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夏氏的由来

[复制链接]
楼主: 夏氏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1-6-24 06: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末祁阳无县志。祁阳县志最早的是邓球的明朝隆庆《祁阳县志》。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1-6-24 09: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目前资料看,邓球的隆庆志是最早版《祁阳县志》。康熙版第二,雍正版第三,隆庆版和雍正版已无存世。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1-6-24 15: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隆庆祁阳县志,国内有图书馆有残本。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1-6-24 15: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旧县志一定会有疏漏的。整个元朝的教谕,旧县志就记载一个,张法珍。事实上,也不可能就这么一个人。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1-6-24 20: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朋友的说明,我万分感谢。我始祖(夏季勉)大概公元1252年左右来祁阳任教谕,(元末年至明朝初一直任教谕)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1-6-26 21: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这样。。。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1-6-26 22: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宝 发表于 2011-6-26 21:50
是。。这样。。。

你是那个夏家的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1-6-28 18: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夏氏宗亲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1-7-5 20: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光庭公世系

1世
光庭  会稽郡秘书堂夏氏始祖,派名光庭,讳远,号三斗,行仁一,生于唐玄宗开元庚午年。世居浙江会稽。唐肃宗上元间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唐代宗宝应壬寅年上书言尚书李国辅奸,谪武宁(含今江西省武宁县、修水县、铜鼓县等地)宰。唐代宗永泰乙巳年上廉公忠直,召公为集贤殿侍制,公以老辞不赴,遂家于武宁之三斗坪。殁葬宁州高乡黄田里。
  配周(万)氏  有谱载:元配周氏 墓碑载:妣万氏 赠孺人,葬附夫茔右。
 续配江氏 赠孺人,葬三斗坪祖祠屋下首肖氏房后。
  子:显澄(奎)、显渊(深)、显清(洪)
        2世
洼   光庭长子,行仁二,派名显澄,字漥,知制使。迁居梁口夏港,复迁西昌钱洲(今江西新建县钱洲村)。
  配毛氏
  子:思龙(宏桢)
深   光庭次子,行仁三,派名显渊,字深,唐内常侍。偕长子思虎迁居马坳(今江西修水县马坳)。殁葬马坳塅金星。
  配赵氏(新建三洲谱载:程氏)
  子:思虎(宏威)、思豹(宏雄)
洪   光庭幼子,行三,又行仁四,派名显清,字洪,生于唐代宗大历丙辰年。迁居江州德化常乐里敷平乡水落岭。
  配周氏  生于唐代宗大历戊午年。
  子:思凤(宏祥)
        3世
思凤  洪之子,行斗二,又行仁七,派名宏祥、元祥,字思凤,生于唐宪宗元和己丑年。
  配周氏  
  子:敬敷(勰)
        4世
敬敷  思凤子。派名敬敷,字勰,行九五,生于唐文宗太和甲寅年。唐僖宗朝举进士第,登博学鸿词,出为虢州刺史,累擢至左散骑常侍。乃爱蒲(古蒲亭县,即今德安县)西山水,遂迁德安西乡之长庆。殁葬崐崙山麒麟峰。
配闵氏  赠宜人,卒葬德安县长坑佛子岭,有碑,墓谳见秘书堂《夏氏宗谱》卷首。
  子:先雍(永和)、先穆(永文)
        5世
先雍  敬敷长子。派名先雍,字永和,行伯六,生于唐懿宗咸通辛巳年,殁葬旧宅畔。
配冯氏  生于唐懿宗咸通癸未年,殁葬曹湖塘大墓院。
  子:长善(翊)、长盛(昱)
先穆  敬敷幼子。派名先穆,字永文。
        6世
翊  先雍长子,行二六,派名长善,字翌,后唐明宗朝请大夫。葬旧宅畔城子坑。
  配汤氏、张氏  俱封安人,葬曹湖塘大墓冲。
昱  先雍幼子,行二七,派名长盛,字煜,生于唐昭宗景福壬子年。以曾孙竦贵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晋国公。卒葬大岩岭父茔前,今名太师墓。
  配陈氏  赠封周国夫人,葬芙蓉祠左山李一坑。
  子:重茂(筠)、重美(奂)
        7世
筠  昱长子,行三二,派名重茂,字筠,生于后梁末帝贞明己卯年。宋承事郎。殁葬李大伯塘坑。
  配郑氏  封安人。殁葬李大伯塘坑。
  子:嘉和(穆)、嘉元(亨)
奂  昱幼子,行三二,派名重美,字奂,又字美之,生于后梁末帝贞明辛巳年。唐举茂才,官江南常州府晋陵县尉,复任广陵县尉。以孙竦贵赠封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齐国公。殁葬浙江钱塘南荡,建有香火庆善院。
  配黄氏  赠封燕国夫人。
  子:嘉灵(承皓)
        8世
承皓    奂之子,派名嘉灵,字承皓,又字灵石,号素葊。生于后周世宗显德丙辰年。太平兴国初上平晋策,补右禁卫。景德甲辰年契丹内寇,公由间道发兵,夜与契丹遇于河朔,力战虏骑,卒于阵,褒赠崇仪使。以子竦贵赠封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北宋仁宗天圣癸亥年奉诏招魂,御葬河南汴梁祥府县东,敕建旌忠香火院。北宋仁宗庆历间复奉敕建芙蓉祠于长庆里以祀。
  配盛氏  封越国夫人。葬同夫茔。
  子:文安(靖)、文乔(竦)、文正(端)
        9世
靖    承皓长子,行第九,派名文安,字靖,又字子安。生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北宋举进士第,宋仁宗朝赠太子中允。
  配罗氏  
  子:安雍
竦    承皓次子,行第十,派名文乔,字竦,又字子乔。生于北宋太宗雍熙乙酉年。北宋真宗景德甲辰年以父死忠,录官润州丹阳县主簿;景德乙巳年举贤良方正,擢光禄寺丞,官至参知政事,进兵部尚书左丞,迁刑部尚书,户部尚书;,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封英国公,进郑国公;仁宗皇祐辛卯年奉诏监修黄河堤决,躬冒淫雨,以疾归京师,遂不起,薨,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赐谥文庄,御葬河南许州阳翟县(今河南省许昌禹州市),建有旌贤院。著文集百卷、策论十三卷、笺奏三卷、古文四声韵五卷、声韵图一卷。事实详《宋史》、江西省志、九江府志、德安县志及秘书堂《夏氏宗谱》文庄公年谱。
  配杨氏  封荣国夫人。
  子:仁清(安期)、仁瑞(安宝)、仁阳(安震)
端    承皓幼子,行十一,派名文正,字端,又字子正。生于北宋太宗淳化年。以父死忠,录官颖州万安县主簿,寻迁饶州通判,赠将士郎,后致士,家于饶州。
  配张(一说熊)氏  封安人。
  子:安邦
        10世
安期    竦长子,行十二,派名仁清,字安期,又字清卿。生于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8年],官居河南许州。召赐进士出身,累擢龙图阁直学士,迁右谏议大夫,进枢密直学士,赠司空。出知延州,以疾卒,诏遣中使,获丧以归,赐祭葬,赠资政大夫,葬同父茔。事实详《宋史》、江西省志、九江府志、德安县志及秘书堂《夏氏宗谱》。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1-7-5 21: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P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1-7-5 22: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10世
安期    竦长子,行十二,派名仁清,字安期,又字清卿。生于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8年],官居河南许州。召赐进士出身,累擢龙图阁直学士,迁右谏议大夫,进枢密直学士,赠司空。出知延州,以疾卒,诏遣中使,获丧以归,赐祭葬,赠资政大夫,葬同父茔。事实详《宋史》、江西省志、九江府志、德安县志及秘书堂《夏氏宗谱》。
  配李氏  允明公女,封鲁国夫人。
 又配王氏  文简公女,封安定郡君。
  子:均佐(伯孙)、均辅(伯卿);女适通判吕邱壁
安宝    竦次子,行十六,派名仁瑞,字安宝,又字珍卿。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官承节郎。殁葬新塘冲。
  配陈氏  葬同夫茔。
  子:均翼(继前)、均敬(继诜)
安震    竦幼子,行三二,派名仁阳,字安震,又字电卿。官承德郎。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北宋仁宗朝授承德郎,殁葬长庆圳南店岭。
  配潘氏  封孺人,殁葬井坵。
 又配王氏  封孺人,殁葬小白水。
  子:均慎(日新)、均楙(德新)、均愈(又新)
        11世
伯孙    安期长子,行十六,派名均佐,字伯孙,又字元佐。以荫补太学博士,进太中大夫。祖文庄公集百卷,公为编次。殁葬许州祖茔侧。
  配杨氏  
  子:忱、怿、怀、惇、惟、悦、恪、惕、恢、忻、恮、慬、慥、忦[有谱载子:炳、炬]
伯卿    安期幼子,派名均辅,字伯卿,又字源甫。官太常寺丞,进朝议大夫。
  配王氏  
  子:迪哲、迪简、迪彝、迪功[有谱载子:烜]
        12世
亶父    伯孙长子讳恍官朝散大夫知济州生子四思齐思明思从思惠
仲父    伯孙次子讳怿官朝议大夫知苏州娶高氏生子四思忠思进思彝思恕
怀      伯孙三子
浮父    伯孙四子讳惇生子四思让思义思问思济
惟      伯孙五子
德父    伯孙六子讳悦生子三思文思学思诚
恭父    伯孙七子讳恪生子一思益
敬父    伯孙八子行十二讳惕官清江县尉娶熊氏生子一思顺
      公生于宋元祐戊辰年三月廿七日亥时殁于建炎戊申年六月十六日酉时葬丰城之官州
      氏生于元符己卯年正月初一日卯时殁于隆兴甲申年十一月初八日戌时
原恢    伯孙九子官绍兴山阴县主簿生子三思达思俊思言
原忻    伯孙十子生子一思源
原恮    伯孙十一子官常州无锡县丞生子一思安
原慬    伯孙十二子官颍州鄢城县尉生子一思静
原慥    伯孙十三子生子一思祖
原忦    伯孙幼子官苏州司法生子一思光
迪哲    伯卿长子,任宋侍禁。
迪简    伯卿次子
迪彝    伯卿三子
迪功    伯卿幼子

        13世
思顺    敬之子迁丰城学前丰城之有夏氏自公始

14世
福    子:立

15世


16世
世隆    子:仲诚、仲谦、季勉

世德

17世
仲诚
仲谦
季勉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1-7-5 22: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星星 发表于 2011-7-5 21:03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朋友谢谢你记得夏明翰,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1-7-7 22: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最逗人的歇後語

冰塊掉進醋缸裏~寒酸。
飯桌上的抹布~嘗盡了酸甜苦辣。
候車室裏的掛鐘~群眾(眾人)觀點。
考上秀才盼當官~慾無止境。
聾子看戲~飽眼福。
背著娃娃推磨~添人不添勁。
鞭炮兩頭點~想(響)到一塊了。
抱著黃蓮敲門~苦到家了。
冬天火爐,夏天扇~用得上。
兒媳婦大肚子~裝孫子。
廚房裏的燈~常常受氣。

寒山寺的大鐘~搬不動。
渾身貼膏藥~毛病不少。
老子偷瓜兒盜果,老子殺人兒放火~一代比一代壞。
老大懶,老二勤~一不做二不休。

吃飽了溜大圈~撐的了。
吃鳳梨問酸甜~明知故問。
看天說話~眼光太高。

葫蘆瓢撈餃子~滴水不漏。
梁山上的軍師~無(吳)用。
八百年前立的杆~老光棍。
刀砍大海水~難捨難分。

冬天的大蔥~皮幹葉爛心不死。
兜裏的錢,鍋裏的肉~跑不了。
斷柄鋤頭~沒把握。

渡船過河~劃得來。
剛出爐的鐵~心地純正。
虎口拔牙~膽子不小。
急驚瘋碰著個慢郎中~乾著急。
看見岳父不搭腔~有眼不識泰山。
拉屎啃雞腿~虧他張得開口。
兩個羊羔打架~對頭。

滿山跑的兔子不回家~野慣了。
南來的燕,北來的風~擋不住。
打發閨女,娶兒媳~兩頭忙。
趕廟的失孩子~活丟人。
擀麵杖作筷,盆作杯~大吃大喝。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1-7-8 07: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黄二帝简介



炎黄二帝

  炎黄二帝为炎帝和黄帝,“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

炎帝

  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

黄帝

  黄帝姓公孙、号轩辕氏,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



中华始祖

  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关于炎黄二帝的一些历史传说(记载)

  炎黄二帝的历史传说(记载),有很多个说法

  1、炎帝部落居住在陕西南部,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与黄帝部落冲突,与黄帝战于阪泉,三战皆溃,被迫与黄帝结盟从而归附,从此形成了华夏民族

  2、黄帝部落兴起与泰山以西,炎帝部落统治天下末期,因为势力孤微无力号令天下,黄帝为争夺帝位与炎帝战与阪泉,炎帝战败,被流放,炎帝部将蚩尤不服而骑兵反抗,与黄帝战与涿鹿,败死。后来因为炎帝的威望很高,百姓思念,黄帝召炎帝回朝廷辅政,从而形成以黄帝、炎帝为首华夏联盟。

  3、炎帝部落居住在渭河流域农耕,在东进扩张的过程中被当地的蚩尤驱逐去国境,后来因为侵略诸侯被黄帝击败与阪泉,并且与黄帝部落结盟归附,黄帝、炎帝联盟逐渐统一各部,蚩尤不服,与黄帝、炎帝战于涿鹿,败死。

  4、炎黄二帝在相互向东扩张的过程中发生冲突,战于阪泉,炎帝战败,与黄帝结盟归附。炎黄二部联盟之后,势力扩张。后来蚩尤入侵炎帝的领地,炎帝不敌,被驱逐到涿鹿,向黄帝求援,炎、黄联合各族与蚩尤联盟战与涿鹿,大败蚩尤81部,擒杀蚩尤(一说俘虏后重用)。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关于炎黄二帝还有以下传说详解:

  黄河和她的儿女们,是如何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门槛的,要揭开这个谜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资料外,还要利用古籍记载的许多远古神话传说。炎黄二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便可帮助我们探明黄河及其儿女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某些轨迹。

  黄帝和炎帝其实并不是皇帝,而是古书记载中黄河流域远古时代的两个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当时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传说他们都是“有熊国君”少典氏的后裔,“昔少典娶于有氏,生皇(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里所说的“生”,并非说黄帝和炎帝是少典氏亲生,而是说他们都是少典氏的后裔。“黄帝以姬水成”,是说他在姬水岸边长大,因而以姬为姓。姬水当即古漆水,发源于今陕西麟游县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县汇入渭河。姜水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陕西宝鸡汇入渭河。这就是说,炎黄两个部落,最初的活动地区都在黄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区。

  传说黄帝原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因是有熊国君之苗裔,又称有熊氏。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伶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后来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率部迁徙到陕西北部定居。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寻找更加平坦、开阔、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那里的黄土地给了他们发展农业的便利条件,但不时出现的干旱又困扰着他们,迫使他们去继续寻找理想之所。于是,黄帝又率领族人从大荔、朝邑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麓进入汾河谷地,再向东北迁移,到达今河北涿鹿附近。那里有由桑干河、洋河冲积而成的适宜农耕的宽阔谷地,附近还有可供狩猎的山林,他们觉得环境非常优越,就定居了下来。

  就在黄帝率领他的部落东迁的时候,炎帝也率领他的族人开始长途跋涉。炎帝又称赤帝,一说他降生于厉(烈)山即今湖北随州市厉山镇,一说他降生于常羊即今陕西宝鸡神农乡常羊山,“育于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为了寻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领部落东迁。但走的路线与黄帝不同,他们先是沿渭河东下,到达今河南西南部,再顺黄河东下,到达现在的豫东地区,在那里安顿了下来。

  那时候,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为了互争雄长,经常发生战争。一些部落首领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也发动掠夺财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战争。这种战争加剧了社会的分化,给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但氏族制度调节社会矛盾的习惯法此时又已丧失作用,对此显得无能为力。面对日益增多的战争,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部落便互相联合起来,结成联盟,进而结成范围更大的联合体。炎、黄两大部落这时也都使用武力征讨四方,扩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冲突。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怀来)进行了三次大战,黄帝指挥属下的熊、罴(读pí,熊的一种,也叫马熊或人熊,毛棕褐色,能爬树游水)、貔(读pí,传说中的一种野兽,似熊,一说似虎)、貅(读xiū,古书上说的一种似狸而大的猛兽)、虎六个氏族,与炎帝部落杀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惨败,只得缴械投降。由于这两个部落有血缘亲属关系,黄帝没有屠杀炎帝部落,而是和他们结成部落联盟,黄帝便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炎黄部落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雏形。

  后来,定居在山东曲阜地区的九黎首领蚩尤扩展势力范围,又引发了与炎帝部落的战争。九黎即九夷,属于东夷族。传说蚩尤领有9个部落,81个氏族,他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如同妖魔,这可能是出自炎黄子孙对其他部落首领的故意丑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制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战,威震天下。他率领9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西进豫东,进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无法抵挡,节节败退,居地尽失。蚩尤紧追不舍,炎帝向黄帝寻求援助。黄帝于是率部迎击,与蚩尤在涿鹿展开激战。这场战争进行得极其惨烈,据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不胜,蚩尤放出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黄帝之“臣”风后受北斗星座的启示发明了指南车,他们才得以冲出大雾。黄帝在困境中还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大鼓,用东海神兽夔的皮蒙鼓,用雷兽的骨头作鼓槌,在战斗中擂响,声闻500里。战斗延续了很长时间,最后在冀州进行决战。黄帝派应龙向蚩尤进攻,应龙蓄水,摆下水阵。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一时风雨大作,冲垮水阵,使黄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黄帝又请来天女旱魃阻止风雨,使天气突然转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黄帝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最后的胜利,蚩尤和他请来的风伯雨师都投降了黄帝。黄帝便进入东夷活动的地区,他“驾象车而六蛟龙,毕言(兆火鸟)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顶大会鬼神,并演奏了他亲自作的一支激越悲凉的《清角》乐曲,以纪念涿鹿之战的胜利。蚩尤后来被杀,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黄部落联盟,融入了华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蛮之中。

  涿鹿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发展成规模更大的部落联合体。黄帝的权威大大提高了,集审判权、祭祀权、军事指挥权与生产指挥权于一身。各部落均需听从他的号令,不听从号令的,即出兵进行征伐。他还开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区的隔绝,增进部落之间的交往。传说黄帝一生“未尝宁居”,在118岁那年出巡河南时死在荆山,人们将他护送回陕北,葬在今陕西黄陵县的桥山之上,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黄帝陵。

  由于黄帝后来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便把远古时代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大臣”们,如说黄帝建造屋宇,开凿水井,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弓弩,炼石为铜,创制乐律,他的妻子嫘祖发明育蚕,他的“大臣”仓颉创文字,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等等。同样的原因,由于炎帝也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也将一些创造发明的功劳算到他的身上,并称他为神农氏。在先秦的传说中,神农氏和炎帝原本是时代不同的两个人物,神农氏生活的时代要早于炎帝。到战国时,人们将两个人合在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这些发明当然也是原始时代人们的集体创造。

  尽管炎黄二帝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他们的发明创造也都是远古时代黄河儿女智慧的结晶,但是他们作为华夏民族先祖的象征和中华文明奠基者的化身,还是受到后人的无限尊崇与怀念。因此,在黄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之外的中华大地上,一直流传着许多有关炎黄二帝的传说,留下了许多同他们有关的名胜古迹。除了前面提到过的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和宝鸡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山东曲阜的景灵宫,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济源的王屋山天坛,灵宝荆山的黄帝陵,河北涿鹿的黄帝城、黄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黄帝祠、轩皇台,盐亭的嫘轩宫、嫘祖墓,安徽黄山的黄山轩辕峰,湖南岳阳的轩辕台,浙江缙云的仙都鼎湖峰,甘肃平凉的问道宫,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庙,随州的神农祠,山西高平的神农城、神农井,河南淮阳的神农五谷台,郑州炎黄二帝塑像,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等等。这些源远流长的传说和名胜古迹,对于增强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合体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这时已是龙山文化的晚期,处于氏族制度行将崩溃的时代。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他的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对百姓却很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说这是他使他们挨饿受冻的,有人犯罪受了处罚,他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出来承担责任。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东北)。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他曾几次遭到继母和同父异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贤惠的妻子巧设智计,才使他化险为夷。但他被推举为首领后,却不计前仇,宽待他的继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动,一心向善。禹的先祖传说住在河套一带,禹的时候迁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1-7-8 11: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

     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无容质疑,当首数老子的《道德经》〔亦或直呼为《老子》〕。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地,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影响所及,不但融汇于儒、释铸成三位一体的华夏文明基本肌骨,随着中华民族的走向世界,《老子》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推崇。
老子第一章
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1-8-1 14: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找祁阳夏氏,有夏氏能来聊聊不,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1-8-1 14: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1-8-1 14: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安期,字世望,又字清卿,徽宗御书敇赞,相臣之裔,儒林之宗,体貌端凝,德
望丰隆,万夫之长,一世之雄。高宗皇帝御书敇赞,文章之英,翰墨之精,作则于
后,唯尔之能,以父阴任将作监主薄。嘉佑间仁宗召主式登进士第,选入翰林,
经筵讲官至太常博士,出为京西转运使,迁陕西都转运使,进龙图阁直学士左谏议
大夫,吏部郎中、渭州知府。公卒于官上闻,遣官让丧归葬。公生大中祥符戊申
公元1008年)正月,卒熙宁丁已(公元1087年)六月。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1-8-1 15: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夏承皓,字贲夫,高宗御书敇赞,才识超卓,英气凛然,尽忠于国,臻身于边,继
前人之绩,隆后嗣之贤。宋太平兴国初(976年),向皇上献上《平晋策》被补右侍
禁隶属大名府(在今河北大名东)。契丹侵犯宋朝,夏承皓绕路出兵,夜里和契丹
军相遇,在激战中战死。诏赠崇仪使。后以子竦贵,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
年)赠金紫光禄大夫,资政殿大学士,太师魏国公。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1-8-1 15: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夏  竦,字子乔,号英公,是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夏竦天资聪颖,喜欢学习,从经史百家、阴阳律历之学,到佛家、道家的书籍,没有不明白的。写文章,讲求用典,词藻华丽。
高宗御书像赞二道,卿之德泰山其特,卿之学沧海其积,天使丰其才而厚其施,昌其龄而裕其泽,遗像凛然垂休赫奕其二,志有守而学有成,厚其施而昌其龄,以父阴录丹阳主薄不就,上书乞应制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登贤良方正科,召直集贤院国史编修,迁礼部员外郎知制诰,迁郎中出知襄州继知洪州。
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擢参知政事进尚书左丞,宝元元年(1038年),迁户部尚书为三司使。会元昊反,徙忠武军节度使二年,为经原秦凤路安抚使。康定元年(1040年)兼陕西招讨使。

庆历元年(1041年)判永兴军,八月改判河中三年以枢密召上书辞不拜,请还节铖乃判并州后授资政殿大学士,七年拜中书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改授枢密使,八年进秩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师封郑国公,以使相出判河南。皇佑三年(1051年)卒,死后被追赠为太师、中书令,诏谥文正公更谥文庄公,著有《文庄集》、《古文四声韵》等共100卷。赐葬许州阳翟县三封乡,公以使相出知河南即家于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