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陶铸批广东干部搞地方主义 指责叶剑英是后台

[复制链接]
查看: 7293|回复: 6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2-3-6 13: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核心提示:当时广州对反对“地方主义”反映很大。陶铸等批判方方、古大存,后来还批判冯白驹,并说叶剑英是“后台”。有人指责广东人搞什么所谓“五同”,即:“同宗、同乡、同学、同事、同庚”,说本地干部搞派系,排斥外地干部。



本文摘自:《文史精华》 2005年01期,作者:刘明钢,原题:《薄一波与叶剑英的肝胆之情》

薄一波是如今惟一健在的中共七届中央委员,功勋卓著,德高望重,深受党内外景仰。在革命战争的岁月,他就与叶剑英有过许多交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年代里,更是长期一起工作。他们思想一致、工作协调、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一见如故有基础

薄一波与叶剑英相识于延安。1943年11月,薄一波从敌后太岳根据地到延安,准备出席党的七大。这是他人党以来第一次来到中央。由于七大推迟召开,他要求到中央党校学习,不久,就和罗瑞卿一起进了中央党校,在一部学习,同时担任第一支部干事。

一天,薄一波和罗瑞卿去王家坪军委总部,见到了时任军委参谋长和八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对于叶剑英,薄一波心仪已久,知道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先后参加过筹办黄埔军校和东征北伐,当过国民革命军的师长。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他通电反蒋,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参加策应南昌起义和领导广州起义。十年内战时期,驰骋疆场,备尝艰辛。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周恩来奔走于国统区,从事党的统战工作。

在军委总部的窑洞里,两个人紧紧地握手。薄一波端详着面前这位久负盛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身材魁梧,风度潇洒,一对眼睛充满蓬勃的朝气。

初次见面,没有深谈,但叶剑英给薄一波留下了极佳的印象:谈吐文雅,精明谦逊,和蔼可亲。

不久,薄一波又去王家坪看望朱德总司令,叶剑英也在场。此后,他们不时见面、交谈,彼此渐渐熟悉,友谊也日益加深了。谈到他们之间的友谊,叶剑英曾说:

“我们虽然相识较晚,但见面一谈,却无陌生之感。古话说‘志同道合,易为良友’。我们今日之‘志,,是革命之志,今日之‘道’是马列之道,有这种‘志’与‘道’做基础,同志之间的相知与交情,就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薄一波也说过:“我们这些人,不管相识早迟,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因而总是一见如故的。”

那一年,薄一波35岁,叶剑英44岁,长薄9岁,都是风华正茂之时。

此后,他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延安岁月;一起参加了整风运动和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2-3-6 13: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互通情报很重要

抗日战争胜利后,薄一波与叶剑英分赴不同的岗位。

1945年8月25日,薄一波与刘伯承、邓小平等搭乘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飞机返回太行解放区。一到目的地,就组织了著名的上党战役;随即又组织了平汉战役(即邯郸战役),其中争取高树勋起义是一个杰作。薄一波参与了筹划。

叶剑英则于1945年12月飞抵重庆,参加我党出席政协会议的代表团,并协助周恩来与国民党代表就停止军事冲突等问题进行会谈。1946年1月,军事调处执行部成立后,叶剑英作为我党代表去北平,同国民党代表郑介民、美国代表饶伯森进行三方谈判,并领导我党在军调部机构的工作。这是一场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力争实现国内和平的严重政治斗争。

1946年4月8日,薄一波从晋冀鲁豫区出发,途经北平,乘军调部飞机去延安。在北平,又见到叶剑英。久别重逢,自然十分亲切。在互相问候之后,两人交流了各自工作的情况。薄一波讲的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问题,叶剑英则讲军调部三人小组谈判情况。

6月3日,薄一波从延安回来又飞经北平。叶剑英约他谈谈在延安开会的情况,薄一波就把“五四指示”产生过程和毛泽东对时局的看法讲给对方。

叶剑英则谈了自己对时局的判断:经过几个月来的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更加大白于天下,美国人的所谓“中立”面貌,也已彻底拆穿。看来,全国内战已迫在眉睫,我们在军调部的使命很快就将结束,多则半年,少则两三月,我们就得撤退。

薄一波说:你刚才讲的与毛主席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在我离开延安时,毛主席也向我说过:国民党反动派要打内战,我们就针锋相对,奉陪到底。同时,他写了一封信让我带回。信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练兵、生产、教育”,也就是说,要做好一切准备,一俟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我们就进行自卫反击。

同叶剑英交谈,薄一波感到收获甚大。他认为,彼此互通情报非常重要,有助于对形势有更清醒的认识,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全局。叶剑英深有同感。

尊师重教一创举

果然,全面内战爆发。经过一年的努力,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12万大军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序幕。这年7月17日,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正式开幕,薄一波与叶剑英出席了会议。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从此,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暴风骤雨般掀起,把中国大地盘根错节的封建秩序打了个稀巴烂。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的触动之深、影响之大,可谓不可估量。

在会上,叶剑英作了军事问题的报告。他重点讲了到外线作战的新的战略部署,针对一些同志中存在的“不想打出去”的思想,阐明了为什么必须到蒋管区去作战的道理。他说:我们进行战略反攻,不是偶然的动机,而是根据战争发展的规律和斗争形势决定的。事实证明,刘邓大军一打出去,就搞得蒋介石寝食不安。如果不打出去,那正是蒋介石梦寐以求的,人家就要“感谢”我们了。我们能犯这样的历史性错误么?

薄一波表示赞同,他说:叶剑英讲得好,大家听了很受教育。

随着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1948年2月,中央决定成立华北局、华北军区和华北人民政府。薄一波任华北局第一书记(开始由刘少奇兼任),主持华北局工作。聂荣臻任华北军区司令员,薄一波兼任政治委员。战争的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军事干部,中央决定开办华北军政大学,由叶剑英任校长兼政治委员。这样,薄一波与叶剑英一起共事的时间就更多了。

叶剑英主持华北军大工作以后,学校有什么重要事情总是要提请华北局、华北军区讨论,接受中央和华北局的双重领导,表现出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薄一波实事求是地说:其实,华北局一次也没有讨论过学校的事,只不过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后勤工作。在创办华北军大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如校舍问题、生活问题等等,凡是华北局和华北军区能解决的,都尽量帮助解决。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2-3-6 13: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创办学校,教员是个大难题。办学之初,学员几千人,而能够上讲台的军事教员只有30多名;叶剑英说:“不教而战是为弃之,不学而教是为害之。”一个军事学校没有好的教师队伍,那就要误人子弟。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发“招贤榜”的办法,很快就招聘到了二三百名教员。其中不少是来自旧军队,有的曾就读于武备学堂、保定军校、黄埔军校、陆军大学等,有的是美国、日本、德国军事院校的留学生,还有的在国民党军队里担任过教官。如何看待这些人,要不要大胆使用这些人?当时,认识并不一致。有些同志认为,这些人情况复杂,不可轻易使用。叶剑英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说: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就曾利用沙俄的旧军官创办陆军大学,善于使用这些旧军队留给我们的高级知识分子,是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

对于叶剑英采取的这种措施,薄一波表示赞成和支持。

叶剑英不仅果断地使用这些人,而且强调对待他们一要政治上平等,二要思想上尊重,三要态度上诚恳,四要生活上关心。他要求全校干部、职工,都要“尊师重教”。他还经常找这些教员促膝谈心,和他们交朋友。事实匪明,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后来这批教员在我军的建设上起了很大作用。

薄一波赞叹:这在当时是个创举。由此,他还很有感慨地说:建国前,我们党在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和茸作上,并非没有成功的经验,问题是建国后未能充分总结,并结合新的情况加以坚持和发展,以致20多年内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发生了不少失误。所以,善于从历史的经验中正确地学习,发扬正确的做法,克服错误的东西,始终是我们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跳下水去学泅水”

1948年11月,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把接管平津的任务交给华北局。

同年12月中旬,党中央决定北平解放后,由叶剑英、彭真负责接管北平的工作。彭真任市委书记,叶剑英任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市长。受命以后,叶剑英带领一批干部从石家庄先期出发,在保定召开中共北平市委第一次会议。随后抵达北平城南的良乡,加紧做接管的准备工作。

1949年元旦刚过,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决议。当时,毛泽东正准备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他给大家出了一个题目,进城以后应该怎么办?要求广泛征求意见。会议期间,蒲一波,叶俞英还有其他几个同志,对于这个问题,讨论多次,比较重要的意见,主要有以下这么几条:

第一条,进城以后,要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广大的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

第二条,进城以后,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经得起胜利的考验,千万不能做李白成。

第三条,为了防止居功骄傲、贪图享乐,一定要严定制度、严明纪律。首先要约法几章,上下恪守,例如不请客,不送礼,不做寿,不以人名命地名等。这些事看似寻常,但对于保持全党特别是领导同志的清正廉明和谦虚谨慎,是有深远意义的。

这几条意见,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赞许。后来,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有的写在会议的决议中,有的作为规定确定了下来。

毛泽东十分重视接管平津,在同薄一波、彭真、叶剑英谈话时,一再嘱咐:接管平津,影响中外,你们务必办好,不要犯接收石家庄初期的那些“左”的错误。他还说,接管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企业都要原封原样、原封不动地接下来,慢慢处理,人多了不要紧,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嘛1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3天后,华北局和华北人民政府迁到北平办公。薄一波与叶剑英等进入北平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接管工作和市政建设。他们团结广大干部和群众,着手建立新的政权机构,整顿社会治安,维护革命秩序,加强政治教育,治理卫生环境,恢复和发展生产,开展各项建设工作。在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处理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关系、稳定市场等方面,都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合情合理的政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地积累经验,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

叶剑英总结说:我现在是“跳下水去学泅水”,没有经验,就摸索着学习。但有一条,必须慎之又慎,丝毫大意不得。尤其是在取得一些成功经验之后,更要虚心前行,切不可傲然躁进;否则就很可能呛水,甚至被淹死。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2-3-6 13: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薄一波完全赞同,说,这就是我们在实践中所应该持有的态度。

由于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由于这种谨慎的态度,薄一波与叶剑英不辱使命,圆满地完成接管平津的任务。

  出以公心显纯真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叶剑英先后被任命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广州市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薄一波则留在北京,协助陈云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工作。天各一方,都肩负重要的领导责任。

1952年四五月间,薄一波受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派遣,先后到上海、广州等地了解“三反”、“五反”运动的情况。当时广州对反对“地方主义”反映很大。陶铸等批判方方、古大存,后来还批判冯白驹,并说叶剑英是“后台”。有人指责广东人搞什么所谓“五同”,即:“同宗、同乡、同学、同事、同庚”,说本地干部搞派系,排斥外地干部。本地干部当然不服气,事态有扩大之势。薄一波在广州期间,听到这些反映,他与叶剑英谈过,但叶不愿多讲,薄觉得其中似有难言之处,故未便深问。

薄一波离开广州前,叶剑英要他向中央报告一下,希望中央派人调查,把事实弄清楚。

回到北京,薄一波向毛泽东原原本本作了汇报。

毛泽东问:“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薄一波说:“主席,剑英同志的情况,从中央苏区到现在,我不十分了解。我认为,他去广东后,对南下干部和当地干部的使用是公正的,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说他带头搞地方主义缺乏根据。”

停顿了一下,薄一波接着说:“叶剑英离开北京时,曾对主席说过,带去的干部太少了,肯定安排不过来,就像南方的“水尾田”,水流到那里就没有了。当时您说:‘水尾田’是‘水尾田’,但那里有一股清泉嘛,地方干部不就是源源而出的‘泉水’吗?南下干部不够用,当然要使用一大批本地的干部,而且南下干部也要变成与本地干部相结合的‘本地干部’。因此,不能因为叶剑英是广东人,使用了广东干部,就说是搞地方主义。而且掘我了解,他是坚决反对那个‘五同’的。”

毛泽东同意薄一波的看法。

薄一波并不是因为与叶剑英私交甚好才向毛泽东汇报的。他们之间的友谊是非常纯洁的,没有掺杂一点儿私心杂念。

不久,毛泽东主持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了一次讨论广东问题的会议。会上批评了广东工作中存在“地方主义”问题。但毛泽东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叶剑英同志在华南工作是有成绩的,他对这个问题没有什么责任,更不能说他是摘地方主义的头头,大家要理解他。当然,包括剑英同志在内,各地的同志都应从这件事中总结教训,防止今后再发生此类错误。

尽管这样,叶剑英在随后不久召开的华南分局扩大会议土,还是作了自我批评,承担了“未能及时发现”的领导责任。这说明他是胸怀豁达,严于责己的。

回顾这段历史,薄一波写道:现在,事情已经看得很清楚,当时批评广东一些同志的“地方主义错误”,存在着把问题简单化、扩大化的倾向,在后来的反右斗争中又对他们进行批判、斗争和处分,更是不正确的。1979年8月,广东省委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复查,并向中央写了报告。10月,中央批复,同意广东省委的分析意见,对此事进行了纠正。

“吕端大事不糊涂”

1954年10月,叶剑英奉命调回北京,走上了中央领导岗位。薄一波与叶剑英见面的机会就更多了,每次见面都有说不完的话。

叶剑英有许多长处,最使薄一波感佩的是,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总能洞若观火,毫不含糊,机智果敢地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2-3-6 13: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50年代末,在北戴河召开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薄一波在发言中讲到传统戏中王佐断臂“为国家尽忠心,昼夜奔忙”时,几位同志纷纷插话,毛泽东就着叶剑英的插话说:我送你一句话,“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是北宋人,当过太宗朝的宰相,时人称之“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当时薄一波听了还不怎么理解,便和几个同志议论,问其由来。后来才知道,毛泽东所说的这句话,是指叶剑英在长征途中获悉张国焘要陈昌浩甫下的电报,及时报告毛主席,保证了中央和中央红军按原定计划北上。这是薄一波亲耳听到毛泽东表彰叶剑英的政治上的坚定性。薄一波认为,这“吕端大事不糊涂”,叶剑英当之无愧。

薄一波认为叶剑英另一大贡献,就是1976年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在这场斗争中,他起了决定性作用,再一次表现出无产阶级政治家在党的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大事面前的深谋睿智与精明果决。薄一波说:这很了不起,叶剑英一直到逝世,始终“大事不糊涂”。


“人生贵有胸中竹”

1966年,春寒料峭。在中国大地上开始刮起“文化大革命”的狂风。康生之流炮制了所谓“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借此打倒刘少奇,同时残酷迫害老干部。一批坚贞不屈的同志沉冤莫白,遭到了长期的监禁。薄一波更因此被关押、管制长达12年之久。在那个荒谬的岁月,薄一波经受了痛苦与坎坷,但他如松之坚,如竹之韧。

人间正道是沧桑。1978年底,在批判“两个凡是?的基础上,中共中央作出决定,为薄一波等61人所谓“叛徒集团案”平反。197g年1月,薄一波平反出狱,不久,他就与安子文、刘澜涛等人到西山看望叶剑英。

叶剑英是个感情丰富、很重友谊的人。虽然身体大不如从前了,但精神矍铄,还是那样热情诚挚。见到薄一波等;不禁潸然泪下,第一句话就说:“想不到你们受这么多苦啊!”薄一波听了,一股暖流涌上心间。那一天,大家都非常高兴,谈的很多,也谈的很远。临别时,叶剑英一直送到门口,直到汽车离开了,还伫立远望。

此时,薄一波与叶剑英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但他们重新抖擞精神,集合在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下,在新长征中再立新功。

1982年,党的十二大前夕,中央派薄一波向不在京的中常委同志汇报人事安排问题。当时叶剑英在广州休养。他表示衷心拥护中央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拥护中央对人事安排的意见,同时诚心诚意地提出自己已经年迈,要求退下来,并给中央常委写了一封信,进一步表达了这个意思。

谈话中,叶剑英想起了一件往事,便笑着说:“一波,还记得吧,在华北局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对一件事有些不同看法,你同彭真同志争论起来,可有点犟脾气咧!几十年过去了,你现在待人处事这样谦和,真是难得啊,值得我学习。”

薄一波说:“感谢叶帅的鼓励,我毛病不少,尚望随时指教。”

叶剑英说:“我自己的毛病也不少。谁都会有缺点、过失,重要的是要自知,认识了就要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古今皆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纠正了过去的许多失误,结果是大得人心。党章中为什么要专门规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因为我们工作中常常会发生过错嘛,不然要这一条干什么?还是我们大家常说的那句老话:有错就改,塌不了台;有错不改就难免塌台。”

薄一波年轻的时候,很喜欢诗,背得许多,也写了许多,并曾得到老师的鼓励。一次,他又写了一首,自我感觉良好,不料,那位老师看了,硬说是抄自唐诗。这下伤了他的自尊心,从此以后,就很少写诗了,即使写了也不给那位老师看。不过,薄一波懂诗,爱诗。他认为叶剑英的诗道深,写得好,是真正的诗人,“儒将”之称,名不虚传。他特别欣赏叶剑英的一首七绝《题画竹》,认为诗中的“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正是作者一生的写照。

1984年,叶剑英病危,薄一披再次到西山看望。听说老友来了,叶剑英眼睛微睁,欲语不能。薄一波很难过,虽再不能交谈了,但彼此心是相通的。薄一波紧紧握着叶帅的手,默默地望着,悠悠往事涌上心头;

走出病房,薄一波与叶帅的子女谈了当时的心情和感受。他们拿出纸笔,要他写点什么。他想起并写下了1927年高一涵写的悼李大钊一文中的两句话:

他对人们,从浑厚中透出侠义气;

人们对他,从亲爱中露出敬畏心。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2-3-9 13: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D:D:D:D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2-3-30 14: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薄已经过去,还是不厚有吸引力。喜欢不厚的唱红打黑,{:soso_e1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