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对于中国足球来说,
弄清为何30年逢韩不胜,比击败一次韩国队的意义大——10000倍!
每每中国队遇到韩国队,所有人都会变成“祥林嫂”,絮絮叨叨着“恐韩症”,甚至最后连韩国人都受了传染,看台上打出类似“绝对恐韩”的标语口号,演绎着一幕幕“韩版祥林嫂”。
当然,每次中韩对抗中国足球人的口号喊得比韩国人响亮得多,中国足球逢韩不胜的历史几乎等同于中国足球高喊“终结恐韩症”的历史。
中国足球之于N年不胜韩有着某种“过分自虐”属性,如果这种说法您不情愿接受,我可以换一种相对委婉的说法:即中国足球之于N年不胜韩有着某种“过度渲染”的属性。
我不知道“中国30年不胜韩”和下列一组战绩相比,您觉得如何——
瑞典曾48年不胜德国;德国曾44年不胜意大利;意大利曾28年不胜法国;法国曾38年不胜英格兰;英格兰曾40年不胜瑞典;巴西曾48年不胜法国;西班牙曾27年不胜法国;按说法国够牛的了吧,但法国却52年从未在爱尔兰取胜……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按中国人的思维,上述球队都该一一被钉在一根根“耻辱柱”上,但事实上,这些与中国足球N年不胜韩有着极度类似经历的球队,却依然在世界足坛拥有着自己的地位并赢得着世人以及对手的尊重。
德国人“恐”意大利人吗?意大利人“恐”法国人吗?英格兰人“恐”瑞典人吗?还是法国人“恐”爱尔兰人?
显然这不是一个“恐不恐”的问题,其中有球风相克的问题,当然,也有技术战术的问题,临场发挥的问题等等。
中国人很早以前就将逢韩不胜归结为一个字:“恐”;从某种层面上说,这甚至是文革时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遗风;或许心理上的脆弱曾经缔造了中国足球逢韩不胜的开始,但这样的一个开始至今一直持续30年,如果还照方抓药依旧找精神、心理上的病根,则中国足球确实“病”得不轻。
上届东亚四强赛李玮锋对韩国队头牌安贞焕以暴制爆、拳脚相加的一幕,足以证明中国球员在韩国人面前已经没有丝毫的恐惧了,再早2000年亚洲杯,米卢执教的中国队两度硬碰韩国,虽结果一平一负,但场上球员的表现也同样与“恐韩”无关。
我之所以说中国足球从来没有真正弄清楚为什么逢韩不胜,就在于以中国足协一干长官为代表的人始终将中国球员“心理不过硬”视为N年不胜韩的第一罪状甚至惟一罪状。
这种思路的潜台词是:只要中国队解决了心理上的“恐”,逢韩不胜的屈辱史顷刻间就会灰飞烟灭;这种思路的后遗症是:永远意识不到中国足球本质上与韩国足球存在的差距,意识不到就不可能认真反思,不认真反思又谈何改变历史?
技术、战术、体能、心理——决定一场足球比赛胜负结果的四大基本要素。中国足球始终仅仅在其中的1/4曾面上浪费感情、泼洒口水,浪来浪去、泼来泼去,30年过去,一如往昔。
一个宏观的问题:韩国足球有属于自己的风格,中国足球有吗?一堆微观的问题:中国球员的技术比韩国更细腻吗?战术比韩国更清晰吗?体能比韩国更充足吗?意识比韩国更好吗?速度比韩国更快吗?力量比韩国更足吗……
上述这些指标对比,个别的也许半斤八两,更多的是差距明显,又凭什么赢人家呢?将这些该认真反思总结的东西置之不理,一门心思研究所谓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足球比赛成了“心理测试”;足协主席、副主席、领队、副领队统统成了“心理按摩师”;球员则成了一群“心理疾病患者”,媒体、球迷再跟着在一条心理的大道上一跑到黑……结果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还是河东”。
30年逢韩不胜的“本身”与中国足球水平的提高无关,而30年逢韩不胜的“本质”才揭示着中国足球水平为何长久停滞不前。
足球不是比谁胆大的项目,赢球是需要技战术含量的,若中国足球真正弄清楚为何30年逢韩不胜,即便未来延续到50年逢韩不胜,也将有资本去实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那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