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后的新矛盾及对策

[复制链接]
查看: 1241|回复: 0
匿名  发表于 2007-9-14 23:38:40 |阅读模式
[center]摘要部分[/center]
祁阳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后的新矛盾及对策
[bgcolor=Pink]【摘 要】祁阳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服务意识与管理之间的矛盾。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干扰过多,把中心校(原学区)设为政府组织机构;中小学教育衔接的矛盾。撤消小学片长(或支书),把小学的管理权下放给所在片的中学,有利于节约大力资源,调动小学积极性,使中小学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双赢。调整中小学布局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全面考虑学校布局。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理念落后与现代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中小学校长、教师进修培训形成制度,而不是交钱了事。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不彻底性、治标不治本,不求操之过急,有一个过程。【关键词
正文部分】教育改革 矛盾 服务意识    管理
[/bgcolor]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们一方面是穷国办大教育,另一方面却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在全球是相当低的。以祁阳某镇为:2003年改革前全镇初中在校学生3174人,在职教职工234人,而根据国家标准该镇初中实需教职工180人(含管理人员),多出初中教职工54人,多出30%;全镇小学在校学生4960人,在职小学教职工260人,根据国家标准全镇实需小学教职工216人,多出教职工44人,多出20%。全镇共多出中小学教职工98人,每人按工资和办公费12000元计算,全年就是近120万。改革前全镇中小学教职员工为724人,而管理人员就有近100人。曾有所中学学生近1200人,教职员工才近70人,管理人员却达18人的怪事。工作效益低扯皮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浪费了教育人力资源。
由于近年来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各种比赛、考试、评比少了许多,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由于新的考核办法没有出台,对一部分责任心不强、工作没有上进心的教师来讲真是天赐良机,整天沉湎于扑克麻将中。曾出现过有所小学到期末教科书没有教完、升学考试语文人平不到40分、数学不到20分,全班60名学生有近一半10分以下的笑话;有一所中学学生近1200人而每年考取高中的学生一直徘徊在30~40人左右的局面。面对这样的教学成绩老百姓心里在流血,教群关系进一步恶化,祁阳教育到了生死关头。
2002年暑假祁阳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面对全县吃财政饭最大的一块“动手术”了,撤学区并中心学校,每镇设一个中心学校,每个中心校的管理人员由原来的7~8人减少到2~3名(金洞除外)来代管全镇中小学。这样,一方面减轻了办公费费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充实了一线教育工作人员;2003年暑假县教育局对全县中小学的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进行竞聘任上岗分流的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打破干部委任制,让老师公平竞聘学校管理人员。
在2003年的祁阳某镇全镇校长、中层干部聘任中,某中学一位教师由于平时工作认真出色、乐于为其他老师办实事,直接选聘为副校长,还有部分原管理人员由于平时工作务实被多所学校同时选聘。据不完全统计全镇新选聘的管理人员达30人,该镇还有4、5名副校级管理人员落聘。很多老同志在投票前说:这一次的一定要行使我们的权力,谁有能力、谁想把学校搞好我就选他。开了祁阳教育民主之先河。
2、引进了竞争机制,让老师工作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自从小学升初中开通了“直通车”后,中小学难得举行各种统考(初三除外),所以有一部分老师认为教好教坏一个样,把教书当一种施舍而不是一种责任。导致教学成绩大滑坡,祁阳教育的永州老大位置也丧失了。由于竞聘上岗和下岗分流的压力以及工作有奔头,教师的责任心大为改观。
3、合理设计管理岗位,提高了办事效益。
全镇中小学原有管理人员达近100人,改革后全镇中小学管理人员只有68人,裁减了近4成。岗位明确了,责任到人了,扯皮减少了,效益提高了。
4、合理利用教师人力资源,减轻财政负担。
全镇原有中学教职员工234人,分流36人,分流率为15%;调剂外出22人,调剂率为9%。中学教职员工净减58人,减少了约24%。全镇原有小学教职员工260人,分流85人,分流率为33%,从中学和外镇调剂进入小学教师21人,全镇小学净减少教职员工64人,减少了25%。全镇中小学共分流了122人,充分利用 了教育人力资源,减轻了财政负担。每年按办公经费人平2000元计算,减办公经费支出就是24万元,全县20个镇(金洞除外)就是近500万元。同时也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提高了教育效率,使在岗的教职员工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
祁阳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这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大力推进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祁阳农村教育的先天不足和国内教育界改革的大环境的影响,还制约着祁阳农村教育的进一步的发展。
一、服务意识与管理之间的矛盾。
1、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树立服务意识,为农村教育提供宽松的环境。
“领导就是服务,领导就是责任。”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树立为农村各级中小学服务的意识,创造一种有利于各类学校、各类教师公平竞争、公平考评的环境。但现实是:一方面没有这种意识。虽然是实行了校长负责制,但有少部分主管领导还停留在自己是婆婆,学校只是小媳妇的陈旧观念中,认为我的责任就是管你,直接干扰学校工作。就拿教职员工的聘用来说,虽然学校实行了聘任制,但由于各种原因学校需要的老师调不进,不需要的老师上面压下来,更不用说解聘一个教职员工了。校长成了风箱的老鼠两头受气。前不久中国教师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中国的校长都是没有个性的,都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附属物。”这一句话讲得多么的深刻,学校的自主权在哪里?另一方面还没有责任意识,认为我的服务就是收费,收了费就管理了。学校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难处,嘿,对不起,校长负责制。
造成上述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认为主要 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知识淡薄。
没有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行政许可法等理论学习,不知道执政为民更不知道法大于权。应加强政治理论和法律法规的学习。
第二、官本主义严重。
中国几年的封建思想在作怪,重官轻民,权大于法,重人治轻法治;当官就是吃皇粮,种铁杆庄稼;吃公饭,喝公酒,吸公烟,坐公车,公家人公家全包。我是父母官就是管你的。我不管你哪来的权威?要为你服务?我当什么官!
第三、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
有一个官员是这样讲:“我的业绩不是做得老百姓看的,而是做得上面看的。”官员要高升、要出成绩只有符合上面的口味,老师对我满不满意没关系,我为什么要为你服务呢。还有个别领导受“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的影响,认为我们教育部门是清水衙门,我不收钱哪来的钱?别的部门发财难道我喝西北风?心里有一种不平衡的感觉。
2、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转变职能,少一分干扰,多一分指导。
曾有人担心校长负责制变成家长制,其实这个观点是多余的。美国的学校大部分为私立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只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考评,你符合条件你就办,不符合条件对不起——停办。开始办学不要申请,也不要你调老师,更不收你的管理费,我只负责考评你。这就要求各级主管部门制订出一套符合各级种各类学校的考评、监督机制(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对各级种各类学校进行公平、公证、公开的考评,对学校的分类定级、校长工作的得失和升迁、学校的评比等等做到量化和制度化。而不是行政命令式的干扰,让校长们心中有底工作有数,才能办出名校和特色学校。可喜的是这方面已引起各方的重视,祁阳教育局正在组织制定这方面的管理制度,不久将来农村教育将会突飞猛进。
3、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学校应分清责任,让校长们从繁锁的社会事物中解脱出来。  
牛津大学校长曾经说过:“我当校长只管教学管理,不像中国的大学什么都要管,哪有精力搞教学管理呢?”现行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学校集中精力去从事教学管理,应把社会事物从学校剥离出来,该政府管的政府管,该主管部门管的主管部门管,让学校只肩负教育教学和教研任务。
4、改革现行的农村中小学校的管理模式,把中心校(原学区)改为政府组织机构。
现行的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是历史遗留的产物对我国当时的中小学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官不官,民不民的管理机构已不适应学校管理。建议把现在的中心校(原学区)改为政府机构,从事学校的审批、考核和监督等工作。把办学的主动权还给学校,也减轻学校的负担。
二、中小学教育衔接的矛盾。
现行的中小学管理是以镇为单位,中学虽然大部分是划片招生,但是由于中学对小学没有直属关系,小学对中学也就没有义务,中学需要的各种生源小学无法保证,也不会围绕中学的指导思想转,应该让中学代管该片小学。小学升初中“直通车”后,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小学的管理。
小学本身的质量意识也就相对淡化,据在祁阳某镇调查,全镇小学12所有《学校管理制度》的为5所,学校按工作量和教学成绩进行考核的只有1所,而全镇4所中学全部有详细的《学校管理制度》,并都多年按工作量和教学成绩进行考核。
由于小学是以片为单位无疑增加了管理人员,全县大部分镇小学设了支书或片长管理小学片。他们相当部分不上课,增加了教师的负担,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办公费用由各学校承担,增加了学校的经济负担;由于支书或片长不是竞聘上岗的(或同各小学校长一起竞聘上岗),增加了支书或片长同各小学校长产生矛盾的机会,据调查相当一部分小学存在这种情况;应把对小学的管理权下放给该片中学,由中学对该片小学进行考评;客观上,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现有人力资源,调动小学的积极性,进而,就可以让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更充沛的精力进行宏观指导。
三、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
1、调整农村学校班额过大。
这几年农村中小学校作了大的调整,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和优化了农村教师队伍,但由于该镇中小学先天不足,导致班额过大。据调查:全镇最大班额为97人,一般为60~80人左右。学生年龄小,人数又多,教师教学非常吃力,因材施教根本无从谈起,素质教育更是空话,严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
2、布局调整一定程度一增加了农民承担的教育成本,客观造成了新一轮失学高峰。
表面看来农村学校战线缩短后减少了教育经费开支,降低了教育成本。实质上,对那些被迫转校的学生来讲,他们的教育成本却增加了许多:行李费、伙食费、寄宿费和交通费等。一年增加中小学每人人平500~600元。由于祁阳经济还不很发达再加上祁阳属于丘陵地形增加了交通难度,(虽然教育部有一个2.5公里的服务半径硬性指标)造成了农村学生总学习时期缩短,这种情况尤其在农村中学比较明显。
3、布局调整后造成新一轮硬件不足。
我们在调查时发现,农村学校本身硬件就先天不足。如中小学要求的三机一幕、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是学校必要的基本设施,由于布局的调整的紧缺,实验室等四室大量被占用。在调查某镇16所中小学发现,有四室的为3所学校占不到20%,四室正常使用的为一所学校占6%,有三机一幕的学校为8所占50%,而正常使用的为2所占12.5%。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的教具就是一支白粉笔,有一支彩色粉笔就是很“奢侈”了。
在今年的两会这个问题已引起了两会代表的高度重视,很多代表写提案,全面考虑学校布局和加大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议。
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理论落后与现代教育要求的矛盾。
1、管理者教育管理观念的滞后。
第一、缺乏学校管理理念。
学校管理者是全体教师的骨架,学校管理工作的骨架,校长应是学校的主心骨。一个学校要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而农村中小学校管理相对落后,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据调查,如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校长还停留在管得越细越好的陈旧观念上,他们习惯于“从鸡叫忙到鬼叫”,像只有在忙碌中才能找到当校长的感觉,不知道发挥其他“骨骼”的作用。由于操劳过多,常常被大大小小的问题缠得喘不过气来。王蒙说:“一个无巨细都操心的人不会有成绩;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不会有所作为的。”事必躬亲是当今校长的大忌,而相当一部分校长还当他是法宝。“一个称职的校长,不应成为全校做事最多的人,而应成为全校做事最精的人。”绝大多数管理者不知正流行的修先平校长的“校长——教研组长”的二级管理、李水生校长的“年级制”管理新模式、王奎凯老校长的“目标”管理等等。
第二、缺乏学校服务理念。
学校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师生的要求就是我们的任务,学校管理者就是为师生服务的,而据调查有这种观念的学校管理者在农村中小学不多。相当一部分还沉迷于“家长制”、“一言堂”之中,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学校没有一点民主风气。同时也影响教师服务理念的形成。
2、教育教学观念的滞后。
第一、教育目的缺乏更新。
据调查在农村中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把考学校为唯一目标。而现代教育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明理、怎样适应社会、怎样养成良好的习惯。深圳市长曾说过:深圳市不缺大学生,缺的是专业技术人才。单单教育学生考高中、考大学是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也是不现实的。
第二、教育理念缺乏更新。
在全县的几个镇的中小学教师《老师在教育中的作用》的调查中,绝大多数还停留在:传业解惑的“救世主”观念中。而现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发、引导、启迪和唤醒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引发、引导、启迪和唤醒不是教训,更不是呵斥,而是循序渐进的鼓励和诱导。
第三、教育手段缺乏更新。
在城市和发达的地方早已使用启发式教学、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而农村广大教师往往只知其名不知为何物。笔者走访了几个镇中小学校,发现在课堂使用启发式教学的不到两成(大部分是刚分工出来的),而绝大部分教师还是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电化教学每个镇也只有镇一中开设正常,多媒体教室每个镇也只有镇一中一间,况且大部分教师不知制课件。实施新课改革后,由于教学手段的落后,农村老师常常抱怨课上不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教育考评的滞后。
由于取消了考试排名和升学考试,原来依考试成绩来考评教师已经不适应了,而新的考评方法一直没有出台,严重影响教职工的积极性。据调查,农村小学上班时间打牌打扑克的学校占80%以上,评优评模靠抽签或投票来决定的学校占60%以上,小部分中学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注意,如祁阳教育局正在拟订各种考评方案。
4、教育培训的滞后。
第一、教育管理培训的落后。
现在的农村中小学管理者到外进修的机会少,中学校长培训虽已形成了制度,而其他中层管理者及小学的管理者的培训几乎为零。由于没有学习的机会,结果管理者大多数都是用“旧船票”登“新渡船”,凭经验办事和管理学校,造成管理滞后,不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滞后。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相当一部分流于形式,据调查:如计算机在农村没有普及,培训走过程交钱了事;新课程培训一次学2~3天,热热闹闹也就了事,回来既不要写总结又不要按新课改上课,更不要搞校本培训推广。象这类教育和培训有什么作用让人难看明白,而这样的学习和培训在农村的中小学十分正常。  
五、教师结构的不合理性。
农村中小教师结构极为不合理,呈老年化,特别在小学更为严重。据调查:在某小学13名教师中40岁以下为5人;40-45岁为1人;45岁以上为7人,这7人全都为民办教师转正。老同志为祁阳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教育的发展,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已不太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极需更新。及得庆幸的是湖南省教育厅对这个问题已经高度重视,从明年起重新恢复小学教育的培养,深信不久祁阳教育师资断层的现象会得到缓和。
六、祁阳教育环境十分不理想。
各种收费、检查、罚款盛行,极不利于祁阳教育的发展,建议政府减少对学校的检查和收费,把资金充分用于学样建设。
七、农村教育改革的不彻底性。
笔者曾在双峰、祁阳等地调查发现,农村教育改革都存在不彻底的情况。如,农村教育普遍关心的民主、师资流动、政务公开、管理人员配置、不岗分流等问题涉及不多或不深,一些做法大多治标不治本,这都将是农村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它要求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今天 提出了农村的教育存在的问题不是否定农村教育,只告诉大家:农村教育很落后,农村教育不上去会严重制约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备注部分
作者简介:邓宏钰,男,1970年7月出生,湖南祁阳人,现任羊角塘镇第三中学校长,中学政治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政治教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