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故园秋色》的片名由来

[复制链接]
查看: 3102|回复: 6
匿名  发表于 2007-5-6 14:36:51 |阅读模式
[center]电影《故园秋色》的片名由来[/center]
    1998年1月16日——陶铸同志90诞辰时.8集电视连续剧《陶铸》在祁阳县首播,家乡观众先睹为快.反响热烈。有人说陶铸上了电视.还可不可以拍电影?我受到启发.当即找电视剧作者王青伟(祁阳文联干部、作家)江南雨(江华籍作家).对他们说,电视剧拍得好.首先是剧本好,你们立了头功。接下来做什么?他们说还没有想好。我说你们是不是再搞个电影剧本?既有电视.又有电影.不是两全其美么?他们说好是好.不过选什么题材,截取哪个时段.反映什么内容不好定。我见他们动心了,就和他们细心商量。我说:陶铸同志南北征战,波澜壮阔。要写的东西太多了。但一部电影片子容量不大,时间不长,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撷取其中最能反映陶铸本来面貌的一件或几件事来写.“以偏概全”吧。祁阳是陶铸的故乡,我们对他在祁阳的事了解比较多.写起来亲切,拍起来实在.既省钱.又省事,扬其长,避其短。可以考虑写陶铸苦难的童年、在祁阳闹革命的岁月,解放后三次回乡探亲的情形等。他们对回乡探亲比较感兴趣.我也有同感.又说最好写第一次或第二次。第一次回乡是1951年10月12日至13日.是陶铸同志领导广西剿匪胜利结束之后.奉命去武汉履新,顺道回到阔别24年的故乡.探望母亲和乡亲。他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轻“骑”简从.不准惊动县里领导.不准放鞭炮迎接,不准摆酒吃喝.而是与母亲兄妹叙叙家常,吃粗饭淡菜,顺便了解土改情况.还婉拒乡亲想“沾光”的要求。时间虽然短暂。但给乡亲们留下了永久难忘的印象。陶铸同志第二次回乡是1961年4月30日至5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他遵照毛主席关于“第一书记都要亲自动手搞调查研究”、“1961年搞个实事求是年”的指示,回乡调查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公共食堂、群众生活等情况,为中央会议和制订农业政策作准备。陶铸同志爬山越岭,走村串户,看农业生产,进公共食堂,开座谈会、讨论会,问水肿消瘦病人,心情十分沉重,一再自责工作没有做好,使百姓吃了苦。提出解散公共食堂,开展生产自救.还调拨一些粮食以度荒。第三次回乡是1962年11月17日,路过祁阳,看了浯溪摩崖石刻,指示要好好珍惜保护文物,根据陶铸三次回故乡的情况.我们讨论来讨论去,觉得第一次回乡场面热烈.乡情浓郁,最值得写;第二次回乡气氛沉闷,阴暗面多,不宜“暴露”;第三次回乡时间太短,内容不多.显得单调。最后决定以第一次回乡为中心.插述回忆童年和投身革命的过程,展示陶铸同志的飒爽英姿和激越情怀。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王、江二位作者采访了不少人.翻瞬了一些资料,编出了剧本初稿,电影取名为《松灵》.是因为陶铸写了一篇好文章《松树的风格》。文如其人,他的为人处世也像松树一样,生于贫贱,咬定青山,不怕风霜雨雪。做然挺立.“索取的甚少.付出的甚多”。我说:你们想法是对的.但智者千虑.也有一失,“灵”字哪有“魂”字好?他们当即拍打屁股,异口同声地说:“对,对.改得好!改得好!一字千金!就叫《松魂》。”他们立即修改剧本,写出分镜头脚本,与潇湘电影制片厂联系拍摄事宜,又联合向省委宣传部写出报告。省委宣传部又向中央宣传部和中央重大历史题材审批小组呈送拍摄电影的报告,不久即获批准。
  1998年10月15日上午,我在家里接到县委一位领导打来的电话,说拍陶铸电影的人员到我们县里来了,住在县人民武装部招待所,要我去接待。我立即赶到那里,一进县人武部大门,就看见好几辆大小汽车停在操坪上。汽车挡风玻璃上都贴了一张纸.上面印着“《陶铸还乡》电影摄制专用车”两行字。怎么搞的?《松魂》怎么变成了《陶铸还乡》?我大惑不解,即去招待所三楼。找到潇湘电影制片厂导演周琦同志(一年前他在祁阳拍摄《陶铸》电视剧,我和他混得很熟)。他正与人谈话,见我去了,就介绍说这位先生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教授、《陶铸还乡》电影总导演郑洞天,我说久仰久仰.今天幸会,欢迎欢迎。周琦又把我向郑导演作了介绍。我一坐下来就问:“这部电影片子原来叫《松魂》.现在怎么叫《陶铸还乡》呢?”周琦说这是大家商量改的,又得到了领导的同意。我又问:你们看过七十年代放映的《闪闪的红星》那部电影吗,片子里有个地主还乡团头子胡汉三.他还乡后反攻倒算.对贫苦农民说,我胡汉三回来了!你们分了我的房子要退出来!吃了我的粮食要吐出来!我看了那部电影后.对凶神恶煞的胡汉三还乡团深恶痛绝,“还乡团”这个名词很臭。这部电影轰动一时.后来还在放,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很多,印象很深刻。如果把陶铸的电影片名叫“还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胡汉三还乡,不行,要改。我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丝毫没有顾及他们的心情和反映。他们眼睛盯着我.没有插一句话。我讲完后,房子里静了下来,似乎呼吸声都能听得到。过了几秒钟,郑导演说话了:“你的联想能力哪有这么强,我们还没想到呢。照你这么一讲.这部电影片名应该要改,你看改个什么名字?”
    我想了一下,说:“这部电影原名《松灵》,我改为《松魂》.是可以的。如果不用。那就再想。这部影片主要内容是写陶铸同志于解放后第一次回乡探亲一事,他既爱国.又爱家;既爱外地.又爱故乡;既爱广大人民,又爱乡亲父老。他写过很多文章和诗词.其中乡情浓郁的不乏名篇.如<东风》诗、《潇湘》诗等”郑、周二人听我这么一说,都很兴奋,问我记得不.我说记得,于是把《东风》诗背给他们听。我讲的是祁阳话,他们听不懂,要我写出来.我拿出笔记本就写,写完交给他们看:东风吹暖碧潇湘,闻道浯溪水亦香。最忆故园秋色里,满山枫叶艳口霜。
    郑导演站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反复吟咏这首诗,然后对我说:“这首诗确实写得好,思乡爱乡之情跃然纸上。”他又问我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我说这是陶铸同志在遭受“四人帮”残酷迫害、身陷囹圊、失去自由的情况下写的。他的思绪飞出囚室.越过千山万水.落在了家乡。在这里,东风是暧的,天地是碧的,溪水是香的.秋色是美的,霜叶是艳的,一切都是好的。我们是不是从这首诗里找一句话、一个词作为电影片名呢?郑导演说可以。我们三人俯下身来.眼睛盯住这首诗。突然.我说“有了有了.就用‘故园秋色’。陶铸同志是1951年秋天回到故园的.时问地点吻合,而且文学色彩浓厚。作片名再好不过了。”郑、周二位都说:“好!好!我们马上请示领导.迅速改过来。”
    电话一通,领导一锤定音:“可以.改得好!”他们非常高兴,我比他们更高兴。我说:“这首诗陶铸有手迹,而且是用毛笔写的,写得很好,我建议‘故园秋色’四个字用陶铸的原字,显得更亲切,更有份量。”他们更加乐不可支.连说“好!好!你把手迹找来,就这么定了。”
    第二天,1998年10月16日,电影《故园秋色》在陶铸同志的故园举行开机拍摄仪式,省、市、县、镇和潇湘电影制片厂有关领导出席。饰演陶铸的青岛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王虎城更是瞩目。人们争相观看,都说“陶铸回来了!”不少人还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剧组人员在祁阳拍摄了一个多月,他们拍到哪里,哪里的干部群众都自觉自愿地无偿地支持帮助他们,拍摄人员深受感动,都说“陶铸家乡的人真好!”
    《故园秋色》后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映式.获得了巨大成功.并被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50周年献礼影片,在全国公映,1999年6月还被评为电影最高奖“华表奖”的“优秀故事片奖”。
(作者系中共邡阳县委原调研员)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5-6 23: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园秋色》的名字取的好,建议没看过的去看看!
没陶铸名字,不直接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5-9 15: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5-11 08: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电影俺看过,还不错的。建议能找到这个片子的人把它给传上来,大家欣赏下。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5-19 17: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片子没看过,但起这名的人我知道,他是我们县原县委书记黄承先前辈。敬仰中、、、
匿名  发表于 2007-5-26 20:46:42
我看过!比较感人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7-17 18: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县委原调研员!好深厚的文化底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