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高考作文揭发贪官父亲得高分引热议

[复制链接]
查看: 838|回复: 1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6-23 1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enter]女生高考作文揭发贪官父亲得高分引热议[/center]

[center]来源: 大洋网(广州) [/center]

  核心提示: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是“必须跨过这道坎”,有位女生在作文中揭发父亲贪污公款离家出走,获得了63分左右的高分。有媒体评论人认为,此文从伦理角度是对亲情的出卖,正因如此,我国古代的法律一直有“亲亲相隐”的规定,即父亲犯了罪,儿子没有向国家举报的义务。

  大洋网6月23日报道 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是“必须跨过这道坎”,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篇选题特别的记叙文。这位考生写自己从小生活在一个美满、富裕的家庭中,不料,高考临考前,父亲卷起公款离家出走,一向柔弱的母亲不得不卖房卖车,替父亲偿还债务,在“坎”的面前,母亲表现得非常坚强,女儿也从中汲取到了成长的力量。

  这篇作文情感真挚动人。但由于写的是“贪官”现象,对社会传统道德是个挑战,在判分时阅卷老师意见不一,后来经过中心组专家反复商讨,最终还是给了63分左右的高分。经媒体报道后,社会上赞赏有加者有之,严词痛斥者也有之。

  学者:作文质量才是评分依据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戚世隽赞成这位女生的作文获高分。戚老师表示,这位女生的创作题材可以来自于自身的生活经验,或者来自亲友或者来自想象。

  戚教授表示,前些年的高考作文也曾出现过考生以陈述自己的苦难生活来博取高分的现象,如在高考作文中说双亲离异或双亲残疾,自己坚强生活等,当时也曾引起过强烈争论。

  但她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在高考的评卷中,最重要的评判指标在于文章陈述的事件是否合乎情理,符合逻辑;行文是否流畅,措词是否得当;是否恰当表达了作者的理性判断。考生陈述的事件是否真实,根本没有当场验证的可能和必要,“作文的质量才是评分的最根本依据。”

  评分者:在广东也会得高分

  广东仲元中学高三语文老师付春洁对该文大为赞赏,认为应该得高分。付春洁曾培养出高考语文状元,她第一反应便是“这个考生很真诚”。“文章题目是‘必须跨过这道坎’,这个‘坎’应该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考生跨过自己这道坎,说出自己父亲贪污的事情。一般的孩子都不会这样揭发父亲,所以这个考生是有勇气的,二是母亲跨过艰辛生活这道坎。考生写得非常应题,并且构思新颖、主题鲜明,很能打动人。”付春洁说。

  付春洁参加过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她认为,从广东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来看,该文在广东也应该可以拿高分:“高考作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评价:内容、表达和创新。从内容来看,该文非常有时代气息,思想阳光;从创新点上说,该考生所述故事令人眼前一亮。只要其表达流畅,按照广东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是可以拿高分的。”

  媒体评论员:违背伦理不可取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亲都揭发,那绝对不是什么好事。”著名媒体评论人魏无忌认为,揭发自己的父亲,从法律的角度的确可以获得更多的线索,但从伦理的角度却是对亲情的出卖,正因如此,我国古代的法律一直有“亲亲相隐”的规定,即父亲犯了罪,儿子没有向国家举报的义务。

  为了说明违背伦理无助于社会发展的观点,魏无忌举了春秋时期的一个例子:齐桓公身边有三个宠臣,一个叫竖貂,他为了当桓公的“男宠”,把自己给阉了;一个叫易牙,把自己儿子煮了给桓公吃;一个叫开方,父母去世也不奔丧。管仲临死前警告桓公:人情莫重于身,人情莫爱于子,人情莫亲于父母,如此违背伦理,无非是图桓公的宠幸,因此这三人危险,要除掉。桓公不听劝告,最后三人果然谋反,桓公身败名裂。

  魏无忌认为,不管是否真实,这样的文章都不可取。如果是真的,这样的做法是违背伦理的。“作文并不反对创作,但可以创作的题材那么多,作者选择了这样的创作,说明她骨子里认为这样的做法可以博得评委的同情。”他还认为,网上曾经炒作过“女儿揭发父亲包二奶”的新闻,这两件事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是不宜过度鼓励“大义灭亲”。

  市民:“勇敢”会成为不良激励

  但有些市民对这类作文得高分有不同意见。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钟达文认为:“作文考试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并不是考生的品德,也不是考生跟父亲的关系。把‘勇敢’揭露贪官父亲作为给高分的理由,显然是不恰当的。这会给学生造成一个不良的激励,认为只有敢于出位、敢于揭短,那才是好文章。”

  考生描述的贪污父亲真实存在吗?目前,尚不能判断,高考评卷老师也不会对此进行调查。“只有法官才能判定一个人是否贪污。不能把作文跟新闻等同起来。”钟达文认为,“高考作文属于文学创作,允许编造故事。”

  付春洁老师也认为:“文学高于生活。作文内容允许虚构,但必须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付春洁举例说,某年高考作文题目是“我战胜了困难”,很多考生都写自己父母双亡或者残疾,这就体现了学生的社会认知面狭窄,只晓得在父母的身体状况上做文章。“上海这位考生能够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跟家庭生活联系起来,名正言顺,顺理成章,确是好文章。”

  先例:解剖灵魂的作文题

  记者在网上找到了一篇名为《2006高考作文名师权威预测》高考作文辅导文章,其中海南省一名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就以《忏悔话题昭显良知》为名专门评价过类似的高考作文题。他指出,2006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作文题就曾经以“贪官的检讨书”为题出过类似题目,“这些作文题的一个共性就是指向人的思想灵魂,关注伦理道德,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名老师还以多年的高考作文辅导经验解释,考生应该肯定“忏悔”的正面的积极意义,而不要一味求新求怪求奇,轻易否定。他认为,选什么材料,采用何种文体,要从自己最熟悉的着手,都要以“忏悔”贯穿全文。这道作文题,倾向于灵魂解剖。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7-1 20: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人确实有勇气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