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县二00六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复制链接]
查看: 1075|回复: 0
匿名  发表于 2007-11-1 19:00:16 |阅读模式
[center]祁阳县二00六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center]
[center]2007-06-30[/center]
  
  2006年,全县各级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战略目标,积极推进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进程,努力实施工业强县、协调发展、开放带动和科教兴县,全县经济发展加快,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经济总量整体快速增长,结构趋于优化。2006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72.84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9.72亿元,同比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2.61亿元,同比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0.51亿元,同比增长14.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7.1:31:41.9,一产业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上升0.7和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14%、38.3%和47.7%。

   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取得实效。2006年,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52901万元,同比增长22.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4%,推动经济增长 4.31个百分点;工业园区稳步发展,建设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园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91亿元,增长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69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65%;新开发园区面积1620亩。新农村建设平稳起步,全县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2亿元,重点加强了乡村道路、水利设施、沼气池及改水改厕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建设。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2006年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2.41%,比上年提高2.44个百分点。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2006年,全县积极落实省、市8件好事实事,全县新增城镇就业6112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29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656人,帮助4050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1323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1861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4412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5960人;完成羊角塘镇兰桥供水工程、潘市镇梅园供水工程、七里桥镇供水工程、浯溪镇唐家岭供水工程、黎家坪镇供水工程、龚家坪镇杉木塘供水工程、白水镇井水与岩门口两村打井工程,解决了我县农村63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城镇经济适用房8283.8平方米;新扩建敬老院2所,新增集中供养五保户60人;农村沼气池建设国债项目村完成建池325口;严格落实农村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共免除25055名学生课本费306万元,免除5100名学生杂费80万元,为部分贫困寄宿学生补助了生活费;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005万元,下降12.61%。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污染减排压力大,产业升级难;小水泥、小冶炼企业的关停将使祁阳工业化程度偏低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财政压力未减反升,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农村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较多等。

   二、农  业

   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农作物优质品覆盖率有所增加。2006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53.1万亩,增长2.55%;水稻种植面积114.86万亩,其中优质稻71.09万亩,分别增长3.39%和12.94%;种植水果19.8万亩,总产可达11.87万吨,增长5.2%;蔬菜种植面积25.8万亩,增长5.46%;完成人工植苗造林4.3万亩,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53%,同比增1个百分点。养殖水面18.59万亩,增长8.97%;粮食总产量61.7万吨,增长2.66%;蔬菜35.3万吨,增长5.4%;林木采伐18632万立方米,增长3.5%;生猪出栏121.2万头,增长5.6%;水产品起水量4.45万吨,增长5.5%。

   农业内部结构有新调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78亿元,增长6.2%。其中农业产值16.94亿元、增长5.8%;林业产值2.14亿元、增长5.4%;牧业产值13.29亿元、增长7.0%;渔业产值3.31亿元、增长5.8%;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0.09亿元、增长8.9%。在农产品产量变化的情况下,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的产业比重由47.0:5.7:37.5:9.5:0.3调整为47.3:6.0:37.1:9.3:0.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4667万元,兴修和整治各类水利工程1.6万多处,增加基础蓄水300万立方米,新增和恢复改善经济面积2.4万亩,使全县抗灾能力明显得到提高。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7.72万千瓦,同比增加3.94万千瓦,增长7.3%。全县完成水田机耕面积48万亩,机电排灌面积45万亩,机收面积15万亩,机插面积600亩,机械植保面积16万亩。全县机耕水平达到91%,机灌水平达到85%,水稻机收水平达到15%。

  农村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依托天龙、银利来、神怡、熙可、宝达、金浩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县共落实高档优质稻基地41万亩、无公害订单式柑桔生产基地10万亩、特色红薯生产基地5万亩,全部以订单形式组织生产销售。天龙贡米、金浩茶籽油等畅销省内外各大市场。新增省(部)级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2个。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各类农产品达70万吨。

  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局。2006年,全县确定了20个小康示范村、149个生态文明村和10个建整扶贫村为试点村。全年硬化村级道路200公里,整修道路163公里。20个示范村的村主干道硬化已全部完成,向家村不仅3公里村主干道竣工通车,水泥路还修到每家每户,让群众走上了干净路;示范村还完成渠道防渗18处、10.3公里,整修塘坝22处;单户改水869户,集中供水8处解决400多农户饮水问题;改厕623处,改厨225户,改圈125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发展加速。2006年,全县规模工业生产呈现出起步较快、增幅较大、产销较好的发展形势。年内新进了华纺毛织、宏源木业、宝达食品、金丰橡塑、鸿发稀化、湘粤家具、泓溧水泥、湘粤铁合金、宝利铸造、银田烟花爆竹等19家规模企业,比上年净增14家。全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41.59亿元、增长23.88%,实现工业增加值15.29亿元、增长22.6%(注:工业总产值速度为现价,工业增加值速度为不变价),分别比上年快2.4和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5.01亿元、增长27.59%,产销率达到99.7%,完成增加值8.65亿元,增长20.7%。

  企业效益明显好转。9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年末亏损企业仅有7家。全年规模工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2.81亿元,增长31.0%,实现利税总额1.84亿元,增长36.3%。

  产品产量有增有减。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产量21.05万吨,增长4.54%;食用植物油13880吨,增长10.29%;水泥产量77.54万吨,增长17.59%;硅锰合金92553吨,增长38.47%;发电量12481万千瓦小时,增长14.27%;生铁30735吨,增长20.7%;微电机2183.3万台,增长16.4%;日用玻璃制品6803吨,下降8.93%;白酒653千升,下降38.22%。

  建筑行业稳定发展。2006年,全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32亿元,增长3.3%。全县共有建筑企业及个体经营户1237个,其中,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1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投资增长有力。2006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了较高增长态势,主要是政府主导的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增加,新农村建设项目有效启动,民间投资不断激活。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86亿元,增长23.4%。其中: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投资27.08亿元、增长46%;城乡50万元以下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4亿元,增长19.0%。全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6个,增长28.0%,完成投资额13.93亿元,增长26.0%,占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51.44%。泓溧水泥公司、浯溪水电站、晒北滩电站等11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面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全年投资达6.69亿元,占全部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4.59亿元的145.75%。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商贸餐饮亮点频现。2006年,全县实现批发、零售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11.6%;住宿、餐饮业增加值0.33亿元,增长12.1%;消费市场不断涌现出新的亮点。一是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共投入市场开发建设资金500万元,改扩建大忠桥工业品、八宝竹木制品等市场7个,新增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兴办潘市、文富市、大村甸市场内超市3处,维修市场23处,使全县批零行业出现新格局。超市、连锁、加盟、专卖等现代经营方式继改变县城批零市场经营格局之后,已逐步延伸至农村消费市场,城乡消费日趋活跃,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亿元,同比增长14.3%。二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细分经营出现新趋势。高档商品专卖化、中档商品超市化、低档商品街区化愈来愈明显。三是在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下,住宿餐饮出现新特点。排档夜市特色化、酒店厨师专业化、宾馆经营规范化、品茗休闲高档化已成时尚,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消费增长,全年住宿餐饮业销售额4.45亿元,增长15.0%。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6%,食品价格上涨2.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5%。

  六、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事业平稳发展。2006年,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284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1公里、国道40公里、省道41公里、县道270公里、乡道659公里、村道1795公里,有水泥硬化路477公里,好路率达到80%。全县完成客运周转量73290万人次公里、增长0.02%,货运周转量64733万吨公里、增长7.52%。全年完成运输邮电仓储业完成增加值5.45亿元,增长9.9%。

  邮电通信能力显著提高。2006年,全县完成邮电总量14489万元,增长24.14%。年末全县有固定电话用户9.06万户、减少1.24%;移动电话用户12.55万户、增长14.7%;电话普及率21部/百人,互联网用户0.54万户、增长8.2%。新建和搬迁移动机站24个,在948个村设立了移动信息服务站,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率达到98.5%。

  七、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6年,全县实际利用内资10.87亿元,同比增长34.46%;实际利用外资2464万美元,增长35.48%。全县计划开工建设的45个重大骨干建设项目,有38个已开工建设,其中续建27个、新开工11个,完成投资16.7亿元,增长21.3%。纳入全市责任制考核的18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24亿元,占年度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的110.3%,同比增长13.4%。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稳定。2006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24500万元,增长11.0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6360万元,增长13.05%,其中地税6006万元、增长19.95%,国税10979万元、增长12.1%,财政完成7515万元、增长3.56%。完成县级一般预算支出65189万元,增长33.12%。

  金融存贷增幅较高。 200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5.17亿元、比年初增长18.2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56.23亿元、比年初增长14.77%。金融机构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7.03亿元、比年初增长22.97%。其中短期贷款18.27亿元、比年初增长8.41%;中长期贷款8.57亿元、比年初增长54.33%。全年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12.48亿元、增长61.37%。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6.91亿元,增长147.12%;农业发展银行2.51亿元,增长123.79%;农村信用社3.06亿元、减少19.97%。金融机构累计收回贷款6.23亿元、减少0.41%,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2.33亿元,增长11.44%,农业发展银行1.32,增长117.65%,农村信用社2.58亿元、减少27.54%。

  保险业务格局变化。2006年,在祁阳县经营保险业务的单位达到6家,共完成保险收入11259万元,增长26.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1237万元,减少29.39%;寿险保费收入10022元,增长40.62%。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2036万元,增长36.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有声有色。2006年,祁阳县围绕科技项目建设和科技成果推广两项工作重点,强化了科技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成功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6项,市级项目9项;引进先进适用的新产品和新技术82项,并加强了对引进和原有引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力度,推广优质稻种植面积10万亩,高产油茶3万亩,优质水果6万亩,绿色蔬菜5万亩。2006年祁阳被批准为全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县。全年争取市专利申请资助资金1.92万元,占全市资助资金的三分之一强,完成申请专利56项,通过专利授权的20项。利用科技信息“户”联网祁阳服务站、3万余份各类科技宣传资料和科普挂图、农民培训、科技讲座等媒介加强了全年科普工作。

  教育事业成效颇丰。2006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05所,校舍建筑面积129.21万平方米,在校学生137160人,在职教职工12655人。其中小学244所(含教学点100个),在校学生72253人;初中46所,在校学生39141人;普通高中10所,在校学生20718人;职业中学5所,在校学生5048人。全县初中和小学巩固率分别达到98.1%、99.72%。全县高考本科上线、600分以上人数和名牌大学上线人数等多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其中本科二批以上1512人。全县共安排中小学危改项目32个,投入危改资金933万元,改造危房面积20000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9700平方米,办学条件日益改善。

  综合技术服务跟进较快。2006年,安全生产形势转好,全年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81起、下降22.86%,死38人、下降15.56%,伤98人、下降19.01%,直接经济损失140.2万元、下降42.53%;培训农药、油漆经营户50家;安全评价砖厂45家、加油站18家、农药经营单位7家;新培训鞭炮经营户70家,经营颁证近295本。气象预报准确率提高,地震、计量、水文等事业进一步发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有序。2006年,新增祁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批准了二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作文艺作品150件;“送文化下乡”30场次、电影和戏剧下乡211场;收缴盗版光碟3524余张,取缔3家违规网吧,12家学校周边200米以内的网吧强令搬迁。

  广播电视事业有新气象。2006年,祁阳新闻综合频道新办了《政务视角》、《物价之窗》、《建设新农村》和《祁阳公安在行动》等专栏;经济信息频道开播了《生命健康》、《经视新闻》等节目,承办了祁阳首届经济人物评选活动,丰富了电视栏目,频道收视率继续提高,提升了祁阳广电媒体整体形象。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54个,病床1213张,卫生技术人员2183人,其中执业医师381人、执业助理医师532人、注册护士529人;全年争取国家、省投入经费500万元用于卫生院房屋、呼吸机、救护车、冷链设备、大型消毒器、妇科病普查普治器械、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自筹资金1000万元用于购进核磁共振、数字胃肠造影机、腹腔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医疗器械,服务设施不断改观,基本做到了大病不出县,一般病不出镇,小病不出村;并进一步加强了公共卫生监测和医疗市场整顿。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2006年,新建9个健身网点,使县城健身网点达37个;举办了元旦机关运动会、“五?一”象棋围棋赛、端午龙舟赛、“十?一”篮球赛等8次全县性大型体育活动;在2006年省十运会上,祁阳派出的15名参赛运动员,取得了三金二银一铜的历史最好成绩;完成电脑体育彩票发行800多万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良性发展。据统计,2006年年末全县总户数286900户,总人口1011419人,比上年末增加5119人。总人口中男性527992人,女性483427人;城镇人口327800人,乡村人口683600人,城市化水平为32.41%。年内出生9369人,计划生育率95.93%,一孩率为70.84%,出生男女性别比为111.97:100,人口自然增长率5.06‰。

  居民收支增幅较高。2006年,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3540.29元,人平增加263.44元,增长8.0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51.36元,增加410.78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65元,人平增加799元,增长10.0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624元,增加1466元,增长28.41%。全县国有集体及其他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62401.8万元,人平14504元、增加872元、增长6.4%。

  社会保障全面发展。全县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0769人,增长5.86%;机关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2225人,增长10.83%;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6748人,增长6.83%。发放失业保险金87.53万元,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8793人,增长16.9%,医保基金总支出1902.68万元,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5566人,增长39.56%,支出工伤保险金23.56万元,参加生育保险职工28040人,增长21.84%,支出生育保险金52.1万元。全年发放企业和机关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2552万元,增长20.5%。   

  十二、环境保护与城镇建设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投资250万元,对华天冶炼、澳威公司、湘桂冶炼等八个5000千伏安以上铁合金冶炼企业安装了除尘设施;督促羊角塘镇13家再生纸厂实现全部废水循环利用。县噪声达标区面积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33.7%,县烟尘控制区面积5.3平方公里,大气悬浮微粒年日平均值每立方米小于0.159毫克,县城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9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4.21%,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1.77%;县城绿地总面积40多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2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1.6%,2006年,祁阳县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为“全国生态示范区”。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2006年,全县共投入建设资金1.65亿元,进行县城自来水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白竹湖休闲广场设施配套建设、浯溪一中迁址新建工程、县城西区六大工程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及各建制镇的“六个一”工程的续建工作。

  城市管理日趋规范。完善了长效保洁机制,新添置城区果皮箱280个,新购置垃圾清运车2台,日清运垃圾110吨;完成了22个公交站台和街道路牌安装;完善了交通标示牌,安装了人行道车辆停放泊位架30个;改建了5处公厕;查处“黑摩”700台次、乱停乱靠车辆750多台次;规范了客运市场、小吃夜市、建材市场和农贸市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