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田人李军平通讯员毛激流)陈兰秀,祁阳小调市级传承人,五十年代初拜著名祁阳小调艺人朱敦祥为师,对祁阳小调的脉络、演唱手法、唱腔、器乐都有研究。陈兰秀热爱祁阳小调,不遗余力传播祁阳小调。1988年在纪念陶铸诞辰八十周年及陶铸铜像落成的文艺晚会上,陈兰秀担任小调导演,由她导演的《陶铸三次回故乡》、《祁阳好风光》、《祁阳米粉香》获得了陶铸夫人曾志和其女儿陶斯亮以及来自省内外嘉宾的好评和赞赏,曾志还特意邀请陈兰秀单独合影,并对陈兰秀说:“有时间,带着你的祁阳小调班子到北京来!”退休后,陈兰秀不甘寂寞,用火热之心力推祁阳小调,并亲自撰写歌咏时代气息的小调。在采访中,陈兰秀说:“我七十多岁了,但我要活得有韵味。”老人告诉我们,目前,她正在编写一个祁阳小调的微电影《陶铸回乡》,这是祁阳小调生命力的又一次转换。
问:祁阳小调很早就列为国宝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目前,政府正在加大力度挖掘和抢救。您从五十年代起就开始学祁阳小调了,也可以说,您毕生都在致力于祁阳小调的创作、教学和研究,您能谈谈祁阳小调吗?
答:祁阳小调丰富多彩,在祁阳、道县特别流行。解放前,怀化、邵阳一带的人非常喜欢祁阳小调,大户人家逢年过节庆祝什么的,都还要提前派人到祁阳预邀演出,一场就是好几天,有的要唱半个多月,在民间有“唱不过祁阳”的美誉。
祁阳小调和其它民歌一样,是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连的,歌词、曲调都很生活化,人们的愿望、追求和梦想,都在小调中无一不反映出来,因而,受到了群众的欢迎。祁阳小调歌词质朴,不需要华丽的词汇去修饰,通俗易懂,形象鲜明。以物拟人,借景生情,开门见山的表现手法;讲究歌词的格律美感、韵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词多为四字句或五字句,七字句也常用;在不少的唱词中还出现长短句的交替。但不管怎么结合,韵味才是至关重要的。
总而言之,祁阳小调具有词曲结合、唱词讲究、曲调优美、风味浓郁、曲目多变的特性,是全国数百个地方曲艺品种之一。
问:祁阳小调、花鼓灯、对子戏与傩戏有什么关联?区别在哪里?
答:要谈这个问题,先必须要弄清楚什么是傩。祁阳小调是从傩戏“出脸子”一出中衍生而来的一个剧种,她借鉴了祁阳山歌、秧歌、民歌、茶歌的元素,不断改良,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小调特色。傩,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很神秘的文化现象。
狭义的傩,指民俗活动中,为驱除疾病与鬼魅所举行的仪式;广义的傩,指一种关于农业丰产祭祀的民俗活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傩,就是远古人类为了消除灾难、危难、祈求平安、丰收丰产而创造的一种巫术祭祀仪式。
傩与艺术的关系,涵盖了目前我们所掌握的艺术特质。在傩或巫术中,最先诞生的喜剧是粗俗的,色情的,也是野蛮和原始的。小调、花鼓灯、对子戏融合了这些因素,所以,被官府称为“淫戏”。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生活化,在演出过程中,虽屡禁而不止。人类如果阉割了这种真实的生活感受,那么也就扼杀了喜剧与悲剧。
问:您在学习祁阳小调的过程中,哪些艺人对您影响最深最大?
答: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完小刚毕业,我就被选送到零陵地区文工团(原翼东南下工作总队文艺宣传队)跟老师们学习曲艺节目。那时候,祁阳小调还上不得台面。当时唱祁阳小调的艺人,名气最响的是朱敦祥老师,他是祁阳黎家坪人,也可以说是土生土长吸取着祁阳曲艺营养长大的一代名艺人。因为都在宣传队,我们也比较相熟,所以,她喜欢喊我祁阳妹叽。有一次,朱敦祥老师对我说:“祁阳妹叽,教你唱小调?”我一听就说:“我不唱,你那小调是痞子戏,流氓味十足。”朱敦祥苦笑了下说:“你这个祁阳妹叽还没有入戏。”朱老师不是教我曲艺的老师,我真正的老师是祁剧名角颗颗珠,我们称颗颗珠为“颗娘”。颗娘教我们唱祁剧,她脸相不好,但是一上妆,就光彩照人。老一辈子人应该记得她和祁剧名丑角李泥巴合演的《坐楼杀惜》,她出演潘金莲,推窗、失惊等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无不叫绝。但是,她的台步不行,她总是说“你们这些鬼崽崽不要学我的台步,朱敦祥老师虽然是唱小调的,但是,他边唱边走的台步很美。”后来,我专门找到朱老师恳求他收我做学生。祁剧、祁阳小调本来区别不大,从很宽广的意义上来说,祁剧借鉴了很多小调的基本唱腔特色,所以,学起来也就蛮快。就小调而言,朱敦祥老师是我在祁阳小调艺术上真正的领路人。
问:您认为祁阳小调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
答:祁阳小调,又称调子、小曲,是由民歌、民谣、山歌、茶歌、秧歌演变而来的。祁阳小调的特色具有唱词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通俗易懂,有浓郁的地方民歌风味。祁阳小调的曲牌结构,是属于独立性的单个结构,一个曲牌就是一个小调,行家一看曲牌就能知道唱词的内容。祁阳小调采用的是中国民族宫、商、徵、角、羽五声音阶,其中,徵调式居多,极大的丰富了调式色彩。在小调中,衬词衬句占有很重的比列,也是曲调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祁阳小调区别于其它曲艺,并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