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龄奇祖父廖先惠,又名廖时翊,乃晚清秀才,在当地廖氏家族有一定威望。廖氏家谱为廖龄奇祖父廖先惠,又名廖时翊立有小传:公讳先惠,字炳庚,号时翊,同德季子。自幼习文,博通经史,蜚声赛宫,性慷慨而有文风。读书不拘于章节,常对士生说:读书务求理解应用,有用的多学,不要成为不是稼禾的呆秀才。虽精通经史还要能开百石弓,成为丈武全才。 日食斗米行百里路毫无书生之气。一旦有事而不能自顾,被人讥笑为文弱无用之辈,真所谓有鸿鹄之志,则大丈夫也。公提倡读书为用,秀才能自顾的文武全才之说,成为后世的教范,其子叔猷,其孙龄奇就是教范之果,名噪易塘。
公性豪放,自幼入庠伴游四方,并不醉心于科场,其后弃读,从事社会活动,关心慈善事业,经营积谷公仓十二年。事倍经心,而有盈余,一次买田五十亩,助其兄谦益大振家业。遇饥年,日给饥民,夜会署摺,矢公矢慎。森然令人起敬。纵谈时事,尤切中利弊,无隐阿谀之气。子叔猷在其督导之下,明志在胸,勤学苦钻大展雄才,少年中秀才,入邑庠,放纵文场,雄鹰展翅奋天地。孙龄奇忧怀国弱投笔从戎,入黄埔军校,血洒疆场,积功升至少将师长,国之良将,族之英才。公之德操挥然是也。
公醉心于公务,对族众之事倍加关心且不辞劳苦。清光绪二十五主修廖氏通谱续,井井然斐斐然,卓树劳绩。所撰传、记、志、序,洋洋大观,文采奕奕,乃宏著巨说也,详尽而完整,为后进之珍贵蓝本,记祖宗英德而永垂不朽。
公高风亮节,为家不计劳,为公不计利,修谱留下传记数十篇广颂善思,传人德音而独无自己,诚然为他人服务,高尚之德操令人钦慕。
廖龄奇父亲廖克壮,又名廖叔猷,前清秀才。乃一介寒儒,壮年流寓武昌白沙洲,以教私塾糊口。廖氏家谱为彦龄奇父亲廖克壮,又名廖叔猷也立有小传下:公为名秀才时翊次子,将军廖龄奇之父。名克壮,字叔猷。伯叔皆秀才,一门书香,有艮好的家庭教育。幼时从父学诗,明经义,少年时跃入赛门,父子双秀,而名噪一时。本可以蒸蒸日上, 一蹴而就仕途。时运不顾君行早,清政府走入末途,民国建立。为适应新时代,公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并毕业,从此而步入教育这条宽宏大道。开始以教私塾糊口,齐迁于武昌白沙洲。德配张伦,名门闺秀,治家有方,教子得力。生子一,名期昌,官名龄奇,生女二,龙奇,凤奇,皆女中豪杰。凤奇,南开大学毕业,增任
祁阳二小校长,廖氏族上第一位教育工作者,民国初年祁阳有名的女校长。龙奇,复旦大学毕业,丈夫陈耀庭,解放后在武汉市职工业余干部学校任教,民国二十年叔猷公担任祁阳乡村师范校长,民国二十三年病逝于任职期间,师生百余人戴孝为其送行归葬。
叔猷公一生坎坷,千心万苦,令人敬仰。公为一介书生,因其父管积谷亏空,不得已变卖四亩山林填还,而致家道中落,成为寒儒。常患眼疾,更致家境日窘,为求生计,迁居于白沙洲,半事耕作半事教书养家,在困苦中送子龄奇就读于旅鄂中学。教以人伦爱国,有感于时事政治,焕发救国救民的思想,致使其子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成为以后的KANG倭寇英雄,国民革命军的少将师长,皆为公之巨德。子女成人,家境略好,公又关心冢事族事国事,在争夺中排除敌势而担任了乡师校长。在任期间,廉洁奉公,尊师重教,名声日盛。由于奉公廉洁而家道平平,旧屋旧居,节俭可风。故而与世长辞后,而师生之声震寰宇,哀悼送行之队伍摆成长龙。去世前想见儿子龄奇一面而不能得,当时正在福建前线,仅回电报一封。从此后,父子只能在泉下相见了。不久,廖龄奇被害于南岳。
廖龄奇的母亲廖张伦,系大户人家。在其丈夫“廖叔猷公传”有如下记载:“德配张伦,名门闺秀,治家有方,教子得力。生子一,名期昌,官名龄奇,生女二,龙奇、凤奇,皆女中豪杰。”廖龄奇遇害的消息,家人和廖龄奇的同事都一直没有告诉廖张伦,推说蒋介石派他出洋留学。廖龄奇的后事处理,全部由其妹夫陈耀庭负责。陈耀庭用廖龄奇的部分一次性抚恤金为廖张伦在祁阳县城建造了一座当时祁阳城最豪华的一层德式楼房,以廖龄奇的字“大可”取“可”字,起名为“可庐’’ 供其老母亲廖张伦使用,对廖张伦称是其儿子从国外寄回的资金建筑的,廖张伦深信不疑,自己为有这样的一个儿子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廖龄奇的母亲廖张伦在湖南土改时受到过严重冲击和政治迫害,农民冲进房舍,不仅拿走了主要物品,廖张伦也被农民告知,他儿子早已去世,直到这时,廖张伦才知道儿子早已不在人世的消息,老人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其难以言表的心情是很难想象的,为此,老人一生信佛。土改后,农会没收了她的住所,在廖张伦最困难的时期,是廖龄奇黄埔五期同学和同乡陶铸的哥哥陶耐存(时任祁阳县省立中学校长)给予了孤儿寡母无私的照顾,廖张伦带着四个孩子一直住在陶耐存家的二楼两年之久,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皮肉之苦。廖张伦晚年生活凄凉,无亲人伴陪,去世于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运动的批斗之中。
廖龄奇有二个妹妹,大妹妹廖凤奇(阴华),1908年(光绪34年11月15日)生,天津南开大学毕业,曾任祁阳城关小学校长,1950年9月8日去世,丈夫蒋煌孝,1906年(光绪32年5月26日)生,1935年1月去世。二妹妹廖龙奇(云华),1911年生,上海复旦大学毕业,解放后,在武汉市职工业余干部学校工作,丈夫陈耀庭,留日学生,国民革命军第74军5 8师师附、湖南省参议员,1950年由湖南省委书记陶铸安排在武汉茶叶公司任职,1953年“镇反”时被镇压。廖龄奇的两个妹妹,后半生生活坎坷,均已去世。廖龄奇本人及其亲属解放前和解放后都曾多次得到过湖南省祁阳同乡陶铸的关照和帮助。
廖龄奇为廖家独生儿子,少年在武昌白沙洲长大,虽家境贫寒,但志向却高,学习成绩很好,也一表人才。时任武昌白沙洲商会会长的王篆荪是廖龄奇父亲廖叔猷的好友,王有意将其女儿王科(光绪34年生)许配于廖龄奇,于是王、廖两家就按当时习俗给他们定了亲。但是王科还没过门廖冢,不幸染病去世,廖龄奇从部队赶回武汉,将王科遗体运回老家,安葬于湖南祁阳白水。
廖龄奇结发夫人蒋映霞也是由父母指婚所配,蒋映霞无文化,小脚,一生无子女,后与廖龄奇离婚不离家,一直生活在祁阳,曾在廖龄奇的续夫人张凤清病逝以后,帮助照料过廖方吉、廖方安兄弟俩。60年代在辽宁丹东市与廖龄奇长女廖方蔚生活在一起,后生活在长沙,70年代去世.
1933年,廖龄奇与张凤清女士在杭州结婚。1939年,张凤清与两个随军驻江西宋家房。1940年11月,张凤清在“生产”病中期间,一直呼唤着
的名字,但终于未能等到廖龄奇赶回就去世了。当时,廖龄奇就在100公里外的作战前线,直至张凤清去世后,才赶回吉安。当他一手抱着一个未成年的女儿,跪在张凤清的遗体前时,不停地哭喊着: “我对不起你,我来晚了.......。”因作战前线战事紧张,廖龄奇未能亲自处理张凤清的后事,即赶回了部队,由长女廖方蔚手捧张凤清的灵牌,乘车、船和轿子将遗体送至祁阳老家安葬。
廖龄奇与续夫人张凤清生有二女,大女儿廖方蔚,于1934年出生于杭州,1950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卫生学校学习,炮兵第6 6师卫生队护士,炮兵第66师3团文化教员,因父亲廖龄奇的问题,在部队长期不能入党和提拔干部,1955年按退伍女兵复员处理,无工资收入和生活来源,现定居山东省青岛市贮水山路31号。二女儿廖方董,1936年生,1952年参加工作,在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副食品公司工作,已退休,定居湖北省武汉市和平里13号5楼。廖方蔚、廖方薰在祁阳私立重华中学学习时,随廖龄奇之母廖张伦一同住在廖龄奇黄埔五期同学和同乡陶铸的哥哥陶耐存(时任祁阳县省立中学校长)家中两年之久。得到过陶耐存老人的不少教诲,特别是在土改时,廖龄奇之母廖张伦就一直住在陶家的二楼,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皮肉之苦。
廖龄奇与夫人张凤清生有二子,长子廖方吉,次子廖方安孪生兄弟。为纪念母亲张凤清病逝于江西吉安而取(吉安)名为廖方吉和廖方安;为期盼民族独立、国家兴亡而取(中国)乳名为“中兴”和“国兴”的孪生兄弟,于1940年11月17日(阴历10月18日)出生于江西吉安市泰和医院。廖方吉196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分配在安徽省淮南煤矿机械厂工作,廖方安于1965年毕业于武汉工学院,分配在湖南省沙市沙市铸造厂工作。
这一对苦命的孪生兄弟,在刚刚生下不到一个月,母亲就撇下他们撒手而去,不到一岁,父亲就含冤而死,父亲廖龄奇在临行前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四个未成年的儿女,他在写给妹夫陈耀庭的遗书中就专门托其照应冢庭。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他们没有享受到父亲和母亲的爱,廖龄奇去世时,大女儿才7岁,二女儿只有5岁,无法抚养两个弟弟,她们与其俩弟弟廖方吉、廖方安一样,分别由廖龄奇的两个妹妹妹夫分别各收养一男一女。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上世纪50年代廖龄奇的两个妹妹妹夫去世。廖芳蔚和廖芳薰成人后,各负责一个弟弟的生活抚养,廖方吉由姐姐廖芳蔚抚养,廖方安由妹妹廖芳薰抚养。
因父亲廖龄奇的历史问题,廖方吉、廖方安的孪生兄弟文化大革命时期经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和折磨,刚刚大学毕业走出校门的一对书生,对社会的认识是表面的是浅层次的,面对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无止境的批斗,遭人的白眼,寄人篱下的艰难, “国民党反动军官的狗崽子”, “臭知识分子”充斥着他们幼小的心灵,他们在生活上,物质上,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可以诉说,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人给与理解,精神上先后受到严重刺激,兄弟俩生活不能正常自理。廖方吉一生为单身,2007年3月于淮南煤矿机械厂在没有任何亲人陪伴的情况下,静静的离开了人世。
廖方安1965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湖北省沙市沙市铸造厂工作。廖方安由于父亲廖龄奇的问题,备受社会和单位的歧视,职称和职务得不到正常的晋升,常年生活在单位一间不见阳光的小房里,精神上长期受到压抑,1990年,廖方安不到50岁就办理了内退手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沙市铸造厂处于倒闭状态,廖方安的生活问题出现危机,在无奈之际,廖芳薰将廖方安接到武汉自己家中,一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另一方面为其治疗疾病,这一住就是20多年,廖方安至今生活不能正常自理。
廖方安在1968年与籍贯为湖北省公安县东港区的姚广笕女士结婚,婚后两人于1969年生有一个女儿,乳名叫秋月,学名随母姓姚,因廖方安身体的原因,1972年在秋月三岁时,女方提出与廖方安离婚,由于秋月年龄较小,再加上廖方安身体有病,法院最终将女儿秋月判给女方,廖方安负责秋月的抚养费,一直抚养到秋月长大成人。未成年的秋月随母亲姚广笕女士生活后,廖方安至今不知姚广笕女士和女儿秋月的下落,失去联系。可以想象,作为廖龄奇唯一的孙女秋月,她可能至今不知道她应该姓什么?她也可能至今不知道她的爷爷廖龄奇是谁。
廖方吉幼年多病,为图平安,经人指点按生辰拜长沙警备司令蒋伏生之妻周纪姬女士为“干妈”,廖方蔚在长沙含光女子中学读初中一年级和青大中学读初中二年级时,住在姑姑廖龙奇家,经常去蒋伏生家玩耍,蒋伏生与周纪姬也经常到廖龄奇妹妹家看望廖龙奇和姑夫陈耀庭。蒋伏生家对自己战友失去亲人的孤儿给予了很好的照顾和帮助。
廖龄奇与杨淑岚1941年8月结婚,杨淑岚为国民革命军一师长的妹妹,时年19岁,与廖龄奇婚后没有后代。廖龄奇被杀害后,杨淑岚女士多次去过廖龄奇原藉祁阳,看望廖龄奇之母和廖龄奇的四个孩子,后杨淑岚女士遵照廖龄奇遗嘱之命改嫁他人。全国解放前夕,杨淑岚随丈夫去了台湾。
廖龄奇作为国民革命军王牌军的师长、蒋介石的嫡系将领,未经军法会审,从问题的提出到执行枪决前后不到5天,这本身就是一个谜。最高军事当局在高级将领的处置上,不管是真是假,都是严格履行法律手续提交军法会审的,像上将韩复渠,中将张德能,少将龙慕韩、酆悌、薛尉英等都是经过了军法会审后再行枪决的。而在蒋介石政权执行枪决的若干军事将领中,仅有廖龄奇一人未提交军法会审,也未秘密执行枪决。最高军事当局在KANG倭寇战争时期枪决的十几名高级将领中,也无一人得到甄别和平反。
廖龄奇被杀,不是因为廖龄奇临阵脱逃,而是在当时形势下,蒋介石需要一个人头来承担战役失败的责任和表示国民政府抗战的决心。武汉保卫战结束后,蒋介石召集高级幕僚和高级将领专门对形势进行了研究,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形势判断,认为KANG倭寇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倭寇侵略军已经不可能继续大规模进行战略进攻。对蒋介石来讲,在纪念9.1 8事变10周年的大会上,他第一次挥起“要坚决抗战到底”的拳头,对外,用以争取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对华的支持,对内,蒋介石满想在双十节前取得宜昌战场和长沙战场两个战场的胜利,谁知最后的结论是这两个战场均处于失利状态。出现这样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是蒋介石所不能想到的,这不由的使蒋介石将现在的形势和1937年底、1938年初的形势做出了对比,当年正是因为杀了韩复渠,才稳住了战局,取得了台儿庄等重大战役的胜利。对薛岳而言,王牌军74军失败的如此之惨和第二次长沙会战失利的责任由此从薛岳身上转嫁于廖龄奇。
廖龄奇被执行枪决,在第三次南岳军事会议上,是公开的事实,但廖龄奇死后甄别,奉准入祀南岳忠烈祠的事却没有得到及时的宣传。当然,这与廖龄奇所在的74军和58师后来的命运有关,廖龄奇的58师继任师长张灵甫,再任师长蔡仁杰,后任师长卢醒及其74军30000人马同一天战死在山东孟良崮,廖龄奇的老上级俞济时,孙元良,冯胜法去了台湾,他的同事黄梅兴中将战死在上海、高致嵩中将、朱赤少将、李杰少将、华品章少将战死在南京雨花台,谢晋元少将被害于上海,柴意新中将战死在常德城,黄永淮少将在中原战役中战死,李嵩少将在辽沈战役中投诚后被我人民解放军误杀,廖龄奇任264旅旅长时的师长龙慕韩因兰封失守,被桂水清推上军事法庭枪决,廖龄奇任58师师长被杀时的四个团长除蔡仁杰外,邓竹修、何润、王伯雄三位团长均因廖龄奇被杀提出辞职。廖龄奇任师长时74军57师师长余程万,先去台湾,后移居香港,1957年被蒋介石按排特务暗杀,51师师长李天霞因守岛不利,去台后被判刑8年。廖龄奇的其他下级人员经过8.1 3淞沪战役,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万家岭战役,以及后来的湖南几次会战、解放战争,知情人员所剩无几,故对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在世的极少,除与廖龄奇共事10年之久的邓竹修先生(黄埔五朝)发表过一篇回忆文章外,别无所见。
廖龄奇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史上唯一一位未经军法会审被执行枪决的高级将领,作为一起冤案,虽然在当时得到国民政府和最高军事当局的甄别,给予了平反,但在大陆出版的几十种书籍中,作者大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未对历史给予公正的评论。为了对历史负责,让九泉之下的廖龄奇闭上双眼,我们有责任对这段历史给予公正的结论,还其历史的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