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县城紧邻湘江,县城面积虽然不大,但当时管辖的地盘算是很大的一个县。现在的祁东县当时都隶属于祁阳管辖的洪桥镇,直至1958年以后才划出去成为祁东县。
祁阳的县城当时都设有高大的城墙,一共有七个城门。从东江与湘江交汇处的潇湘门沿江往上游,一路都设有迎秀门、黄道门、驿马门、直达杨家桥城门口。再向北拐就到了罗口门,往南拐到吊颈门,与东面的潇湘门相连接。高大的城墙内外全部用几百公斤的石灰石砌成,中间填土。城墙宽大约两米多,高足足有8米多,究竟那个是哪个年代建成的?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唐代建的,有的说是宋代建的,还有的说更早的年代,但都同意有上千年的历史。
城墙总长大约有10华里,在那个年代来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如今古城墙也完全消失在林立拥挤的房屋建筑之中。虽然在潇湘门和迎秀门之间还残留一些痕迹,但早已是荒草萋萋、断垣残壁了。
沿江的城墙外有三条沿江街巷,按湘江上中下游称为上河街、中河街和下河街。
这三条沿江小街巷大都是木板房,而且是吊脚楼,每年端午节涨水的时候,也常常被淹,但一旦退水,吊脚楼又会全面的清洗了一次。由于临江风光自然好,楼板下全是悬空,空气流通,夏天蚊虫也少,也非常凉爽。平时除了卖小吃来回吆喝声外,也很安静。但每年端午节观龙舟时,这三条小街巷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到处都是四面八方赶来看龙舟的人,吊脚楼的主人们也都朴实热情,有些不认识的人也常常被邀请到吊脚楼观看龙舟赛。挤在吊脚楼观看龙舟赛的人们,为参赛船队助威呐喊激动时情不自禁的跺脚,震的吊脚楼吱吱响,主人也并不在意。
五十年代,祁阳县城内有两座香火很盛的庙宇。一座是城隍庙,坐落在昭陵街与人民路交叉口;另一座叫火神庙(炎帝宫),坐落在北正街祁剧团对面。当时县城的商业区集中在北正街,那里有布匹店、五金店、祁剧团、电影院和新华书店都设在北正街。现在除了祁剧团还在原址,其余的都不复存在。除了两座庙以外,每条街道都有几座牌坊。除了有几座牌坊是石灰石材质,其余的都是砂岩雕凿砌成。
砂岩牌坊底座下的石狮子和牌坊上刻的字,被岁月侵蚀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相比之下,石灰石牌坊的字就清晰多了,都是历年的贞节牌坊,当时的地方官府用来表彰烈女、贞女从一而终。1958年大跃进时代都被拆毁了,无一幸免。拆下来的石块都被运到乡下修塘坝水利工程,那时候祁阳县城的唯一的牌坊只剩下黄府坪的一座了,面积不大,但开群众大会、节日庆典都在这里举办。每到开会的前一天,坪内出入口都要加一个花牌楼,先用杉木做骨架,再用松柏枝把衫木全部包裹起来,在松柏枝上扎上许多五颜六色的纸花。
到了开会那天一大早,会场周围都卖小吃和吸引小孩玩游戏的摊贩。吃的有油炸米豆腐,这是祁阳的特产,在熬制米豆腐时,就放了许多的大蒜和艽头叶,加上辣椒面,待米豆腐冷却成型后,再切成长条块,再用大米浆搅拌,油炸至金黄色,外酥里嫩又香。另一种小吃就是用糯米做的条糕,还有灯枣糕。卖炒货的摊位也很受欢迎,花生蚕豆、麦豆、葵花子、南瓜子、品种丰富价格便宜,一竹筒两分钱。竹筒看起来做得很大,你也见到桌子上的瓜子堆得满满的,到出来却不是很多,因为竹筒里塞填了半桶子的纸巾。
最吸引孩子们的是西洋镜,一块黑布罩着一个大箱子,箱子旁边也有一排的孔眼。只花上一分钱,你就可以从小孔里欣赏到各种灯片。摊主一只手摇动安装在箱子旁边的手柄,一边仰起脖子,拉起嗓门儿唱,天花乱坠的形容词,任由他发挥,几分钟后,就表演完了,我曾经看过一次,以后再也没上当了。因为全是图片而已。
在弹子糖的摊位前,人也是最多的,不仅小孩喜欢,大人也常常去一试身手,把拉柄一拉,玻璃球就从箱子内弹出去,在转盘里左拐右转,落在上面位置,就得到摆在那个位置的奖品。其实奖品都是纸包糖,不过最难弹到的位置,糖果多几颗,而且是有一包红炮台香烟的。
最热闹和最疯狂的时候,是大会刚刚结束。扎在木牌楼上的纸花成了大人们和小孩们争抢的对象,一窝蜂一拥而上,小孩们被挤的哇哇大哭,也没人理会,那时候的纸花竟然有那么大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