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任暨南大学校长的5年-----------暨大宣传部

[复制链接]
查看: 1097|回复: 6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3-12-7 20: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陶铸(1908-1969),湖南祁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6年入广州黄埔军校第5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失败后返湖南,任中共祁阳县县委军事委员。1929年后,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组织部部长、书记,漳州特委书记,福州中心市委书记等职。1930年参与组织指挥厦门劫狱斗争,建立闽南工农红军游击总队。1933年5月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至1937年秋经组织营救出狱。同年冬,被派往武汉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1938年冬奉命赴鄂中地区,组织KANG倭寇武装,参与开辟鄂中游击区,任中共鄂中特委书记,新四军鄂豫挺进支队代理政治委员。1940年到延安,先后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KANG倭寇战争胜利后,被派往东北,先后任中共辽宁、辽吉、辽北省委书记兼辽西、辽北军区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政委,沈阳军管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参加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斗争。平津战役中,以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代表身份进入北平,与傅作义部代表谈判。北平解放后,负责整编起义部队,领导南下工作团工作。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5月兼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武汉军管会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任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广西省委代理书记。1951年后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四书记、代理书记,华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代主席。1955年任广东省省长、政协广东省第一届委员会主席、中共广东省委书记。1956年起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政治委员,1959年兼任政协广东省第二届委员会主席。1960年起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65年1月调北京任国务院副总理。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在“文化大革命”中,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诬陷迫害。

  陶铸不仅在筹备暨南大学期间躬亲其事,参加研究、确定各项重要问题,帮助解决许多困难,而且对暨南大学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学制、思想教育、生活管理、改进领导作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和侨务政策、聘任教师、学校的建设等问题,都先后提出重要的意见,使暨南大学的建设得到较快的恢复与发展,成为广大海外华侨青年、港澳学生所向往的一所新型的华侨高等学府。暨南大学在广州的重建,是与陶铸同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陶铸作为党和政府的一位重要领导人,曾长期主持中南局和广东省的工作,他不仅为我党正确制定知识分子政策和丰富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还十分重视文教工作,是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早在1958年2月24日的筹委会会议上,大家公推陶铸担任暨南大学校长,陶铸主任委员的亲自挂帅,使在广州重建暨南大学的工作进程加快。筹建初期,陶铸在暨南大学的系科专业设置与招生、基建与筹措办学经费、师资等问题上耗费了大量心血。

  暨大在广州重建后,1959年11月,上级批准由陶铸正式兼任暨大校长。决定由陶铸兼任学校校长,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作为党和政府以及地方上的一位重要领导人,陶铸尊重知识,关心人才,在知识分子政策上敢说敢为,在知识分子中享有崇高威望;二是暨大筹备委员会的各位委员和广大师生均希望他担任学校校长,如1958年9月8日,筹委会办公室主任梁奇达在汇报筹建情况时说:“学校员工都希望陶书记兼任校长,这个愿望最好能够实现”,筹委会副主任陈序经也主张:“这个学校是陶书记支持办起来的,孩子生下来了,还要母亲哺育一下,希望陶书记还是兼校长”;三是陶铸本人也愿意兼任校长,他在学校一次党政领导会议上讲过:“自己兼任校长是为了巩固暨大办学的成果,加速发展学校的各项建设”,在省人大会议上他向代表们亦承诺:“愿意兼任暨大校长,解决上述难题。”

  尽管公务十分繁忙,陶铸在暨大重建初期担任校长时,仍从多方面关心学校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陶铸提出了暨南大学的办学方针为:“办成尽可能符合海外侨胞的愿望与要求,具有特色的综合性华侨大学。”并按照“面向华南,面向东南亚,面向热带,面向海洋”的方向,进行专业系科调整。从此,学校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系科专业朝着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

  (二)十分重视师资工作。他认为:“学校好坏,当然主要是师资”,他强调:“学校要把书教好,师资要强,要一方面靠老,一方面靠新,两方面结合。”“师资要自力更生,其他学校支援一些,搞些母鸡来,有了母鸡就主要靠自己生蛋孵小鸡,搞自力更生。”

  (三)关心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思想教育工作。陶铸校长多次召集教授开座谈会和给全校师生作形势报告,他鼓励教师们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勤奋学习。对于如何办好暨大,他主张:“办好一所学校要有两方面的努力,一是校领导和教职工,二是学生,两方面共同努力就能克服困难,办好暨大。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一定要把教学工作搞好,千方百计教好学生。”他强调要养成优良的校风、学风,学生不仅要学好功课,还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他还首次阐述了他的名著《理想·情操·精神生活》的主要观点,勉励全校师生志存高远,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与奋斗目标,就要人支配物质,创造物质,而不是做物质的奴隶。”

  (四)关心师生的生活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师生的生活十分艰苦,在他的过问下,学校相继建成了教工宿舍、教工食堂、幼儿园、病号宿舍和浴室;许多侨生侨汇中断,学校立即向他们提供人民助学金,并建立了疗养所;1964年,陶铸还在暨大主持召开省市有关部门和广州地区高校负责人会议,提高大学生伙食费标准;当他获知石牌几间院校的教师买东西不便时,“就亲自约请市长曾生和省、市有关负责同志到暨大开会,决定在岗顶建立百货大楼和菜市场。在经济生活困难时期,建成石牌市场是不容易的,由于陶铸检查督促得紧,不到一年就建成了。”

  在陶铸校长的领导下,重建初期暨大各方面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到1962年底,学校“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和今后发展的基础,是我省新办院校中最好的大学之一。该校几年来已新建校舍三万多平方公尺,连原有校舍已达七万八千平方公尺。师资队伍已有一定数量,共有教师474人。学校设备已初具规模。现有8个系,12个专业,学生2825人,(本科2507人,内侨生1358人,港澳生85人,预科学生318人)。现有各级行政人员273人。”

  陶铸于1957-1962年底,担任暨南大学筹委会主任和重建后的首任校长,为新中国的华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陶铸就办不成暨大”。他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战略高度,充分意识到“在广东这样一个接近港澳、海外华侨众多的地方,把暨南大学在广州复办起来,对团结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培育他们的后代,有深远的影响和作用。”陶铸是一位既有雄才大略,又脚踏实地勤奋工作的高层领导,暨大在广州的重建与发展凝聚着陶铸老校长的无数心血与汗水,在百年暨大校史乃至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史上已烙上了陶铸的深深印记。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3-12-7 21: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陶铸与暨南大学的重建



0.jpg   陶铸(1908―1969),湖南祁阳人,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期主持中南局和广东省的工作。他十分重视华侨高等教育,曾亲自担任暨南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和在广州重建后的暨南
大学首任校长。
  暨南大学自1949年6月24日被上海市军管会接管,之后被并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后,停办了将近10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国际威望日益提高,回国求学的华侨学生逐年增多,恢复暨南大学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在广东这样一个接近港澳、海外华侨众多的地方,把暨南大学在广州复办起来,对团结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培育他们的后代,有深远的影响和作用。”有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重建华侨高等学府――暨南大学。时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和广东省政协主席的陶铸,就成了重建暨南大学众望所归的人选了。
  1958年,暨南大学得以在广州重建。在1957年5月广东省政协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政协委员们一致赞同在广州建立一所新型的华侨大学,当时兼任广东省政协主席的陶铸也表示赞成。后来陶铸还专门主持了省政协第25次常委会,讨论筹办华侨大学事宜,决定成立华侨大学筹委会,由陶铸任主任委员,王宽诚、何贤、陈序经等12人为副主任委员。筹委会发动国内外热心教育事业的华侨港澳同胞,在财力和物力上给予支持,共同把华侨大学建立起来。
  筹委会成立后,在陶铸主任的关心下,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新成立的华侨大学校名问题马上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多数人主张恢复暨南旧校名。正如陈序经认为那样“考虑到暨南的历史关系”,“用暨南校名很重要”。1958年2月24日,陶铸主持筹委会时完全同意陈序经的看法,并在这次会上形成了一系列重建暨大的决议。决定恢复暨南大学校名,公推陶铸同志担任暨南大学校长。陶铸主任对校址选址,招生计划、规模,师资经费等做出了详尽安排。随之华侨大学筹委会亦更名为暨南大学筹委会,在陶铸主任委员的亲自挂帅下,在广州重建暨南大学的工作进程加快。
  陶铸为暨大重建的办学经费、师资等问题倾注了大量心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广东地方财政也是及其紧张,但是为了暨大的重建,为了解决教育经费这一问题,陶铸和广东省的领导研究决定,从地方财政拨款100万元。他自己也带头捐了两个月的工资约1000元,作为倡议。在他的带动下,王宽诚、费彝民等港澳华侨同胞都慷慨解囊捐赠,在财力和物力上大力支持。各级领导干部的配备和自身队伍的建设等难题,陶铸也大多亲自过问,多方招揽人才,向中山大学借来多名教职员工,这些人后来成为暨大师资队伍中的骨干力量,这样一批专家学者很快云集暨南园,一时之间暨南大学人才济济。
  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重建暨南大学的各项任务基本完成。1958年9月24日,重建后的暨南大学在广州石牌正式开学。在开学典礼上,陶铸阐述了重建暨大的重要意义,他特别强调:“学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暨大要办成一所新型的培养一代新人的大学,要以塑造全面完美的人为自己的目的。”筹委会使命完成,成立了建校委员会。
  暨大在广州重建后,决定由陶铸兼任学校校长,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陶铸尊重知识,关心人才,在知识分子政策上敢说敢为,在知识分子中享有崇高威望;二是暨大筹备委员会的各位委员和广大师生均希望他担任学校校长。如筹委会副主任委员陈序经主张:“这个学校是陶书记支持办起来的,孩子生下来了,还要母亲哺育一下,希望陶书记还是兼校长。”同时陶铸本人也愿意兼任校长,他在学校一次党政领导会议上过:“自己兼任校长是为了巩固暨大办学的成果,加速发展学校的各项建设。”他在省人大会议上向代表们亦承诺:“愿意兼任暨大校长,解决上述难题。”
  尽管公务十分繁忙,陶铸校长仍从多方面关心学校的发展。他提出了暨南大学的办学方针:“办成尽可能符合海外侨胞的愿望与要求,具有特色的综合性华侨大学。”并确定按照“面向华南,面向东南亚,面向亚热带,面向海洋”的方向,进行系科专业调整。他很重视师资建设工作,认为“学校好坏,当然主要是师资”。他关心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思想教育工作,他主张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一定要把教学工作搞好,千方百计教好学生”,强调要养成优良的校风、学风,学生不仅要学好功课,还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他关心师生的生活,在他的过问下,学校相继建成了教工宿舍、教工食堂、幼儿园、病号宿舍和浴室。
  在中央的关怀和陶铸校长的领导下,暨大的各项工作迅速走上正轨。到六十年代中期,暨南大学已经成为当时中国著名的华侨高等学府。考虑到政务繁忙,暨大校务已经走上轨道,暨大涉外事情较多,身为中南局书记兼暨大校长也感不便,陶铸决定不再担任暨南大学校长。他同时推荐著名经济学家、东南亚史研究专家、具有丰富办学经验的陈序经先生担任暨南大学校长。1963年1月,陈序经赴暨大履新,陶铸在学校主持召开全校教职员工大会,介绍新校长与大家见面。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3-12-7 21: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省委书记想办好一座大学太简单了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3-12-7 21: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浯溪水亦香 发表于 2013-12-7 21:18
一个省委书记想办好一座大学太简单了

是中南局一哥  好吧,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3-12-7 21: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祁阳市精神领袖 发表于 2013-12-7 21:22
是中南局一哥  好吧,

他主管的是广东省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3-12-8 10: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3:}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3-12-8 19: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陶铸的主要政绩在广东,工作了十几年,为北京和平解放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