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底。延安。毛泽东见到了来访的美国记者斯诺。回忆起“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往事时,毛泽东不无遗憾地说:“当时换了一个新的司令,后来他也叛变了。”
这位“新的司令”,指的是陈浩。
在革命斗争的漫漫征程,聚聚散散,分分合合。有人弃暗投明加入队伍,有人叛变投敌离开队伍,都有数不清的事例。差不多十年过去,毛泽东还念念不忘这位陈浩,可见当初陈浩在毛泽东心中的地位,以及他叛变所带来的影响。
陈浩是黄埔军校一期生,在校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国共反目成仇后,陈浩选择了共产党的道路,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带着剩余的队伍来打江西永新县,在一个叫三湾的小村庄,将部队改编成一个团。浓缩的都是精华,这个不足千人的团里,有赫赫有名的战将宛希先、伍中豪,也有后来的共和国元帅罗荣桓,军事学院副院长何长工。
团长就是陈浩。毛泽东将工农红军的最后一点家底,交给陈浩带领,可见对他的信任和倚重。
然而,后来的事情证明,陈浩辜负了毛泽东的一番苦心孤诣。
离开三湾,毛泽东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当时,井冈山活跃着袁文才和王佐的队伍。毛泽东亲自前往袁文才部队所在地,面见并争取袁文才。陪伴毛泽东同行的,就是陈浩。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可是在当时,这里就是一片深山老林,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余洒度等一批黄埔军官,不愿“钻山沟”,更过不得艰苦的生活,而看毛泽东的行事,似乎要长期在井冈山立足。余洒度便找了一个借口,离开了井冈山。
毛泽东也不管,任由他离去。
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持余洒度相同看法的黄埔军官越来越多。陈浩心中也动摇了。他认为跟着毛泽东留在井冈山,与土匪为伍、靠打土豪筹军粮,根本就没有革命前途,于是产生了去意。
与余洒度单枪匹马“潇洒”离去的做法不同,陈浩却是要带着整个团去投敌叛变。1927年底,陈浩以南下去打酃县(今炎陵县)的名义,率部投奔黄埔同窗方鼎英。
由于党代表宛希先、第2营营长张子清坚决反对,陈浩便将他们撤职绑起来。
好在毛泽东及时发现了情况,亲自前去追赶陈浩。在湖口,毛泽东追赶到陈浩的部队,当即下令逮捕陈浩和其同谋副团长徐恕、参谋长韩昌剑、1营营长黄子吉四人。
如何处置陈浩呢?徐恕曾在被逮捕时对毛泽东辩解:“你过去宣布的原则,想走则走,愿留则留,还算数不算数?”
毛泽东的回答是:“这要看问题的性质而定。我宣布的那条原则,只适应革命的和暂时不革命的同志,而不适应革命的叛徒。”
的的确确,陈浩等人的行为,与余洒度完全是不同性质。余洒度单独离开,毛泽东并没有追究。而陈浩等人几乎带走了井冈山的精华部队,而且是投敌叛变。怎么能够相提并论呢?
回到井冈山后,“前委”组织了特别法庭,以八大罪状判处陈浩、徐恕、韩昌剑、黄子吉等四人死刑,立即执行。
当时,有人为陈浩等人求情。毛泽东沉思片刻说了一句话:“古代诸葛亮尚且能够做到挥泪斩马谡,我们共产党人为什么不可以做到呢?”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亲自下令处决叛徒。
陈浩被枪决后,毛泽东破例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一面工农革命军的军旗。对于一个投敌叛变的人,这样做堪称情至意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