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章里的祁阳记忆(五)

[复制链接]
查看: 361|回复: 1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23-11-27 10: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火红年代的祁阳劳模们
我收集有一组关于祁阳县农业劳模的纪念章:
这是第一枚,祁阳县首届农业劳模大会,没有颁发时间。查《祁阳县农业志》得知,1951年10月,祁阳县首届农业劳模大会召开,评选县劳模317人,其中特等15人,甲等40人,乙等116人,丙等146人。姓名不可考。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
第二枚是:祁阳县第二届农业劳模纪念章,这枚章品相好,画面正中是一对男女农民,手里抱着沉甸甸的稻穗,下面有南瓜等蔬果。周围装饰以麦穗和齿轮。也没有颁发的年份,应该是1952年。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gif
第三枚是祁阳县农林劳模奖章,背面有颁发时间1953年。这枚章有了农业和林业的区分,不再是统一的农业了。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6.gif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8.gif
第四枚是祁阳县农林劳模,章的背面有第四届字样。这枚章构图出现了拖拉机,反映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作用。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0.gif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2.gif
第五枚是祁阳县第五届农林水利劳模纪念章,章的正面有颁发的时间1955年。这枚章又多分出了水利部门。还多了一个上挂,品相更完美。1950年12月祁阳县建立农业科,1951年12月,县农林科、建设科合并为农建科,1954年8月撤销农建科,建立祁阳县农林水利局。1956年4月撤销祁阳县农林水利局,分设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4.gif
第六枚是祁阳县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纪念章,时间是1957年,这中间我没有找到56年的农业章,可能没发,也许发了,只是我没找到。这枚章同以前几枚都不同,中长方形的,字体也是简化是汉字。同年3月,祁阳县召开170人的水利劳动模范会议,我一直没找到相关的奖章。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6.gif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8.gif
第七枚是祁阳县群英大会,这里没有单独指出是农业方面,包括各行各业,这可能也有大跃进的影响吧。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0.gif
1959年颁发两枚奖章,一枚是祁阳县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群英大会,一枚是祁阳县林业生产模范。这也是我收集到最后两枚与农口有关的奖章,60年代以后,很少再有农口相关的奖章出现。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2.gif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4.gif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6.gif
这一组章很好地见证了祁阳县五十年代农业发展。见证了党带领全县人民胜利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地实现了祁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
1952年4月,第九区新铺子乡率先在全县了农业生产互助组。这个互助组是由当地农民雷洪美在农民自愿的原则上发动而组织起来的,因而称为雷洪美互助组。在这影响下,到6月,全县就有了653个互助组,农业生产呈现了热火朝天的局面,劳动生产率大提高。
1953年12月第九区丁家岭乡唐际正互助组转为东里坪初级农业社。初级农业社实行以土地作股入社,按土地、集体积累、劳动力报酬分配。到1956年1月,全县共建立初级社1307个,基本实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合作化。
1956年春下马渡团山高级农业合作社成立。到10月全县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956个,入社农户占全县总农户的95.2%,祁阳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宣告完成。
在这过程中劳动模范发挥了带头作用。虽然这些劳模的名字很难一一找出,但他们贡献却不可磨灭的。
1958年以后,农村进入了生产队时代,我找到的祁阳农业劳模章就少了,但那个时代的印记却深深地烙在人们的心里。
这20多年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也经受了人世间的竞争攀比,成为我国农村的一个时代缩影。期间,曾给多少人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记,也曾给多少人留下痛苦、悲伤和心酸。
我出生在70年代初,就是“生产队、大集体”的年代,农村形成了“公社—大队—生产队”管理模式,村子是一个生产大队,再划分出几个生产小队,像我们那样的大村子,划分出了10多个生产小队,也就是最小的生产单位。那时的农村早已实行了工分制,也就是集体劳动评工记分,每天早晨、上午、下午,生产队长都要安排农活,社员出工干活,到了晚上,记工员按出工时间或按劳动量给每个劳动力一一记工分。那时同一生产队里的社员工分也不一样,而且不固定,而是以集体评议的方式决定每人每天应得多少工分。评议的依据,主要看每人在劳动中的长期表现和现实劳动量,其次,还要看性别、年龄、劳动能力等方面,最后,生产队长全面衡量,评定下每个社员的工分。我记忆最深的评工分方法是,男劳力最高的是10分,女劳力最高评7.5分,队里规定十二岁就可以出工,天可以得2.5分。我哥那时读初中,放假就在队里出工。
我没有赶上出工的机会,等我十二岁了,刚好分田到户了。但那时我每天跟随父母出工,对生产队的生活印象深刻,现在每每梦回那个时代。
早晨,天刚亮,该是生产队出工的时候了,随着队长的响亮的哨声,只几分钟,人们就集中到生产队公房的院子里,听生产队长发出的出工号令。生产队的活由生产队长负责安排。我早晨上学要经过生产队的公房,在我的印象中,一早上,正挑屋檐下和院子里站满了人,都在等候队长安排。待安排完活,社员们随之离开院子,然后鱼贯而出,涌向田野……
刨草皮、挖土、育秧、犁田、插秧、割禾、双抢、摘茶子、一年到头都有忙不完的活,即使是落雪下雨天,也不停工,三伏天搞双抢,三九天赤脚挑塘泥,想想都让人害怕。
日复一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到了年底,该分钱了,年底那几天,大都在正屋开会,辛苦一年农民围坐在火堆前进行结算。把社员的工分都加起来,用村子里的剩余现金除以总工分,算出每个工的价钱,再算出每个家庭应分的钱。并不是每家都能分到钱,孩子多的家庭一般分不到钱,因为生产队分给社员的口粮是要算钱的。快过年了,生产队就要分红,大家辛苦了一年,得多得少,就看分红。之前,会计和队长拿着算盘噼噼啪啪已算过好几遍,将生产队全年的收入和大家的工分算得一清二楚。那时队里的报酬很低,有一年,我们队一个工算下才一毛钱,也就是一个全劳力干一天可以分红一毛钱。分红的那天晚上,队长和会计坐在炕中间的桌子前,社员们将桌子团团围住,会计报名,队长发钱。有的人手里拿着小小的印章,听到会计报到名字,挤到桌子边,将印章送到嘴边,长长地哈口气,再在自己的名字后面重重地按下。没有印章的,就用食指在印泥里蘸一下,然后按在自己的名字上,这是一年过日子的全部所有,下次分红还要等一年。分了红,等到过了年,又是一年的开始。
生产队体制的缺点在后期越来越显现出来了,这就是吃“大锅饭”的主要弊端,大家出工不出力,劳动效率低下,务弄庄稼不细致,浪费严重。当时有句顺口溜说:“自留地头插花了,队里地头胡挖了。”大家在队里,都出工不出力,磨洋工的多,挖一锄头,然后拄着锄头休息两分钟。然后等队长工间休息的哨子响了,就一窝蜂去忙私活了。我记得那时队里一个双抢要搞一个多月,分田到户后,最慢的也就十来天。摘茶子也要二十多天,每天早上还没亮就出发上山,中午饭都在山里吃,天黑才回来。看起来大家都忙忙碌碌,实际上就在山上磨日子。分田到户后,摘茶子最慢的就四五天,大家都想最快摘完,好去捡茶子,多点收入。这效率高得不止四五倍。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是先从农村开始的,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时间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生产队也将集体土地和财产分到了各家各户,生产队这个名称也慢慢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生产队那一幕幕场景,时断时续,却经常在我脑海中闪现。而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生产队在中国大地上存续的26年间,我们的父辈和兄辈们在这个期间付出了他们的辛劳和芳华。现在进入新时代,已然忘怀的辛酸,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大家迈开脚步去战胜困难,迎来了新的希望,时光总有一些追忆让我们为之感动……

110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23-11-27 15:10: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看不到,能否重新发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