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杨顺清来广州做客,陶斯亮订了豪华宾馆,曾志:你真不懂事首发2024-01-15 08:08·兴衰五千年
前言杨顺清是陶斯亮生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陶斯亮称他为:“杨叔叔。”关于杨叔叔,陶斯亮写过一段优美的文字: “当我还是一个邋遢的小姑娘时,他就像细雨润土一样,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如今,几十个春秋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却未曾涤去我的怀念,也未曾冲淡我的感情。每当想起他时,总是肃然而起敬意。因为,正是他,作为我最初一段人生道路上的“渡船”,在惊涛骇浪中,载着我度过了童年时代的激流险滩。” 陶铸:老杨,你还是老样子,保持了革命本色1964年,陶斯亮23岁了,已经长成了一个大姑娘。此时,在陶斯亮的心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她的心里,从小抚养他的杨顺清叔叔,就是她的一个亲人,她愿意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和杨叔叔分享。
对于陶斯亮的这位杨叔叔,她的父亲陶铸和母亲曾志十分感激,也十分关心。 一天,陶铸从外面回来,见到因病从上海回到广州休养的女儿陶斯亮时,对她说:“很久没有见到老杨了,趁你这次养病,把他接来团聚一次吧!”陶铸口中的老杨,指的便是杨顺清。 听了父亲的话,陶斯亮十分高兴。为了将杨叔叔招待好,陶斯亮在心里默默地做了计划,包括吃、游览、住宿等方方面面的一揽子计划。 很快,便到了杨顺清到达广州的日子。那天,陶斯亮早早地便来到车站。看着出站的一个个旅客,陶斯亮时不时看看手表,希望时间过得快一些。 在见到杨顺清的时候,陶斯亮十分开心。想到杨叔叔一路从贵州来到广州,定是旅途劳累,便带着他吃了饭,并直接带他住进了广州市最高级的珠江宾馆。 在宾馆的房间里,陶斯亮帮着杨叔叔把随身携带的东西放好,便让他先休息了。告别了杨叔叔后,陶斯亮径直回到了家里。
见女儿陶斯亮一个人回来,曾志还以为她没有接到杨顺清,便着急地问她杨叔叔在哪里? 看着母亲急切的样子,陶斯亮便将安排杨叔叔住进珠江宾馆的事情,笑着告诉了母亲。在陶斯亮看来,母亲对自己这样的安排一定是满意的。 然而,陶斯亮的话刚刚说完,曾志便带着责怪的口吻,说:“你真不懂事,为什么不把杨叔叔接到家里来住,难道他不比家里人还亲吗?” 说完后,曾志将自己出门的衣服穿好,和陶斯亮一起来到珠江宾馆,将杨顺清接回了家里。 在曾志和陶斯亮带着杨顺清回到家里的时候,陶铸也特意从外面提前回来。 见到杨顺清时,陶铸快步迎上前去,握着杨顺清的双手,高兴地说:“老杨啊,你还是老样子,保持了革命本色!”
这次见面,陶铸和曾志陪着杨顺清聊了很久。后来,陶铸对陶斯亮说:“你杨叔叔来一次不容易,你带着他去照个相吧。” 在照相馆里,摄影师看到杨顺清和陶斯亮的长得没有一处相像,便好奇地问:“你们什么关系?” 听了摄影师的问话,陶斯亮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父女俩!” 事实上,在陶斯亮的心里,杨顺清就是她的另外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父亲。从懂事起,陶斯亮便对他亲爱的杨叔叔下了这样一个决心:“您养我小,我管您老。” 陶斯亮觉得,只有这句话,才能最准确地表达她与杨顺清之间的特殊的“父女”关系。至今,陶斯亮都能清楚地记得和杨顺清叔叔在一起的日子。 曾志:老杨,万一我们回不来,你就把陶斯亮带大吧1941年,陶斯亮出生在陕北延安。1943年,在组织的安排下,杨顺清来到陶铸和曾志家里,照料陶斯亮。
那时候,杨顺清年仅34岁。杨顺清虽然是一个伤残的军人,但他的心理却很健康,对陶斯亮特别好。关于杨顺清受伤的事情,陶斯亮在后来听人说起过: 杨顺清,贵州省清镇人,是苗族人,参加过长征,在1937年的时候,跟随农红军二、六军团到达陕北,不久后便加入了八路军,投入到了KANG倭寇战争中。 1938年,杨顺清因表现优秀,被组织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11月,在太行山KANG倭寇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时候,杨顺清不幸面颊和右腿受伤,这才成为了一名革命伤残军人。后来,在组织的关怀下,杨顺清回到延安,做一些力所能级的工作。 在延安,杨顺清先后担任过马夫、管理员、收发员等。对此,杨顺清的心里没有任何怨言。他觉得,只要能干革命工作,干啥都一样,组织分配干啥就干啥,不应该挑肥拣瘦。
对于杨顺清,陶斯亮十分尊敬,曾说:“我要郑重说明的是,杨叔叔——杨顺清同志,他始终是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而绝非世俗所谓的‘保姆’。” 在来到曾志家里的时候,延安的生活因敌人封锁变得十分困难。为了给陶斯亮增加营养,杨顺清自己养了鸡,把温热的鸡蛋捡回来,做好后给陶斯亮吃。此外,杨顺清还种了西红柿,自己舍不得吃,将它们留给陶斯亮当水果。 关于这一时期杨顺清对她的好,陶斯亮在后来回忆说:“他每天起五更睡半夜,摇车纺线,然后拖着伤腿,来往六十里路,到雀儿沟给我换西瓜、枣和梨。” 1945年,得知中央决定派一批干部到敌后去加强武装斗争的消息后,曾志决定和陶铸一起去。 然而,敌后的斗争形势比较复杂,中央规定一律不调女同志,不准带家属。为此,曾志还特意找了毛主席,说:“不可能一律不去,个别情况个别对待,我做过那么长时间的地下工作,怎么就不能去敌后呢?你们不要看不起女同志!” 见曾志如此说,毛主席听出了她的坚持,便笑着说:“好!好!我支持你去!”
后来,在中央特批曾志跟随陶铸南下沦陷区打游击。6月,组织决定,安排陶铸和曾志一起前往东北,在沦陷区组织敌后游击斗争。 在见到毛主席的时候,曾志表态说:“为了革命,决不考虑个人得失,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 听了曾志的话,毛主席赞扬道:“这才是陶铸和曾志!” 离开的时候,曾志将陶斯亮送到杨顺清的怀里,陶铸则笑着和前来送别的同志们握手道别。 在来到杨顺清的面前时,陶铸说:“老杨同志,要辛苦你了!”说完后,陶铸便骑上了军马。而曾志则流着泪说:“老杨同志,我们这次去,有可能牺牲,如果万一回不来了,这孩子就当作你的,你就把她带大吧!” 曾志说完后,杨顺清挺直身板,大声说道:“首长,你们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陶铸和曾志走后,杨顺清真的将陶斯亮当作了自己的女儿一样抚养,不仅管她吃喝,还用高尚的品格影响她。 对此,陶斯亮说:“杨叔叔尽管目不识丁,却不妨碍他成为我人生的第一个启蒙者。是他,把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善良、诚实、宽容、同情心、信守诺言……等等这些品质,灌输给了我。” 对于杨顺清和自己的关系,陶斯亮则说:“最慈祥的妈妈,也不过像杨叔叔这样。他从来没有对我板过一次面孔,没有厉声说过一句话。在人前,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是对我,却有着滔滔不绝的话。他常常会轻声细语地给我讲道理,话很普通,但却是作为一个农民和革命战士对人生最质朴,也是最本质的看法。” 1946年,杨顺清接到一个消息,说是陶铸给中央来电,希望组织派人将陶斯亮送到吉林省白城子。 于是,杨顺清自告奋勇说:“孩子的父母临走前,把孩子交给了我,我要对亮亮负责到底,我不能离开她,我去送她!”
不久后,杨顺清便找到了一头毛驴,在毛驴背上装了箩筐,将陶斯亮和为她精心准备的食物和生活用品放进去,牵着毛驴,一瘸一拐地踏上了寻找陶斯亮父亲陶铸和母亲曾志的道路。 在来到同蒲线的时候,杨顺清带着陶斯亮好不容易挤进了一辆满载着士兵的闷罐车厢。由于车厢太挤,陶斯亮突然哭了起来。 于是,杨顺清突然猛地发力,将一个大个子士兵推开,还和他大吵了一架。在陶斯亮的记忆里,这是她第一次看到杨顺清发火。 后来,为了不让陶斯亮受委屈,杨顺清便抱着她跳下火车,继续步行前进了。 来到张家口后,杨顺清和陶斯亮又搭上了一辆载货卡车。由于汽车跑起来风太大,加上车斗内空间有限,杨顺清便将双腿吊在外面,用自己的背给陶斯亮挡风。 然而,陶斯亮还是被挤疼了,她虽然没有大声哭,但眼泪却流了出来。后来,在经过一座桥的时候,杨顺清回过头,才看见了陶斯亮的眼泪。于是,杨顺清又毫不犹豫地带着陶斯亮跳下车,继续步行向前了。
也许是在货车上受了风,陶斯亮一连几天都发着高烧,这让杨顺清心疼坏了。然而,那段时间,天空经常有敌机飞过,还不时扔下炸弹。 看着天上的敌机,杨顺清摸着陶斯亮滚烫的小手,流着泪说:“亮亮,见不到妈妈了,怎么办呢?” 后来,在杨顺清的照顾下,陶斯亮竟然奇迹般地退烧了,身体也恢复了不少。对此,杨顺清十分高兴。考虑到天气寒冷,杨顺清担心陶斯亮再生病,便带着她在根据地老乡家里过了冬天。 期间,为了给陶斯亮吃得好一些,杨顺清到集市上做了苦力,实在没有活干就到大户人家去乞讨。就是这种情况下,杨顺清都带着陶斯亮下过馆子。 1947年,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杨顺清告别了老乡,带着陶斯亮继续上路了。 然而,由于山海关一带都在打仗,无法通行,杨顺清便带着陶斯亮辗转到了山东烟台,坐船到达朝鲜,又转到东北。
在后来的路上,杨顺清虽然没有钱,好在沿途的乡亲们都非常热情,对他带着一个5岁的孩子十分同情,最终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辗转了多个省和地区,又走过了一次万里“长征”,最后到了吉林白城子,见到了陶铸。 在这样的经历后,陶斯亮的心里便只有一个爸爸,那就是杨顺清,虽然他是一名伤残军人,身上的衣服非常破旧,显得蓬头垢面,肮脏不堪。 在见到女儿陶斯亮的时候,陶铸一时兴奋,一把将她抱了起来,却将陶斯亮吓得大哭,倾斜着身子,往杨顺清的身上靠。 见陶斯亮这样,杨顺清激动地说:“亮亮,这就是你爸爸啊!” 在放下女儿后,陶铸紧紧地握着杨顺清的手,动情地说:“感谢你!老杨同志,你辛苦了!我们一直打听不到你们的消息,还以为你们早已不在人世了呢!” 此时,曾志却因为工作原因,没有在白城子。后来,陶铸生了病,整天咳血不止,杨顺清不忍离开,便留下来照顾陶铸和陶斯亮。
1950年秋,陶铸调任中共广西省委代理书记,杨顺清也跟着来到广西。 期间,陶铸对杨顺清说:“老杨啊,你已经把亮亮带大了。过去几次想变动一下你的工作,你都不依,这次确实要考虑一下你的安排了。陈鲁固同志要去贵州,你跟他一块回老家看看吧!若还有家,那再好不过,若已经没有家了,你年纪这么大了,就再成个家吧!” 临别时,已经9岁的陶斯亮大哭不止,杨顺清从衣兜里掏出仅有的一点积蓄,塞给了陶斯亮。陶铸则把身上最值钱的手表摘下来,送给杨顺清留作纪念。 在老家贵州,杨顺清在组织的安排下,先后当过指导员,公园管理员,幼儿园管理员,交际处管理员等,还找了老伴,生了两个儿子,生活过得十分美满。 陶斯亮:您养我小,我管您老1955年,陶铸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中共广东省委书记。
虽然分开了,但陶铸、曾志和陶斯亮却没有忘记过杨顺清,并在1964年将他接到广东见面。这便发生了开头提到的事情。 1978年10月,陶斯亮突然接到母亲曾志的电话,说是杨顺清来了家里。于是,陶斯亮便立即请了假,蹬着自行车快速赶回家里,与杨叔叔见面。 这时,杨顺清已69岁了。在岁月的消磨下,他的后背已经佝偻了下去,不再挺拔如松。 对此,陶斯亮说:“我拉着他的手,兴奋地端详着。距离最后一次相见,十四年过去了。如今的杨叔叔,已经很老很老了,蜷缩着的身躯,比我还矮了半头;脸上密密的皱纹,就像老瓜皮;牙几乎全部脱落了;干瘪的嘴角抖动着,微微地绽出笑意。唯有那双眼睛,虽然已经呈现出老年人的浑浊,却依然闪烁着我所熟悉的朴实而善良的神采。” 1985年,杨顺清带着老伴到北京探亲。
在路上,杨顺清突然感到肚子疼,但他依然坚持着到了北京。得知杨顺清的情况时,陶斯亮强行将他带到了自己所在的空军总院,接受治疗。 住院期间,陶斯亮只要有空,就会来到杨顺清的病床前照顾。后来,陶斯亮又将杨顺清接到家里,静养了三个月。 看着女儿陶斯亮如此懂事,曾志十分欣慰,说:“以前都是老杨照顾亮亮,这一次像是命运有情有义的安排,在老杨晚年时让亮亮也尽心尽意照顾了他一次。亮亮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无论老杨住院还是在家休养,都天天侍奉在侧,端水喂药,嘘寒问暖,买这买那。一停下来又陪杨叔叔说话,一老一少仍像四十年前那么亲热。” 期间,在杨顺清身体好的时候,曾志和陶斯亮又带着全家人一起,陪着他又游览了北京城里的许多风景名胜区。这便是陶斯亮所说的“您养我小,我管您老”。
陶斯亮的感恩之心,让杨顺清觉得十分温暖,同时也获得了母亲曾志的认可。 对于陶斯亮给予杨顺清的孝心,曾志高兴地说:“这次,亮亮对杨叔叔的感情有点儿像女儿对父亲。亮亮一直为陶铸病重和临终时未能在旁守护而抱恨自责,这次她把对父亲的负疚之心化作了一颗炽热的爱心,加倍地奉献给了在战火中保护她,如同父亲那样从小抚养教育她,亲她疼她的杨叔叔。” 1989年,陶斯亮和母亲曾志有事前往南方。期间,陶斯亮和曾志特意来到贵阳,看望杨顺清一家。 那时候,杨顺清正在医院接受治疗。得知陶斯亮和曾志要来,杨顺清特意将衣服穿戴整齐,保持着军人的坐姿端坐在沙发上,等待她们母女二人。 看着杨顺清的身体不如以前,陶斯亮的心里十分难过。随后,将陶斯亮和曾志看作家人的杨顺清,坚持邀请她们到家里吃饭。
就这样,两家人像一大家子一样围坐在一起。席间,已经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的杨顺清,没吃几口菜,却一直望着陶斯亮吃。 那一刻,看到杨顺清的目光就像在延安时期一样,陶斯亮心里突然感到酸酸的。 短暂的重逢后,很快到了告别的时刻,杨顺清支撑着瘦小单薄的身躯,带着全家人将陶斯亮和曾志送出大门外,不住地摆着手,一直送到她们消失在视线中。 在回过头的那一刻,陶斯亮和曾志的眼睛里都满含着泪水。她们知道,这很可能是和杨顺清叔叔的永别! 1992年7月21日,杨顺清病逝,享年83岁。
2010年10月14日,陶斯亮的左膝关节内侧韧带急性拉伤,但还是忍着疼痛,拄着拐杖不远千里来到贵州清镇。 在这里的一个小山坡上,陶斯亮参加了杨顺清的迁坟仪式,并为她的杨叔叔立了一块碑,上面刻着四个红色的大字:“恩重如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