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县农业局涉祁舆情回复 1月15日“贯彻十八大 合力建祁阳”网友代表座谈会召开,与会网友畅所欲言、敢讲真话,为祁阳经济社会发展和祁阳县委政府的各项工作出谋划策,提出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建议。张书记、苏县长要求相关部门对网友建议要认真研究予以回复,并抓好落实。现将县农业局的回复公布如下: 一、农业现状及农业科技应用情况。 (一)农业发展现状。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发展之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现代农业发展迅速,2012年,我县先后荣获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油茶产业示范建设基地县、全国农业机械化作业示范县及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县、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等殊荣。但是,我县现代农业发展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及问题。 1、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我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依然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产业化程度偏低;优势、品牌农产品较少,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较少,带动的产业以粮油类为主,覆盖面不大,“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农企合作体系并不稳固;原料基地布局比较零乱,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的整体水平不高,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和经营水平。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足。农田水利设施失修老化。四大灌区原设计灌田37.75万亩,如今实际灌溉面积仅为20.2万亩,只占设计灌溉面积的53.5%。小型水库病险隐患日渐增多,山塘淤塞日益严重,平均蓄水保水能力下降了30%。农机装备结构不优,我县拥有的农业动力机械中有20%的属淘汰产品,大马力机埠从106处减少到57处,机耕道也越来越短,愈来愈窄。 3、农产品市场流通不够通畅。专业的营销公司缺乏,营销协会组织建设还不健全,各镇的营销队伍处于一种散兵游勇、单兵作战的状况,信息传递方式滞后,经营规模较小,我县农副产品形成大进大出局面较少,容易造成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和生产的大起大落,挫伤农民的积极性,阻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产经营效益的提高。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我县农业事业经费人平不足4000元。农技、林业、农机等站所,由于经费不足,大部分人员自谋职业。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软硬件设施缺乏及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滞后,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术普及和科技成果转化,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5、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我县大部分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科技文化素质较低,而且广大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较强,耕作观念落后,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意识不强,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二)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特色板块经济,打造现代农业新亮点。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符合本地实际,具体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板块经济,培育县域经济特色,重点规划建设好以G322、S320沿线为重点的10万亩高产油茶绿色长廊,以大村甸、文明铺、文富市等镇为重点的10万亩高档优质稻生态种植示范区,带动我县60余万亩高档优质稻生产,打造我县粮油特色“名片”;建好以十里坪农场为中心,辐射周围4个镇的30万头无公害生猪养殖圈,打造成连接粤港澳地区的重要生猪供应链;建设好以下马渡、潘市、观音滩、白水等镇为主的8万亩加工型柑桔优势产业带,振兴我县柑桔产业;建设好以湘江、白水沿岸为重点的10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带,带动我县湘南30万亩优质“菜篮子”基地建设。同时,积极培育名优水果、杂交稻制种、苕头、槟榔芋、席草等特色农产品基地,高起点、高规格发展“一村一品”、“一地一业”,争取每年新发展特色产业村16个以上,做大做强一批特色产业优势区。 2、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一是加快土地流转。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平台,按照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以托管、互换、租赁、入股等形式,将土地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流转,推动农业生产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转变。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结合我县实际,科学制定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产品生产标准。积极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投入品、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六个统一”的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按照“内引外联、内外共建”的思路,采取引入项目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协会农户联动和财政补贴促动等多种方式,加快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示范园区。三是扶持龙头企业。进一步采取措施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为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更好的企业发展环境。重点抓好大米、植物油、食品罐头、畜禽养殖等4大产业链建设,大力扶持金浩、银光、宝达、湘妹、贵喜鸭业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争取金浩茶油公司尽早上市,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把祁阳打造成全国农产品加工基地。 3、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强化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一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一个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和龙头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今年全面完成改建8个、新建11个农技站站房建设任务,配备仪器设备,确保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基本实现“办公有场地、下乡有工具、经费有保障、服务有效果”的“四有”目标,全面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以种养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为重点,抓好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本领;以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为载体,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流通等方面培训,努力培训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充分运用国家的惠农政策,充分整合新增粮食产能、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小农水等涉农项目资金,大力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能力强、机械化程度高的高标准农田。抓住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和首批全国农机化示范区项目的有利机遇,加快先进、适用、环保、低碳大中型农业机械推广步伐,结合农田水利建设统筹兼顾田块整合和农机作业道路,积极培育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大户,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进程。 5、做活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现代农业市场化体系。一是创建农产品品牌。鼓励和指导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积极创建市级知名、省级著名和国家驰名商标,采取广告营销、展会营销、网络营销等多种营销手段,提高农产品知名度,拓展销售市场。二是健全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依托县农业信息网和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网站,加强产销衔接,促进市场信息流通,在各镇设立专职信息员,及时为农民传递信息,指导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经营。并及时将我县的供求信息动态向外发布,快速掌握全国各地农产品交易行情,发展网上贸易,搞活农产品流通。三是发展壮大中介组织。引导农民自愿组建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大力培育农产品经销公司、农民经纪人、营销大户,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科技推广各环节紧密联合起来,把农民与市场企业紧密联合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二、农业科技应用情况。 (一)农业科技应用情况。农业技术推广是联系农业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环节的重要纽带,有效的科学研究成果必须通过推广运作才能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探索多元化农技推广模式,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网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及先进适用技术,我县农技推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支撑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但在开展技术推广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了“三农”服务,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急需作进一步探讨分析。县农业部门充分发挥体系优势和技术优势,大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及先进实用技术。一是加强优良品种推广。2012年,共引进推广早、中、晚稻新品种(组合)45个,大豆新品种10个,并对引进的品种(组合)进行了品比试验和种植展示。目前,我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农产品优质率达75%。二是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去年,我县共推广水稻育秧新技术面积55万亩次;推广秸秆还田85万亩次;推广超级稻强化高产栽培技术10万亩,水稻“三定”栽培技术8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56万亩次、配方肥4.1万吨,为示范区亩均增收80元以上;推广以“九二O”、“谷粒饱”等为主的生化调控应用技术75万亩次;开展水稻病虫害专业化防治13.9万亩,印发病虫情报、警报19期计10万余份,累计指导防治病虫鼠害495.6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5.9万吨;推广频振式诱蛾灯杀虫、稻鸭共生等生态种养技术,建立核心示范基地5.8万亩。我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5%以上,农业生产科技含量逐年提升。三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2012年,开展各类农民培训 3.1万人次,其中,“阳光工程”培训0.2万人次,专业技术培训550人次,实用技术培训1400余场次,累计2.8万人次。 (二)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地方财力十分有限,农业投入仍然严重不足,技术人员工资无法保障,办点示范经费难以到位,导致“缺钱养兵,无钱打仗”。目前我县农技推广体系超编106人,占总人数的26.4%,每年经费缺口260余万元。因工作经费不足,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展不平衡、效果不明显。 2、队伍活力不强。目前,县农业局由于经费短缺,还有100多人不能到岗到位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只领取基本生活费,造成了部分专业人才流失。与此同时,近年来由于我局人员较多,编制少,人才引进困难,已造成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现象。 3、服务设施不全。目前,我县还有文富市镇、进宝塘镇、长虹办、龙山办、浯溪办、内下乡6个农技站无站房,现租用场地办公;还有潘市镇、下马渡镇等9个农技站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无门面。现有站房也已年久失修,严重老化。农技站普遍缺少必要的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等服务设备。 4、农民素质不高。由于目前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从业农民知识水平低、技能素质差、体能素质弱,接受新思想、新技术较慢,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如一些村在农业局的协助下已普及了频振式诱蛾灯杀虫技术,但是由于部分村民不愿承担电费而终止。 5、资源整合不够。一方面农技推广、教育和科研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各自独立,缺乏直接的和有效的联系,资源未充分整合利用,形成合力,导致农技推广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农技、畜牧水产、农机等部门,都有各自的推广计划和方案,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农技推广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三)加强农技推广的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措施。一是各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这项基础性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及时掌握了解农技推广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帮助解决农技推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加强推广、科研、教育部门的横向联系,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确保形成技术推广强大合力。三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农技工作目标管理,强化农技工作考核,实行工作绩效与工资挂制度,确保农技推广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适应市场需求,完善推广体系。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一个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和龙头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同时,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每个乡镇配置兼职信息员,及时为农户提供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农产品市场需求、价格和流通信息等服务,抓好农产品产前市场预测、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流通工作,着力满足农民对科技服务的需求。 3、加快改革步伐,优化机构设置。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按照“政府养得起,服务要加强”的要求,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相分离,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职能。建设好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和乡镇农技站,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群众性服务组织、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组建村级农技服务组织,形成县级农技中心为龙头,镇级推广机构为骨干,村级服务组织为桥梁,农民群众为基础的四级推广网络。 4、加大农业投入,解决推广经费。用足用活用好地方财政、跑项争资、招商引资乃至社会资金,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多元化投入,尤其是财政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比例,建议县财政每年从新增财力中拿出1%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投入,保证必要的人头经费、办公经费、基础设施添置经费、新技术推广业务经费和培训经费。 5、实施培训工程,提高科技素质。一是加强对现有农技人员的培训,选拔工作经验丰富,有一定推广技能的农技人员,到高等院校或农林场所进行深造,通过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农技推广队伍,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和功能。二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养新型农民。 6、全面开展示范,带动技术推广。积极创办县、镇高档优质稻生态种植、水果“两改”、新品种高产栽培、水稻旱育无盘抛秧等示范样板,大力推广节本增效、设施栽培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通过广泛的办点示范,为农民提供看得见、学得到、用得上、效果好的示范现场。重点是围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搞好办点示范,以点带面,促进良种良法的普及,提高科学技术覆盖率。 三、土地流转的情况及农业产业化现状和发展方向。 (一)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村分工分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推进,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要求日益增长,呈现出流转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形式多样的特点。目前,我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比2008年增加8.2万亩,增长64.1%。从流转的形式看,一般有代耕代种、租赁、转包、互换、转让、入股等几种,其中代耕代种占42%,转包占31%,租赁占12%,互换占7%,转让占3%,合作社2%、入股占1%,其他形式占2%。从流转的期限看,耕地流转以1-3年期为主,占流转面积的70%以上;林地流转期限一般15年以上,占流转面积的73%。农村土地流转给流转双方都带来了效益,流出户由于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在外专心务工,实现了增收;流入方由于采取规模经营和机械作业,发展适销对路种植品种,生产效益较之流转前的抛荒或广种薄收大幅提高。根据我们对种植优质稻的种粮大户的生产效益调查,每亩可增收250~400元。 (二)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主抓手,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为主导模式,创新发展方式,完善发展机制,已培育出了一批规模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示范辐射广、带动农民增收明显、发展前景看好、发展后劲较足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企业8家。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现已达到1120家。2012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总产值56.86亿元,增长21.23%。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天龙米业、银光粮油、神怡米业等为龙头的70万亩优质稻基地;以金浩茶油、银光粮油为龙头的40万亩油茶基地;以天圣有机农业、湘城食品为龙头的5万亩高淀粉红薯种植基地;以湘妹食品为龙头的5万亩优质糯稻、2万亩黑芝麻种植基地;以宝达食品为龙头的15万亩名特优新水果种植基地;以福泰席业为龙头的1万亩优质席草种植基地;以百草堂中药饮片公司为龙头的5000亩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以贵喜鸭业为龙头的20万羽肉鸭养殖基地。目前,全县共注册农产品商标60多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件,中国驰名商标3件,湖南省名牌产品5件,湖南省著名商标10件。全县现有122个农产品通过“三品”认证,其中有机食品3个、绿色食品51个、无公害食品68个。共培育出了“天龙”、“银光”、“神怡”、“七里香”牌大米,“银光”牌食用油、“金浩”牌植物油、“湘妹”牌速冻食品、“天圣”牌红薯粉丝、“土老伍”牌方便粉丝、“北大红”牌饲料等数十个品牌产品。 2013年我县将围绕“领跑永州,率先发展,争当湘江经济带领头羊”的宏伟目标,按照“发展大产业、培育大龙头、打造大品牌”的思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稳步发展油茶、优质稻、生猪产业,大力扶持蔬菜、水果产业,建设10大优势农业产业带,新增农产品生产基地5万亩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人平增收1200元以上。二着力打造10大标志性龙头企业,培育年产值过亿元龙头企业10家,过5亿元龙头企业4家,新增市级龙头企业2家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20%以上,休闲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5%以上。三是在龙头企业中深入开展质量品牌创建活动。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5个以上,申报名优产品品牌2个以上,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全面推行注册商标和QS生产认证。 四、农业科技培训情况。 2012年,我县把农业科技培训摆上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一是开展农业科技培训。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 全年培训农民3.1万人。二是开展农业技术指导。通过下乡入田指导、设立专家门诊等方式,由技术人员对农民实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三是发放技术资料。根据不同农时季节,及时将农业技术、病虫防治方法印成明白纸,免费发放给农户。四是通过电视、手机短讯、网络等媒体传播农业技术。 虽然我县新型农民培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一是劳动力培训覆盖面不广,培训压力大。农民目前普遍使用的农业技术和知晓的农业政策70%来源于农业部门的推广宣传,表明农业部门仍然是农民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渠道,且参加的培训90%以上为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等。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新型农民培训任务艰巨。二是培训方式、内容单一,参训对象不广。在现有体制下由于农民培训工作的选项、资金、师资、教材、场地、证书等要素无法统筹安排,共享利用,导致培训方式单调,培训内容不系统、不深入、难持续,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当前的培训大多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开设机械、电子、餐饮、车辆修理、法律知识、政策法规知识等知识技术培训。三是培训人次少、效果差。由于我县农民培训规模小,基础薄弱。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意识相对滞后,依靠体力务工现象比较突出,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小,还处在“要我培”的层面上。即使参加培训也大多以短训为主,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四是培训经费不足。目前农民培训还没有相对固定的经费投入主渠道,也没有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经费投入难以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