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6-30 22: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祁阳古县城 于 2011-6-30 22:27 编辑
祁剧
祁剧发祥于祁阳,旧称“大戏”、“祁阳戏”、“祁阳班子”、“楚南戏”等。新中国成立后,始定名祁剧。
明代中叶,江西“弋阳腔”目莲戏传入祁阳,与祁阳地方语言、音乐、祭祀、风俗、民情相结合,逐步演变为祁剧高腔。以后昆、弹腔相继传入,成为祁剧三大声腔。明嘉靖年间,祁剧已初具规模。此后,逐步流传到湘南、湘西、湘中、粤北、赣南、闽西、广西、黔东一带,有“祁阳弟子遍天下”之称。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造成剧目、唱腔、脸谱、服饰、应工、表演风格的差异,形成两大流派:以祁阳、永州为中心的湘南各地祁剧叫永河派,以邵阳为中心的湘中、湘西各地祁剧叫宝河派。4
祁剧戏班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清康熙年间的老春华班。此后到清咸丰、同治年间,永州所属县有老天元、老四喜、福禄祥,郴州所属县有吉祥班、祥泰班、清华班,邵阳所属县有天庆班、天福班等8个著名祁剧科班。宣统时期,永州所属县有四喜班、荣庆班、老永和、天仙园等4个著名科班。这些祁剧科班的相继成立与科班之间的互相交流和竞争,极大地推动了祁剧艺术的发展,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祁剧表演人才。清代,永州各县的著名祁剧艺人有:咸丰年间胜利班·吕字科的生角段世泄、刘洪喜,小生谢洪春,花脸胡洪贵,鼓师刘洪远;同治年间永庆班·永字科的生角张永发、张永胜,花脸桂永寿,丑角张永彩;光绪年间宝华班·玉字科的唐玉明、唐玉时、唐玉庆,文字科班的朱文才、萧文雅,永升班·荣字科的生角李荣祯、旦角苏荣兰、丑角李荣富;民国时期汉字科班的生角蒋丽臣、小生蒋汉柏、花脸邓汉葵,桃仁小社·柱字科生角桂柱禄,大舞台班的生角何观品、赵喜雄、胡玉禄、小生何翠福、张仙品、旦角苏荣兰、刘福满、正旦周品梅、老旦廖锦彩、花脸唐三雄、夏福洪、丑角张合年,洮阳小社生角田连禄,东华班吴字科生角郑浯滨、傅传滔、王浯洪,发舞台生角颜云瑞、小生张仙洪、旦角筱玉梅、正旦段炳南、老旦费雨生、丑角费相臣等等。这些名角,都在当时名噪一时,长久不衰,为祁剧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长期演出实践中,祁剧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在剧目上,高腔以《目莲》为主,内容主要是忠孝节义、因果报应;人物是人、鬼、神、佛同台;场景是天堂、地狱、人间交错。昆腔多为歌舞升平戏或才子佳人爱情戏,文辞典雅、表演细腻,唱腔婉转,优美动听。弹腔多演历史故事,褒忠贬奸,扬善惩恶,人物性格生动鲜明,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表演手法千姿百态。在语言上,祁剧道白以祁阳话为基础,结合中原音韵、湖广音韵等自成体系,演出范围广但观众都能听懂,尤其是小丑道白生动而丰富。在音乐方面,声腔分高、昆曲牌体和弹腔(南路和北路)板腔体;伴奏乐器主要有祁胡、月琴、三弦、曲笛、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高音战鼓、大小锣、钹等打击乐器。在服装方面,原为短袖平靴,后为适应舞台造型,旦角加长了水袖,生、净改用了高底靴。在脸谱方面,使用红、黑、白3种基本颜色,交替配合,神态百出。
祁剧的传统剧目和现代编创剧目共有1000余个,其中弹腔剧目约占剧目总数的80%。主要传统剧目有:《目莲传》、《精忠传》、《观音戏》、《西游记》、《天官赐福》、《卸甲封王》、《二度梅》、《三天香》、《四国齐》、《阴阳树》、《混元盒》、《瑞罗帐》、《薛家将》、《粉哀庄楼》、《柳刚打井》、《合凤裙》、《作文过江》、《断桥》、《孟丽君》等;现代编创剧目有:《包公坐监》、《选贤记》、《范进卖鸡》、《草塘春秋》、《小河九道弯》、《海外来信》、《金银花》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