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乡村脏乱差,而今小镇洁丽葩。田中水稻扬金浪,山野森林披绿纱。诗词之乡人文明,产业兴旺奔小康。”金秋十月,微风渐凉,和往常一样,蒋东旗漫步在祁阳市大忠桥镇的田野间,面对眼前的丰收景象,不禁吟诵出句句诗词。 大忠桥镇位于湘南边陲,柳宗元名篇《游黄溪记》所描述的黄溪河穿镇而过。蒋东旗是土生土长的大忠桥人,也是“黄花诗社”的创始人,今年69岁的他与诗结缘50余载。2002年,他与4位农民诗词爱好者成立“黄花诗社”,带领诗社成员行走在广袤的田野间,在泥土中寻找诗意,在稻香中酝酿灵感,使土地不仅可以产粮食,更能产诗词。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家乡的每一个变化都能使我的创作灵感迸发,乡村的一草一木都是我创作的源泉。”谈及创办诗社的初衷,蒋东旗说,他从10多岁开始在家人的熏陶下接触诗词,之后就爱上了诗词创作,有空的时候自己就会写一些诗词随笔。时间久了身边聚集了一批诗词爱好者,他们平时经常聚在一起探讨研究赏析诗词。“没想到村里也有不少人爱好诗词,当时我就想在村子里成立一个诗社,让诗词爱好者有一个家。”蒋东旗说。 2002年,蒋东旗联合其他4位诗词爱好者着手建立黄花诗社,共聚集诗友20多人,经20年的发展壮大,现已有稳定的诗词队伍128人,其中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8人、省诗词协会会员11人、市诗词协会会员25人。 75岁的邓俊峰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没事就喜欢写写画画,有一定的写诗基础,2012年在蒋东旗的邀请下加入黄花诗社。但在加入黄花诗社前,他还对诗词格律一窍不通。 “平时我都是写些打油诗,加入诗社之后,才知道写诗还有这么多的讲究。”学习了写诗技巧之后,邓俊峰对诗词创作的兴趣更加浓厚,平时除了下地干活,就是在家写诗作词。“天资岭秀伴桑麻,荡漾黄溪映彩霞。五谷丰登调雨露,万民幸福度年华……”这首对仗工整、平仄讲究的七律是他所作。这些年,他还相继出了三本书,其中《诗词格律技巧探讨》是他的得意之作,村里人因此都称他为“农民诗人”。 新型职业农民蒋辉光、邓海云夫妇在合兴村租地1100亩,投资500余万元,带领贫困群众,种植有机蔬菜、优质水果、七彩稻米,通过依山种果、傍水养鱼、沿路栽花、特色种养,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垂钓、餐饮住宿、采摘休闲于一体的新型生态农庄,庄园里四季瓜果飘香、游客如织。 “我在合作社做事,每个月有3000多元工资,还能照顾家里。”正在油菜地里干活的合兴村村民邓玉莲一边除草,一边吟起了感谢诗:“新型农民蒋辉光,齐心协力办农庄;瓜甜果优稻花香,耕出田园好风光;勤劳致富有门路,带领我们奔小康。” 在黄花诗社实现农民到诗人身份转变的除了邓俊峰,还有种粮专家邓东胜、瓜蒌大户雷金华。大家在蒋东旗的带领下,闲暇时经常聚在一起吟诗作赋,描绘农村的美好生活,他们的作品都是对生活最真实的写照。“我们就想用手中的笔记录乡村的风土人情,展现山乡巨变,也带动农村文化生活更加红火。”蒋东旗说。 二十年来,黄花诗社共筹集资金220余万元,每年出版一本诗集——《黄花诗词》,每本刊登格律诗词1000首左右,共发表思想健康、歌颂农村发展变化、弘扬新人新事等诗词作品2万余首。在国家、省、市专业刊物发表诗词500多首,出版个人专辑21册,营造了浓厚的诗词文化氛围。大忠桥镇也因诗社的发展壮大于2023年9月被中华诗词学会认定为“中华诗词之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