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 正值阳春,春风宜人,
又到了吃“艾叶糍粑”“清明粑粑”的时候,
待野外采摘艾叶或着清明花,
捣草叶为汁,和粉做成团,色如碧玉。
外婆手中的青团,
像是一幅画,一幅春天的画。
3月、4月的南方田间地头,到处是五六寸高、顶着一朵绒毛般黄花的小花——这就是清明花。
而清明前后,随手采摘些清明花做糍粑,在祁阳,也算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民俗。
清明草采回来后,用清水清洗五到六遍,直到草里没有杂质为止。
然后选取优质的糯米和粳米,按照一点五比一的配比将两种米融合在水里浸泡5小时。
五个小时的浸泡后,米粒蓬松了,然后放入机器打磨出米浆。用专用的塑料筐进行过滤,将多余的水分滤净。
然后准备一副碓臼,用捶打的方式,将清明草的汁液榨出来。
随后将米浆和清明草揉搓成面团,加入适量的面粉和白糖,使面团更加具有韧性。
随后将揉好的面团,放入事先准备好的锅内,用炭火蒸煮二十分钟,待到香气弥漫时,便可出锅。
晾凉将近十个小时的时间,就是要空气彻底融入进糍粑内部,才会香甜~
春天,艾叶又鲜又嫩,是最佳的食用时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时候会跟着大人去摘艾叶回来做艾糍粑。那味道清香中带点苦味,苦中又含甘甜,令人回味无穷。在以前缺衣少粮的年代,艾叶糍粑大多是用来充饥的,而现在艾叶糍粑成了一道特色乡土饮食!
祁阳人对艾叶不会陌生,在田间地头,就可随手采摘!采下嫩绿的艾叶,洗净滤干。
用温水将艾叶煮软,将米掏洗干净,用灰水浸泡,一般浸泡12小时为宜。
将捣烂(剁烂)的艾叶与米混合,用石磨磨成米浆。
将米浆倒入锅中,慢慢熬。
用锅铲或糍粑棍不停搅拌,使米浆均匀受热,最终形成胶状。
加入少许茶油,以防止糍粑粘锅。
待胶状物熟了后,从锅中取出,用双手来回搓成团,直至搓熟。
将预先准备腌菜,花生、或者红糖制成糍粑馅,跟包饺子一样,可以包大肚包。也可做成长条形、圆形、饼状等多种形式。
包好后,放入锅中蒸一蒸。蒸上15分钟,清香四溢的艾糍粑就可以出锅了。
品尝新鲜出笼的艾糍粑,第一口觉得很难吃,有点苦味,后面越嚼越有味,苦里含香,有阵爽口的清香,带着泥土的芬芳,越吃越停不下来。
如今又要到一年清明时,自从长大后,离开家乡,开始工作,而后结婚生子,再也难尝到妈妈或者外婆亲手做的清明粑粑了。现在的你,是否怀念清明粑粑?怀念家乡的味道?怀念......
我们怀念的那一口苦中带甘、唇齿清香,大概就是儿时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是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