,大家都要请来戏班子,唱上好几天。过年的时候有些地方甚至一唱就是个多月,引来方圆一二十里的人前来观看。当时,活跃在城镇、乡村的大小戏班不计其数,就连县级以上的正规祁剧团全省也有将近30个。一些有名的剧目如《昭君出塞》、《孟丽君》、《闹严府》、《牛皋毁旨》、《访贤记》、《包公坐监》等,连普通老百姓也能唱上几段。
因为流传广泛,影响巨大,新中国成立后,祁剧曾先后4次进京汇演,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致好评。1961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接见赣南祁剧团演员时,曾明确表示要发展祁剧。郭沫若在20世纪60年代看过郴州祁剧团赴京演出后说:祁剧是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种。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在接见祁剧演员时说“祁阳弟子满天下”;田汉也曾撰文评价:“祁剧的《昭君出塞》是很有特色、很动人的好戏。”
唱腔高扬激昂 动作程序繁杂
祁剧的唱腔高扬激昂,传统的唱法除了夫旦、丑角用真声外,其他的行当均讲究用“雨夹雪”(真假声结合)的方式。演唱要求严格,咬字则要注重表现单、双、空、实,出音则讲究抑、扬、顿、挫,务求要做到字正、音清、腔圆。在表演艺术上,祁剧具有粗犷、夸张、朴实的特点,动作讲究眼、鼻、胸、手指、脚尖的配合一致和匀称协调,必须符合一定的规格,称为“归子午”。
祁剧的表演有一套本剧种特有的严格程式:例如“亮相”就规定要在撩袖、抖袖、整冠或者整鬓之后再进行;“开衫子”则可以分为全衫子和半边衫子;表现将校辕门侯差和武将出征前的战斗的准备,动作程序繁杂,规格严谨,难度很高。
停演60多年的剧目改编上演
戏剧的传承和新的戏剧范型的产生,都曾依附着群众性的农业祭祀活动的蓬勃开展。而农业生产实现工业化后,这种以祭祀为媒体,或以祭祀仪典获得复活的舞台戏剧,就将失去生存的土壤。
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于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当代人的情感形式必然不同于农业社会人们的情感形式。从这一角度来看,戏曲必然宣泄不了当代人的情感。因此,戏剧的危机就发生了。祁剧之死,正是由于它的生所决定的。
2007年,祁剧被列入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当地组织祁剧老艺术家挖掘整理改编十多出优秀传统剧目,将停演60多年的“目连救母”改编上演,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金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