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11月17日,星期六,距离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诞辰100周年还有60天的特殊日子。
上午10时许,“祁阳人在粤(广州)”同乡联谊会的理事们一行30余人,在白云山风景区云台花园入口处集结,统一乘坐电瓶车到达白云山山顶公园,再顺着上山公路,逢路向右一直前行,中午12时20分左右,全体人员徒步到达白云山风景区山湾虎头岩,陶铸与夫人曾志的墓地,在陶斯亮大姐的助手、谭得俐女士带领下,面对松风石碑,举行了简朴而又庄重的祭拜仪式,表达了广州祁阳后辈的深切怀念之情。
为了此次祭拜活动,年愈七旬的谭得俐女士不顾年高体弱,在事先不知道乘坐电瓶车可直达的情况下,徒步行走半个钟头,终于走完了常人只需10分钟的路程。令祁阳后辈肃然起敬。
伫立山湾,环顾四周:东有虎头岩,其势如猛虎下山,西面山坡,是一片松林。传说天虎逐犬,分别化为虎头岩和瘦狗岭。虎头岩之上,建有“想亭”。站在“想亭”凭栏远眺,令人浮想联翩。
在山湾松风石墓地,谭女士带领各位同乡面对松风石碑三鞠躬并绕行一周后,指着石碑,饱含深情地为大家介绍:
这块看似不太规则、高过人头的土色花岗岩巨石是专为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同志树立的。石碑正面“松风”两个有力的大字源自陶铸的名篇《松树的风格》,乃名画家吴作人的手笔。
也许有些人还不太清楚,陶铸又名陶际华,号剑寒;1908年1月16日生于湖南祁阳县潘市镇,1969年11月30日卒于安徽合肥。终年六十一岁。建国后,陶铸历任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广西省委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兼华南军区政委,广东省省长,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州军区政委等职。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65年至1969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6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任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迫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了对他的错误结论,予以平反昭雪。
由于长期在广东工作,陶铸同志生前十分喜爱并与白云山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影响深远的名篇《松树的风格》。陶铸每次上山,必到山湾,伫立虎头岩凝望松林,对这个地方有一种特殊的喜爱。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当年陶铸伫立望松之处。,
文化大革命初期,陶铸被调到北京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成了中国第4号人物。1969年10月18日,遭到“四人帮”残酷迫害、身罹重病的陶铸,被迫从北京中南海秘密转移到安徽省合肥某处特别病房。他忧怀伤国,疾病得不到医治,奄奄待毙。43天后的1969年11月30日22时15分,陶铸含冤逝世。12月1日深夜,有关部门按照指令,以“烈性传染病”为名,连夜用白被单裹尸火化了事。死前不曾通知亲属前往探望,死后也不通知家属去办理后事。唯一为陶铸进葬的亲人,是他心爱女儿的名字“斯亮”两个字。奉命执行处理陶铸遗体的专案人员,知道陶铸有个女儿叫陶斯亮,此刻已远远被发配在大西北,他们就在火化单上随意地签上了斯亮二字。当时谁也不知道斯亮是谁。火化后,骨灰装入最差的骨灰盒,上写“王河”二字,随便与普通骨灰盒混放。如此过了九年,渺无消息。一直到1978年12月,陶斯亮大姐《一封终于发出的信》见报之时“我们都不知道您的遗骨沦落在何处”(雷歌按语:陶大姐在信中的原话如此)。
“四人帮”被打倒后,陶铸的冤案得到平反,党中央、国务院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陶铸同志的部分骨灰由夫人曾志和女儿陶斯亮护送到广州,埋葬于我们今天见到的松风石之下。从此,陶铸魂归白云山,安息在悠悠白云与苍翠松树间。
松风石立碑之初,石碑底座只埋放着陶铸同志部分骨灰,背面也仅仅横刻了一排字:陶铸(1908-1969)。1998年,夫人逝世后,根据曾志女士的遗愿,又将曾志女士部分骨灰与陶铸部分骨灰合二为一,一并深埋于石碑下;同时在背面增写了第二排字:曾志(1914-1998)。这就是大家眼下看到的“松风石”全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