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亩台人 2016年 ​
《 祁阳县修城记》 焦 竑 状元
贤者之作,思以长利民,而狃因循者失之。古十室之邑,三户之聚,必壁堑以卫之,篱落以樊之,况大国之襟带,万民之辐辏者乎?祁阳在楚之永州,地里之横亘,士庶之繁茂,为一郡雄,而城取苟完,工不坚良。牟利者藉缮修为奸,屡举屡坏。
毘陵沈侯学至,辄念之属岁,苦播酋与权使之役,未敢动。逾年,霖雨匝三月,城屋半圮,且洞苗旁窥,备不可后。乃相险易,度资粮,慎委托,皆籍记之。请于监司郡,而后从事。自万历壬寅(1602)三月初一日肇工,至癸卯十一月二十一日而竣,至是土易以石,刓[70]创而新,屹然金汤之固矣!
侯乃会宾佐、僚属暨乡先生,大合乐以落之。士女和会,蹈舞歌诵,愿纪侯绩垂于来祀,走千里属[71]余,以其事书于金石,曰:“维祁岩邑,夷獠杂居。郛郭亏疏,风气不固。递筑递毁,为费日滋,矧岁不辰,播夷俶扰,劫众阻兵,凛若渊坠。维我沈侯,来君此邦。能苏罢人,去其疵疾。民心敉宁,蒸为太和。五谷蕃熟,人方有余。将图永佚,不惮暂劳。财取诸岁额,辅以义人;时取诸农隙,戒之勿亟。凡畚筑工徒,瓴甓涂暨,无虑大备。石必巨,毋俟蜃垩;木必坚,毋参轴解。为丈四百八十有八,糜金千七百有奇。民不知劳,役不更举。四门巉然,楼橹增华,以严击柝,以信教令,以壮都鄙,以张军声。凡厥众美,侯实兼之,盖一举而起百年之敝,贻无穷之烈。非侯求理诚至、临事必决而不得卿大夫士民佐之,安能作用?坚固永久,与山川齐。夫设险载于《大易》,城郎书于《鲁史》,余孔氏之徒也,辄采辑舆诵,而为之记。万历甲辰(1604)秋。”
1.黄公岭的“黄公”是黄盖 祁阳县三口塘镇南部边界与零陵(今芝山区)相接。交界处有一岭,名叫黄公岭。岭上有一条石板路,是古代零、祁两县来往的要道。山坡峡谷中,有一座重檐城楼。是三国时张飞所建。张飞还在城门额上题了“永固”二字。自三国后,当地民众十分珍重此城楼,不断修葺,并于城楼上设关公神像祭祀,香火不绝。1958年大炼钢铁,城楼被拆毁,作建土高炉之用;“永固”石碑被某村抬去砌水井。一千多年前的古城楼从此荡然无存。然而此山之名不变,仍叫黄公岭。
黄公岭的黄公是何人?当地百姓世代相传说,是三国东吴名将黄盖。《三国演义》有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打的就是黄盖公。
民间谚语说:“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老将黄盖为了使周瑜欺骗曹营奸细的计谋得逞,甘愿献苦肉计而自愿挨打,终于骗得了曹操的信任。他假装投奔曹营而逼近水寨,火烧江北舰船,取得了赤壁大捷。据《吴书》载:赤壁这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韩
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在七分实,三分虚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载:“黄盖真能舍此身,而后可行苦肉之一计耳。作者于此不是写周郎之智,正是写黄盖忠。《三国演义》第四十九、五十回火烧曹营舰船中写得更详细:“黄盖望见穿 红袍者下船,料自曹操,乃催船速进。手提利刀,高声大叫:‘曹贼休走,黄盖在!’操叫苦连声。张辽抬弓搭箭,觑着黄盖较近,一箭射去。此时风声正大,黄在火光中,那里听得见弓弦响,正中肩窝翻身落水„„韩当冒烟突火来攻水寨,忽听得士卒报道:‘后艄舵口一人,高叫将军表字。’韩当细听,但闻‘公义救我!’当曰:‘此黄公覆也!’急教救起。见黄盖负箭着伤,咬出箭杆,箭头陷在肉内。韩当急为脱去湿衣,用刀剜出箭头,用旗裹束之,脱自己战袍与黄盖穿了。先令别船送回大寨医治。原来黄盖深知水性,故大寒之时,和甲坠江,也逃得性命。”毛宗岗评曰:“黄盖苦肉于前,又苦肉于后,勇不避难,极写其忠。” 中国历史上,黄盖是一条了不起的硬汉子。
《三国志》载:“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
“泉陵” 在哪里?三国时的泉陵县很宽,包括零陵、应阳(今东安)、祁阳、永昌和邵阳以东及湘乡南部的一部分地方。嘉庆《祁阳县志》载:“先是魏武(曹操)尽得荆州之地,赤壁败后,南郡以南属吴,昭烈(刘备)得益州,分荆州、武陵以西属蜀。”张飞就是这时据守黄公岭并建城楼,以求“永固”的。张飞还在今祁阳白水驻兵,现在白水镇的祁阳七中所在地,就是张飞的营盘,故名营盘岭。那时祁阳、永昌二县还未从泉陵县析出,也没有零陵县,祁阳人和黄盖都是泉陵人,是老乡。说他是零陵人,是后来的事。
陈寿对在《三国志》中的黄盖评价甚好:“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吴》书说:“图画盖形,四时祠祭。”死后葬礼隆重,设疑冢72座。当地百姓对他更加敬重,便将家乡的这座山叫黄公岭,至今不变。
2.蒋琬是哪里人蒋琬是三国时蜀国重臣,诸葛亮逝世后,由他主持蜀国军国大事,封安阳亭侯。职位之高,有如现今的国家总理。
蒋琬这位历史名人是何许人?他的故里在哪里?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疑团,是一个费解的谜。陈寿的《三国志》说他:是“零陵湘乡人”;祁阳嘉庆、同治、民国《县志》都说他是祁阳人;还有一说,讲他是现今祁东县砖塘人,因为那里曾出土一石碑,上刻“蒋琬故里”四字,因此蒋琬故里在祁东县。公说公有理,婆说理也强。哪种说法对?
都对。
这些不同说法,是此处不同时期行政区划名称不同的结果;地点自始至终只有一个,那就是砖塘。砖塘是蒋琬永远不变的故里。陈寿《三国志》说蒋琬是“零陵湘乡人”,对。西汉时没有湘乡这个县名,那片地方叫承阳。承阳以承水而得名。桂多荪《浯溪志·平阳》说:“平阳即承阳、蒸阳,今衡阳。”承水就是蒸水。李馥在民国《祁阳县志》中考证:“承水北为承阳,承水南皆泉陵,今祁阳地也。”东汉时,从承阳的西南,泉陵的东北,各划出部分土地,建立了一个湘乡县。蒋琬故里——砖塘,正好在泉陵的东北部,蒋琬便成了湘乡人。那时的湘乡仍属零陵郡管辖,所以陈寿说蒋琬是“零陵湘乡人”。
吴孙亮太平二年(257)分泉陵为泉陵、永昌、祁阳三县。从此有了祁阳、永昌之县名。永昌县疆域稍小,便将砖塘从湘乡县划回来,成了永昌县治。蒋琬自然便成了“零陵永昌人”。唐武德四年(621),永昌、祁阳合并为祁阳县,砖塘随之属祁阳县,蒋琬也跟着成了“零陵祁阳人”。
1952年4月,祁东县从祁阳县析出,仍属零陵管辖,砖塘属祁东县,蒋琬就成了“零陵祁东人”。后来祁东属衡阳地区管辖,蒋琬就成了“衡阳祁东人”,而不是“零陵祁东人”了。
3.白鹭町的“白鹭”白鹭町在祁阳县城西北五里处,两面有窿起的冈峦,中间是一个有300多亩稻田的大町。町中间的水田为冬泡田,一年四季都有水,适宜野生鱼虾生长。每当下雨时,高岸田的雨水往町中流,町中田里便水滔滔。农民防止田塍被冲垮,就会冒雨去开“田坝口子”,将田中过多的水放出去。田里的水往下流,田里的鱼虾就喜欢随水而去。农民便用篾织的“钻”(捕鱼的竹具),装在田坝口子下面,水从“钻”缝中流出,鱼虾出不去,便成了农民的“俘虏”。一场大雨,农民就会从钻中获得数斤或十数斤乃至数十斤鱼虾。
如果采用“放田”的方法,收获就更大。冬天,无雨之日,择一块水田,打开田坝口子放水,下面装一个米筛,成群的小鱼小虾就会随水落入米筛。机会好,一亩田可获鱼虾30—40斤。
町中鱼虾多,便招来了成群结队的白鹭,尤其是收割以后,水田漠漠,无遮无挡;田中水清,透澈见底。白鹭们站在田中,眼精喙长,可以任意啄取水中的鱼虾。那时,水冬田四季不干水,又无农药毒害,是野生鱼虾最好的生活环境,繁殖迅猛。虽然人捞禽啄不止,却取之不尽。
白鹭也有习惯性,每年秋后都会拖儿带女地飞到这里来,气宇轩昂地站满了町中的所有水田,远远望去,白花花的一片,那是一幅宁静、和谐的画图。如果突然有人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白鹭受惊就会飞起来,那景观就不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而是“满垄白鹭遮云天”。成百上千的白鹭麇集于此,就成了祁阳城郊一道别致的风景,人们便把这里叫白鹭町。
那时农民有个不见文字的认同:“鸟落吉祥地”。认为有白鹭到町里来,是吉祥的征兆,无人捉,无人打,更无人用铳去伤害它们。白鹭町里就有了人禽的友好相处,就有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
4.白鹤观的“鹤”白鹤观的鹤不是凡鸟,而是“仙鹤”。清·嘉庆、同治《祁阳县志》都有记载:“屈处静,相传楚白公之后,幼而悟道,绝迹人表,修炼邑之白鹤山,逾十二年,跨鹤上升,丹灶犹存。”鹤是道家的宠物,故编出了很多“跨鹤上升”的神话。后来就有道士捐募,在屈处静丹灶下面100米处,修建白鹤观,纪念那只能够负人飞天的仙鹤,也希望有白鹤能负着他们飞天。这些道士有点傻,不知道屈处静“跨鹤上升”是传说、是荒诞不经的杜撰,世界上哪有一斤多重的白鹤能驮上一位百十斤重的大活人升天呢,它又不是航天飞行器。祁阳王朱湮泞也有升天的雅趣,王府中也养了很多白鹤。但是他没有升天,反而因为作恶多端,欺侮移民,而被搭洲冯异召集数百人攻破祁阳城,烧了祁王府,白鹤救孙了他,他便成了夹着尾巴的丧家犬,逃到武冈叔父家去苟延残喘。
鹤,是一种很普通的鹤科鸟,毫不稀奇。鹤与鹭一样,有一双长长的腿和喙,喜欢吃水中的鱼虾和水草。祁阳曾经是鹤的故乡。大忠桥镇黄溪左岸有一片500多亩宽的田垄,就是著名的“白鹤洞”。那里有丰富的鱼虾水草和友
善的人缘,曾经是鹤的故乡,鹤的天堂。
现在的白鹤洞没有白鹤了。一是水稻种植要落水晒田、农药杀虫,鱼虾数量锐减,白鹤到此,无以为生;二是人欲横流,连只小小的麻雀也要枪击铳打,白鹤到此,难以活命。这样,美丽的白鹤便绝迹于祁阳。白鹤观、白鹤洞便空有其名而无其实了。保留一个名也好。口里念着白鹤之名,心中便有白鹤之恋,有恋便有情,有情便有“鹤归来兮”的希望。
希望是个很美丽的词,因为希望中含有可能成为现实的成分。落水晒田,农药杀虫,并不是不可改变的水稻栽种技术,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技术有被淘汰的时候。至于人欲泛滥的凶残,随着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也会有所收敛或绝迹人寰。
“鹤归来兮”的希望,一定能成为未来的现实。
5.泮池的“泮”祁阳城内的泮池,俗称莲子塘或泮池塘。祁阳人喜欢把有水的洼处叫塘,如察司塘、玉家塘、沙子塘、瑞竹塘等等,所以把泮池也叫做泮池塘;又因为泮池中长满了荷莲,到了夏天,荷叶连连,荷花艳艳,成了城内一大景观,故又名莲子塘。泮池是个特殊的名字,不能任何池、塘都可以叫“泮”的;而所有县城学宫前的池塘都叫泮池,不能取别的名字。学宫前不能没有泮池,泮池必须在学宫前面。
泮是什么?泮是春秋时鲁国一条江河,叫泮水。鲁国君主在水上建宫,便叫泮宫。汉代规定,天子的最高学府叫“辟雍”,诸侯的学校叫“泮宫”。泮宫就是说经讲学的学宫。
学宫前的泮池有讲究,形状必须是半月形,还一定要东、西门以南通水,东北无水筑墙。这样的地形很不好找。宁远县的学宫(与文庙在一起)建得很有气派,龙凤石柱的耸立,为宫殿的庄严肃穆提高了档次。前面的棂星门石牌坊,雕刻得细巧精致,显示了建筑工艺的非凡超俗。唯有棂星门前的泮池,由于地形的限制,只好挖掘一个亩多宽的半月形池塘,小巧有余,大气不足。
祁阳的泮池则是一座水面开阔、波澜滔滔、风光秀美、鸟语花香的绝佳处所,又完全符合古代泮池的要求。甘泉清流,自西经南,向东而来,自然天成,符合东西门以南通水;后面是龙山高岗,可筑墙。泮池水面阔数十亩,其形又略呈半月状,一池活水,满塘荷莲。以泮池为核心,周围便构成了祁阳八景的秀美:一是古树蔽日的“龙山秀蔼”,二是水清碧波的“泮沼文澜”,三是叮叮咚咚的“甘泉荷雨”,四是桃李芬芳的“春城花雾”,五是莘莘学子的“濂阁书声”,六是悠扬缱绻的“湘楼钟韵”,七是碧海星稀的“虹桥步月”,八是雄健行空的“天马骧云”。文人墨客对此八景吟哦不绝。此处只选录知县王榘一首《春城花雾》,以观那时祁阳城的风光旖旎:
化雨滋桃李,和风被永昌。花凝千树雾,春满一城香。 翠欲迷林坞,红犹隔女墙。此中足烟景,莫漫诩河阳。 从“春满一城香”一句中,便可看出当时大自然与祁阳城、泮池一带相处得的自然天成,美不胜收。
后来学宫拆了,成了县政府大院;泮池之名也被忘了,改叫莲子塘。人为的建筑物不断地蚕食水面,泮池越来越窄,越来越小。据说还有人要购买莲子塘,用土填平,以炒地皮、炒房产,说是什么开发祁阳,促进经济腾飞云云。果真如此,泮将不泮,池将不池,祁阳八景不保,泮池也将不存。什么地方不好发财,偏偏泮池打主意呢。
世道多变,沧海桑田啊。
6.枫林铺的“铺”祁阳境内和全国其他州县一样,有很多地方叫“铺”,如陕西的三十里铺,邵东县的五丰铺,长沙的黑石铺,祁阳的文明铺、枫林铺、长流铺等等。最初这些铺都是朝廷邮传(送文件的)的驿站,而不是做买卖的“店铺”。
远在宋代,朝廷就设置了邮递驿站。元代的邮递制度更加严密,规定州县之内要十里设一铺,大事派专人骑快马,直奔各州县驿站(祁阳有排山驿)换马疾驰;小事(如一般文书信件)由铺吏派铺卒传送。文件来了,要登记,几时到;要检查,是否破损;要记下送出去的时间;到下一铺交付后,还要对方签字。铺中有马,马供邮传之用。元至元十年( )祁阳开始置急递铺,每铺六人,凡军需急奏,日夜兼行五百里。李馥民国《祁阳县志》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定赋役法:赋,以田多少为多少;役,即以赋多少为多少。沿元旧制。急递铺定有田粮,二石以下,一石以上者,如准充当铺役。祁阳十九铺,民之多田者,避杂徭累,争着去做铺役。
洪武十六年《永州府志》记载的邮传铺:祁阳县 正北至衡州府衡阳县白杨铺界​:枫林铺 栗木铺 熊罢铺 荅桥铺 大营铺 黄土铺 洪桥铺 东富铺白鹤铺 排山铺 正南至零陵大桥铺界:白沙铺 长流铺 富里铺 画锦铺
清·雍正十三年(1735)仍设急递铺。祁阳总铺是白沙铺,设在西横街,有固定的铺司九人,务徭役的一人,共十人。境内邮递分三路:
东北路,抵衡阳界,十里一铺,共十铺:枫林铺,八人,其中徭编二人;栗木铺,七人,其中徭编二人;熊罴铺,八人,其中徭编二人;搭桥铺,八人;大营铺,十人,其中徭编三人;黄土铺,八人,其中徭编一人;东富铺,八人,其中徭编一人;白鹤铺,八人;排山铺,十人,其中徭编二人。,过此铺进入清泉县境。
南路,抵零陵县界,每十里一铺,共三铺:长流铺,八人,其中徭编四人;富里铺,八人,其中徭编一人;昼锦铺,八人,其中徭编二人。过昼锦铺五里,便入零陵县界。
西北路,抵邵阳县界,每十里一铺,共五铺:石桥铺,七人;黄冈铺,七人;文明铺,七人;香塘铺,七人;罗田铺,七人。过此便入邵阳境界。
邮传铺驻所都有石板路(俗名大路),有人有马,就成了一个小小的居住点。石板路上轿来马往,行人较多,铺站处便有人歇肩小憩,于是就有人来开饭铺、酒铺、杂货铺,久而久之,便有了米铺、油铺、盐铺。店铺鳞次栉比,便成了街道,热闹起来。再后来,现代邮政兴起,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停办各铺邮递。各铺均有一定数量的田产,衡州、永州、郴州、桂阳州的大官谭启现时勾结官痞王祖荫、卿一枝、曾烔、王兰生等,以民田为役田,设局出卖,逼死人命,令民自买自田,不从则卖与他人。造成全县骚乱,民怨鼎沸。邮传铺消失,铺地的生意却兴隆起来。年深日久,人们便只知道枫林铺的铺,是做买卖的店铺,而不知道其本来的性质是古代的邮传铺。
7.罗口门的“罗口”祁阳城墙雄伟壮丽,曾为湘南之冠,有“祁阳的城墙永州的塔”之说。祁阳城墙有七条城门,城门上都建有重檐城楼,并且为各条城门取了很好听的名字。正南门名长乐,俗名驿马。长乐有吉祥的意思,驿马是城门内曾设有驿站。东南名黄道,也有吉祥之意,如“黄道吉日”。黄道又是城内的中道。此门经黄道街、昭陵街、北正街(今名人民中路)直抵罗口门,正好是县城的轴心街。黄道门往东是迎秀门。门楼上建有奎星阁,凡中进士、中举人、中秀才,均乘船由此上岸,登奎星阁宴饮。正东是潇湘门,在潇湘阁下,因得此名。东北门叫迎恩,俗名寿井门或吊井门。此门接北关大道,朝廷下诏赐恩,都由此进城,故名迎恩。又因城门内侧数尺处有一水井,叫寿井,打水用绳索吊,所以此门又叫寿井门或吊井门。正北叫甘泉门,城门内数丈处有一甘泉,泉水清冽,颇有名气,故以井名为城门名。西北城门叫朝京,俗名罗口门。朝京门有眷恋京城,感谢圣恩的意思。
以上各城门之名,或赋好意,或依实物,都有由来,唯独朝京门的俗名“罗口”二字,令人费解。尤其是这个俗名叫唤频率之高,还压倒了正名。而今祁阳人知道朝京门的甚少,“罗口门”却无人不知。为什么叫“罗口门”说法有二。
其一:据说此门建造时,资金缺口甚大,众执事聚会商议,一筹莫展。此时突然冒出一个人来,说:“这座城门的开销我包了。”众执事大喜。那人又说:“但我有一个条件,此门必须叫罗口门。”众执事感到奇怪。
原来此人是祁阳罗口町(今属祁东)人。曾经有一挑皮篓的过路客人,在他家住了一宿,次日临走时,将一担沉甸甸的皮篓寄放他家,说过几天就来挑走。他为人忠厚,不动客人那担皮篓。谁知此人竟一去不复返。一年后,他忍不住找天皮篓一看:哇,尽是白花花的银子。从此,他富了。但是他从不花“不义”之财。祁阳建城门,他愿将皮篓中的银子全部捐出。为什么又提出用“罗口”为城门名呢?他要以此说明他们“罗口町”人仁慈处世,忠厚待人。罗口门因此而名声大震。
另一说是,罗口町《刘氏五修族谱·乾隆乙未支谱》载,刘延辉“由武籍以指挥使显于朝,祁县之北门曰朝京,世代指挥旌,于是,因故居罗口而名之也。”另一《刘氏族谱》载,“旌”就是立石碑坊。因为朝廷为罗口町的刘延辉在朝京门立了个牌坊,就将此城门命名为“罗口”,似乎太勉强了。明清两朝,祁城中立牌坊如林,官职、功勋比刘氏高显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偏偏以刘氏的家乡罗口为城门名呢?不管传说对还是族谱对,真正吸引人的,还是那个为人厚道的传说。
8.黄泥塘的“塘”这个“塘”不是蓄水养鱼的池塘或放水抗旱救禾的山塘,而是“塘汛”的塘,是哨卡,是“戢奸宄”——捉拿违法坏人的检查站。
清代兵制,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的绿营兵,都叫“汛”。凡驻兵所和巡逻的范围都叫“汛地”。塘汛驻地设在行人、船只来往多的地方。
祁阳的塘汛常常和邮传铺设在同一地方。每个塘汛处都有塘房,官厅、住房,砖砌瓦盖,围以红墙,在那时那地,是高档次的建筑物。此外还设有烟墩、炮位、哨楼、旗杆、什物架、高脚牌、路程木坊、水路哨船等,声威颇壮。雍正八年(1730)以前,建塘房的经费由当地老百姓负担,哨船由当地渔民负担;以后均由官员捐献。祁阳塘的分布,分六路:
东陆路,大忠桥塘。
西陆路,每十里一塘,共五塘:石桥铺塘、黄冈铺塘、文明铺塘、香塘铺塘、罗田铺塘。
南陆路每十里一塘,共三塘:长流铺塘、富里铺塘、昼锦铺塘。由县城到昼锦铺塘,有三塘路程,故习惯把昼
锦铺叫做“三塘”。
北陆路每十里一塘,共十塘:枫林铺塘、栗木铺塘、熊罴铺塘、搭桥铺塘、大营铺塘、黄土铺塘、洪桥铺塘、东富铺塘、白鹤铺塘、排山铺塘。南水路每十五里一塘。共二塘:老山湾塘、红石山塘。
北水路每十三里一塘,共十三塘:沥淅滩塘、观音滩塘、横塘塘、白水塘、河埠塘、建新塘、黄泥塘、归阳塘、上山塘、大堡塘、五家围塘、河洲塘、粮船埠塘。
平时,每塘编制塘兵二名,与邮传铺的人员合起便将近一个班的人了。塘兵自己无马,一旦发现军情,可以利用邮传铺的快马迎送“塘报”。塘、铺合驻一处,可以节省人和马,又不妨碍执行公务。同时还增加了驻地的人员,有利于买卖的发展,使之成为乡村集镇,如“金归阳,银白水”都是在塘、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9.戒石坊的“戒”明清时,祁阳城乡建有很多石牌坊,表彰忠臣孝子,义士节妇。但是,戒石坊却不属此类。清·嘉庆《祁阳县志·建置卷》载:县衙“大堂前为捲棚,檐前为月台,甬道中立戒石坊”,“戒石坊在县署仪门内”。这座建在大堂前的大牌坊是作什么用的呢?
戒,就是劝告、警示的意思。劝告、警示谁?州、县衙门的大小官吏。
五代后蜀孟昶有一篇二十四句的四言体“令箴”。箴,就是劝告;令,就是命令。广政四年(941)孟昶将这个令箴颁发到所辖各郡县,劝告、警示各郡州的官吏,不要虐待下民,欺凌上天。
广政二十八年(965),北宋灭了孟昶的后蜀朝廷,宋太祖赵匡胤读到了孟昶这篇令箴,以为写得不错,从二十四句中摘录最精彩、最实用的四句:“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发到他治理下的各州各县,更名为《戒石铭》,刻成石碑,竖在州府、县衙大堂的正前方。碑上的南面刻“公生明”三字;北面则是四句铭文,让知府、知县坐堂时,抬头就能看到这四句话。劝告“公”
——坐堂的官员一心秉公,就会产生光明正大、为民作主、清正廉明、秉公断案的凛然浩气。立“戒石碑”的举措,元、明、清三朝,相沿成习。
后来因石碑立在大堂前,进出不方便,就改成石牌坊。 戒石坊上的十六个字,虽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意义却是永远新鲜的。“上天”是什么?是人民群众,是国家的法律。任何欺民、虐民者,都是“欺天”,而天是不可欺的,是法网难逃的。不论是旧社会的官,还是新社会的官;中国的官,还是外国的官;大官,还是小官;现任的官,还是想做官而暂时还未任职的“官”,都应牢记这个可以使自己在官场上一路平安的十六字箴言。
明洪武五年(1372)朝廷命地方邑里置申明、旌善二亭,民有善恶,即书其人其事于版榜上,祁阳县衙前的申明亭和戒石坊便建在一起。
10.欸乃曲的“欸乃”唐·大历二年(767),大诗人道州刺史元结从京都商议军事回道州任所,坐在大桐子壳船中观看沿途风光民情,写了五首七言诗,让划船的“舟子”唱。这些连“舟子”都能唱的诗,写得通俗好懂。后来,元结给这五首诗加上一个总题目,叫“欸乃曲”,很多研究家理“一头雾水”。什么叫“欸乃”?五首诗中根本就没有“欸乃”二字,为什么却以“欸乃”为总题目?对此,众说纷纭,讲得玄之又玄。单是对“欸乃”二字的读音,便有多种说法。有音“媪霭”的,有音“袄乃”的等等,莫衷一是。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都认为是象声词,“欸乃”是一种声音。这一点很重要。——是一种什么声音呢?
自古以来,楚南人就爱唱山歌,农民、渔民、山民都喜欢一边劳作,一边自己唱歌。砍山时唱山歌,插秧时唱秧歌,打渔时唱渔歌,行船时唱船歌——统称山歌。不仅喜欢自己唱,还喜欢与别人对唱,这叫对歌。人们常常是隔山隔水隔田垄,你唱一首,我对一首;你唱“荤”(野话)的,我也唱“荤”的;你唱“素”的,我也唱“素”的。热闹得很。
一般的山歌多是七言一句,四句一首,押韵,但不讲究平仄。唱完四句以后,便加一句“尾声”作结束。祁阳山歌的尾声有两种,一种是四个字的尾声:“嗬罗——嗬罗!”;一种是两个字的尾声:“哦——喂!”两种尾声都含有喜悦、自豪、痛快的韵味。唱完一首山歌,加上一句“哦——喂”,以抒发这种喜悦。如祁阳民歌:“白布包头糯米浆,妹妹赛过秋海棠。劝妹莫去风里站,微风吹来百里香。哦——喂。”
“哦——喂”这个象声词在生活中用得较多,如闷热时忽然来了一阵凉风,人们便会大呼:“好凉快呀,哦——喂!”划龙船时赢了,也有歌有尾声:“赢了那个大红(船)带小红(船),赢了那个老官船倒马桶!哦——喂!”歌词虽然不雅,“哦——喂”却喊得自豪、雄壮、有力。“欸乃”就是“哦——喂”!元结是河南人,坐在船中,常常听到船夫自唱或对唱山歌,也就是常常听到船夫喊“哦——喂”,喊得新鲜有趣。元结他一时兴起,便摹仿楚南山歌的通俗,写四句不讲究平仄的山歌给船夫唱。船夫唱完以后,当然也要喊一声“哦——喂”。
“哦喂”这个象声词,在不同邑县甚至不同村院人的发音都不相同。有些人喊成了“欸——乃”,有些人喊成“哦——喂”,有些人喊成“欧——勒”,有些人喊成“袄——勒”。这些喊声尽管有些差别,大致上还是相近的。前人注音“媪霭”等也是大致不错。
元结喜欢这种山歌的豪放、热情、潇洒,便从自己在船上写给船夫唱的带“欸乃”的七言体诗中,选出五首,冠以“欸乃曲”的总题目,以纪舟中的雅趣,以纪楚南的风情。​
附:康熙九年《永州府志》记载的《欸乃曲 有序》 元 结
大历初,结为道州刺史,以军事诣都使。还州,逢春水,舟行不进。作《欸乃曲》五首,令舟子唱之,以取适于道路。
其一
偶存名迹在人间, 顺时与俗未安闲。
来谒大官兼问政, 扁舟却入九疑山。
其二
湘江二月春水平, 满月和风宜夜行。
唱晓欲歌[32]平阳戍[33],守吏相呼问姓名。
其三
千里枫林烟雨深, 无朝无暮有猿吟。
停桡静听曲中意, 好似云山韶濩[34]音。
其四
零陵郡北湘水东, 浯溪形胜满湘中。
溪口石巅堪自逸, 谁能相伴作渔翁?
其五
下泷船似入深渊, 上泷船似欲升天。
泷南始到九疑郡, 应绝高人乘兴还
11.卢家町的“町”卢家甸的“甸”是个错别字,正确的写法和读法是卢家町的“町”。町,是田界,即田塍。至今祁阳还有60多万亩稻田,有很多阡陌纵横的田塍——町,并且将很多有大片稻田的地方叫作町,如城郊的卢家町、白鹭町、芹菜町、营盘町等等。祁东县1952年4月以前属祁阳县,也将某些有大片稻田的地方叫做町,如罗口町、渔陂町等等。町,是南方水稻区特有的叫法,是祁阳地名中的土特产,形象、准确、亮丽。所以,清代《祁阳县志》上便有很多带町的地名,如印阿町、后町、傅家町、堡子町、胪子町、旗头町、罗家町、桐木町、汤家町、泉(陂)溪町、大崇町、黄梅町等等。
甸,是指都城郊外的地方。元代,云南省有些县和县以下的地方也称做甸;我国东北有些地方也称甸。古代祁阳的地名中没有“甸”这个字,因为祁阳不是都城,县城郊外便没有资格称“甸”;更不属于云南或我国东北地方,与千里乃至数千里外的“甸”沾不上边,所以没有用“甸”字命名的地方。为什么现在祁阳也有大村甸、卢家甸,有人甚至将营盘町也写做营盘甸呢?写错了。这是民国以后在祁阳地名中出现的错别字。町和甸不仅内容不同,形状不同,读音不同。町,读diang(定),祁阳土语读亮、两;甸则读殿。大村甸很多农民,至今还用祁阳方言把大村甸叫“代(大)漆两(町)”;县城阳家台的老人,仍然把卢家甸叫成“卢家两(町)”。祁阳方言“町”的读音与字典读音不同。字典读町dīng(定、丁),祁阳方言读liàng(两)或liáng(亮),而“甸”则读作diàn(殿)。
町和甸的内容和读音都不和形状相同,为什么错乱了呢?这要从“大村甸”说起。“大村町”在同治《祁阳县志》便是这样写的。至今那里原农民还把大村甸读做“代(大)漆(村)町(亮)”。民国时,修湘桂铁路,要在那里建个火车站,测量员可能是东北人或云南人,不知“代漆町”是怎么写的,便按照他们自己的习惯,写成了“大村甸站”。这类例子还有蓑衣坪。民国时修公路时,测量员不知“蓑衣”为何物,也不会写“蓑”字,便根据相近的音写成“酥油坪”;但是又不会写“酥”字,便用“苏”字代替,这样,蓑衣坪便成了不伦不类的、什么意义也没有的“苏油坪”。卢家甸怎么也把“町”字改了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此地成为城区后,取名字的人大概不会写“町”字,便将大村甸的“甸”拿来代替。“营盘甸”是怎么来的呢?可能是东施效颦,跟着卢家甸、大村甸屁股后面跑的,跟着错的。
町,只有这个町字,才能准确确表现祁阳稻田区的田塍交错、阡陌纵横;町,是祁阳县独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不应该丢掉,应该保护。大村甸是铁路上取的站名,我们管不了;卢家甸是祁阳县民政局取的名,用了个错别字,应该改过来,还其本来面目——卢家町。营盘甸也写错了,应该改过来,不要赶错别字的时髦,那是写错别字的子孙丢了祖宗的丑。
12.县 城 三 “湾”唐·武德四年(621)祁阳县、永昌县合并为一个县,名祁阳县。未合前,祁阳县城在今祁东县金兰桥,永昌县治在今祁东县的砖塘烟合岭;合并后的祁阳县城迁移到湘江边上的老山湾,也有人说是海水湾。明·景泰三年(1452),县城又搬到现在这个地方——檀山湾。唐·武德四年以后的祁阳县城便有了三个“湾”:老山湾、海水湾、檀山湾。檀山湾为县城,没有争议,因为如今仍在檀山湾。至于海水湾和老山湾何处曾为祁阳县城,则说法不一,而且都有《县志》为依据。
一说县城在海水湾。
1993年版《祁阳县志》载:“唐贞观年间迁于海水湾(今城关镇东江村)。”意思是说,祁阳县城曾在海水湾,而且在后面括弧加以具体说明。
清·嘉庆《祁阳县志》也载:“城在县东南,俯临大江,元时屡被江涨淹废。明正统时,常有苗警。至景泰三年壬申„„移筑东北高阜。”这段文中的“城在县东南”指的正是海水湾。
二说县城在老山湾。
老山湾又名老水湾。老水湾与海水湾只一字之差,史家们常将二者混淆。李馥民国《祁阳县志·事略》载:“县治在今县西南十里老山湾左近。”这条史料有三点值得重视:一是方位,老山湾正好位于今县城“西南”;后来迁到‘东北高阜’,正好是今县城檀山湾;二是距离说得准确,老山湾距县城正好是十里路程;三是老山湾地势低洼,正好常被“江涨淹废”。
2004年秋,撰修《祁阳县城建志》,笔者去老山湾进行实地考察,当地农民,无分长幼,无分男女,都说老山湾曾经是祁阳县城,并且带笔者去看县衙的所在地“二房台”,指点江边的码头、河街、新埠头、**坪等处。一位村妇说,南面还有黑松林,那里面曾经住过很多苗人。这一点很重要,与嘉庆《祁阳县志》中的“苗警”相吻合。海水湾在湘江北岸,苗人渡江成“警”不易;老山湾在南岸,苗人徒步就可以进入县城滋事。这一切都说明,老山湾(即老水湾)曾是祁阳县城,海水湾则不是。
海水湾确实“在县东南”。但是说景泰三年“移筑东北高阜”——檀山湾,方位便不对了。檀山湾县城不是在海水湾的东北高阜,而是西北高阜。海水湾的东北应该在黄土岭、樟树脚以北一带。但是,此书也有合理的地方,如“俯临”大江二字,便颇像海水湾的地势。
嘉庆《祁阳县志·龟潭》条载,龟潭在“县东里许,海水湾之下,深不可测。层岩峭削,盘石浮出水面丈余。昔人刻‘龟潭’二字于上。”1949年以前,海水湾地貌依旧是“层岩峭削”。明代邓球的梅花洞,就在龟潭的峭壁上。海水湾虽有深水,却太窄太高太陡太峭,确实是“俯临大江”。这对船只停泊,货物装卸,官员上下,都不方便,不可能选择这种“峭削”的地方设县城。又说“元时屡被淹废”,那就更加不符合实际,海水湾“俯临大江”,地势甚高,从来也未被江水“淹废”过。这段文字所言,矛盾甚多,是不是写志书的人错将“老水湾”写成了“海水湾”,而又世代相传,而成了以讹传讹呢?有可能。李馥《祁阳县志·事略》中说县城在老山湾,方位、距离、地势低下、受淹,都说得很准确,但是在同一志书的《建置》中又说成是“海水湾”。海水湾、老水湾虽是西辕东辙,但二者的地名仅有一字之隔。旧县志在撰写、抄录、雕版、校对中出现一些错误并以错传错的地方是会有的,不足为奇。
《中国历史大辞典》载:“祁阳县三国吴分泉陵县置。治今湖南祁东县东南金兰桥。隋天皇九年(589)废入零陵县。唐武德四年(621)复置。移治今祁阳县西南十里老山湾。因城临湘江,累被淹没,明景泰三年(1452)移治东北高阜,即今治。”《永州府志》也如是说。
这些资料说明祁阳县治曾在海水湾之说——错。 三说县城在檀山湾。
今县城檀山湾在老山湾的“东北高阜”,具体在什么地方?知道的人便不多了。因为檀山湾已成闹市,面目全非。明·景泰三年以前,此地确实有一座“高阜”——小山头,后来,县署就建在小山头的顶上,即今县公安局所在地。县署大门前建了一条街,就是今天的县前街。县署
左侧有一个陡坡,砌了十多级青石码头,下码头往东一直延伸至王府坪市场口,叫小码头街。县衙左侧街道南折,有一个更大的陡坡,砌了20多级青石码头,直至新街口,叫大码头街。县前街西抵三圣殿,向南100米处,又有一个大陡坡,叫唐家陡,也修建了青石码头,梯级比大码头还多。三圣殿北折福星街、中仓街达火神庙,再西折罗口门,罗口门内50米处又有一个斜坡,叫桐子塘,也砌了青石码头。由火神庙北去沙井陡,也是一个长长的斜坡,有很多石砌码头。由火神庙南折昭陵街,不到50米处,又有一个陡坡,叫伍家陡,也砌了多级青石码头。后来县城街道铺青石路面时,所有码头都改成了青石斜坡。20世纪60年代拆了火神庙(炎帝宫),修筑了一条西接北正街,东达黄道门码头的人民东路,也有个很长的斜坡,至今犹存。县署东南西北四面的码头、斜坡说明了,祁阳县衙是建在山顶上。此山叫什么名?檀山。山脚下是一个偌大的水湾。这个水湾在檀山脚下,便叫檀山湾。
檀山湾水系由三部分构成:
一是马王岭下(即檀山下)的大水面,此处曾设渡口,叫檀山湾渡口。后来被城建废土蚕食。1944年以前,马王岭斜坡下,还有六七亩宽的水面,水面南边筑有一排水上吊脚楼。日寇投降后,县城到处是残垣断壁,必须重建,于是大量残砖、碎瓦、废土倒进檀山湾渡口,将尚余六七亩的水面填成一亩多宽的小塘。20渡口彻底消失了。
二是察司塘,有40~50亩水面,与檀山湾相连,有三个汊。一个汊向新街,一个汊向南长街,一个汊向后街,
可以通航行船。后来修建南长街、后街、新街,大量废砖废土填入塘中,水面被蚕食,不能行渡船了。因水面太宽,行走不便,就从王府坪西侧的后街到南长街巷子中间,修了一条长长的石砌堤(道路),宽约三尺,堤面离水面约三尺多高,将察司塘三个汊隔成三个水面。20世纪60~70年代,又将察司塘等三个塘完全填满,建成一个大广场,还靠新街口坐西向东建了一座青石为台基的“主席台”。再后来又拆了主席台,在广场上搭棚,建立农贸市场,即如今的王府坪市场。
三是通过王府坪的水道。檀山湾、察司塘与燕窝池、泮池塘(莲子塘)也是相连的,檀山湾渡口的船可以通察司塘、王府坪未填前的水道、燕窝池、泮池塘和潇湘楼下的荷花池。后来水面不断被城市建房填满,通泮池塘水面便被纵横的街道、高大的楼房和居民住房占用了。
檀山湾消失了,只留下一个谜一样美丽的名字,让人去想、去猜、去问:檀山湾在哪里?
13.潇湘楼上的回文诗潇湘楼在县城潇湘门内。嘉庆《祁阳县志》载:“泮水从此入湘,突起石冈,约五亩许,石多玲珑 ,若画家斧劈,马齿诸皴。嘉木美箭,从石罅出生,掩映于睥睨之间。”此处临祁水,近湘江,地势高,可远眺。明清以来,不断有人于石冈建虞舜帝庙、合江亭、观音阁,拆了建,建了毁,最后建成了潇湘楼。此处成了游人登高望远,以抒胸怀的形胜之地。曾经有人于此立了一方石碑,上刻“江、水、碧、年、年、旧、复、还”八个字,排成圆形,这是回文诗碑。不论从何字读起,不论什么方向,都能出许多诗、词来。
“回文”是一种文体。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回文为道原所创造,已经失传。今所传以南朝·宋·苏伯王妻《盘中诗》为最古。写在盘中,屈曲成文,回旋往返,都能成义可诵。此后,流传至今,各朝各代,均有写回文、回文诗词的高手。数年前,我在祁东认识了一位写回文诗的专家,名叫周桐村。他是世界名人、美籍华人、红学专家周策纵教授的侄子。他已将叔父周策纵二十个字的五绝字字回文,解读出数万首(甚至可达百万首)回文诗。周策纵教授已经自费出版成一册厚厚的书。
周策纵是写回文诗巨擘,原诗中回旋的空间广阔;周桐村也是写回文诗的好手,所以,一首20个字的五绝,可以解读出数万首诗词。他还想向数百刀首的目标攀登,可是周策纵要他到此为止。他才不无遗憾地搁笔。
在国画家李朝云家里,我和周桐村先生有过一次关于回文诗的畅谈——主要是听他谈,受益匪浅。他说:“从解读中,我认为潇湘楼回文诗作者是祁阳人,而且是长年羁旅他乡异地,对自己的故乡——潇湘怀着无比的留恋和赞美,在别而归,归而别之间,已是无限伤情,而复不欲掬赤子之心附供后人凭吊,遂用孤高难测之回文,以八字刻石示怀,置于潇湘楼上,其用心实良苦矣。流传至今,人莫知其所云,亦殊良堪叹也。”
他又说,作者在潇湘楼上的石碑上只刻八个字,内含韵脚又甚窄(平、仄、同韵各二),组成诗、词的机括不文。原诗系借鉴于“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作一般回文写,实际上却进而发展至字字回文范畴,但又不可能组诗至百千首。
次日,桐村先生送给我一份《潇湘楼诗碑回文诗解读诗词》的复印件,希望我能将他的“解读诗词”和看法公诸于世,使人们知道潇湘楼上曾经有过回文诗的文化。桐村先生于几年前已经仙逝,我将他解读潇湘楼石碑上的回文诗抄录于下,以表对这位回文诗家的思念。
四 言
还江水旧,旧水复还;年年水碧,碧水年年。 年年水碧,碧水年年,还江水旧,旧水复还。
五 言
年年复水碧,水碧复年年。还江旧碧水,碧水旧江还。 年年碧水复,水复碧年年。还江碧水旧,旧水碧江还。 年年复水碧,水碧复年年。还江旧碧水,旧水碧江还。 年年碧江水,水碧旧江还。还江旧水碧,碧水复年年。 年年复水碧,碧水复年年。还江旧碧水,水碧旧江还。 还水碧江旧,旧江碧水还。年年碧江水,江水碧年年。 还江碧水旧,旧江碧水还。年年碧江水,江水碧年年。 还水碧江旧,旧江碧水还。年年江水碧,碧江水年年。 还复旧江水,旧江水复还。年年碧水是,碧水旧年年。 还江旧碧水,旧水碧江还。年年江水碧,碧水复年年。
碧水江还复,还江水复年。复还江碧水,年复旧江还。 碧江水还复,还江水复年。复年碧水旧,年复旧江还。
六 言
还碧江水年年,碧水年年复还。年复旧江水碧,复还碧水
年年。
年复还江水碧,碧水还复年年。还水碧江旧复,复年江水
碧还。
七 言
还江碧水年年复,碧水年年复旧还。
年旧复还江水碧,复江还水碧年年。
还江水碧年年复,复水年年碧旧还。
年年江水复还碧,碧水还江复旧年。
杂体·三、五、七言,仿李白格律
碧江还,复年年。江碧水还旧,旧江水碧还,还江水碧年年旧,旧江复水碧年年。
复年年,碧江还。江水碧还旧,旧江碧水还。还江旧水年年碧,碧江还水复年年。
十六字令
年、年年水碧旧江还,碧水碧,还江复旧年。 还、还江旧水碧年年,旧江旧,年复碧江还。 以上是解读一些范例,进一步探讨,当然还可解读出不少,但却不能解读出更多更多的诗词。
周桐村写于祁东县大营市竹山湾村
1997年11月15日
七 言
年年复水旧江碧,碧水旧水复年还,还年旧水碧江复,
复江碧水旧年年。
还江旧水年年碧,碧水年年复旧还,年旧碧江还水复,
复江还水碧年年。
江旧旧,碧年年,水还旧江碧,年旧碧江还, 还江
碧水旧年复,碧还江水复旧年。
碧旧旧,水年年,复还旧水碧,年旧碧江还,碧还江
水旧年复,还江旧水碧年年。
14.蒋介石来过祁阳吗祁阳地处湘南腹地,是古老偏僻的邑县,既不是军事要塞,又不是商业重镇,更不是政治中心,历史上便没有帝、后级的人物“摆驾”这里。但是,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却是来过祁阳的。
1939年9月下旬,日寇孤军深入进犯长沙,被国民党薛岳部阻击,阴谋不能得逞;后来,日寇因粮弹不继,仓促撤退。薛岳部乘机追击,取得了胜利。在重庆的蒋介石为了总结薛岳部在南昌会战的失败和在长沙会战转败为胜的教训和经验,与宋美龄一起抵达南岳衡山开会。自10月29日下午至11月5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了第二次南岳军事会议。宋美龄则到衡阳、邵阳一带慰问负伤的官兵。10月5日会议结束后,蒋介石、宋美龄从南岳至衡阳,坐火车去桂林返重庆。因日寇飞机轰炸祁阳城,他们便于黎家坪火车站下车,蒋介石带了八九个随从去祁阳县城视察被轰炸的情况,宋美龄便在黎家坪一带慰劳负伤官兵。
那时,日寇派了不少汉奸,深入后方,发现KANG倭寇的机关、训练营地和工厂,便发出密报,指引敌机前来轰炸。
当时祁阳县城南面对河的龙王庙办了一个保队副训练班,被汉奸发现了,便密报日寇派飞机来轰炸。龙王庙的建筑并不高大雄伟,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敌机怎会找得到呢?原来龙王庙有个特殊标志物——巨大的樟树,只要发现县城对岸湘江边上那株大樟树,就找到了龙王庙,龙王庙于是被炸。蒋介石到了县城,得知只炸了龙王庙,且损失不大,就顺便去保安岭看望祁阳国民兵团常备第二中队的壮丁。他身穿烟色长褂,头戴细呢礼帽,走进了壮丁的兵舍。兵舍中的民兵没有接到任何通知,突然就看见进来八九个人,颇为奇怪,一时手脚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此时,蒋介石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向壮丁问这问那。临走时,忽然有人喊了声口令:“立正!”向蒋介石致敬。住在另一个房间的二中队长听到口令后,以为是顶头上司来检查了,不敢怠慢,立即向兵舍跑去。这时那八九个人已经从兵舍出来。蒋介石用手杖指着白布门帘对队长说:“这个不要挂。”他的意思是说,白布门帘太亮,容易被敌机发现。队长连忙答道:“是、是、是。”他看清了那位穿烟色长褂,戴细呢礼帽的竟是蒋委员长。
蒋介石走后,班长周开生说:“蒋委员长走进兵舍后,东看西望了一阵,摸摸棉被,又掀开草席,看了看垫床的稻草,还问壮丁们几人睡一床被,一天吃几顿饭,是否吃得饱等等。壮丁们的回答,蒋介石十分满意,还勉励大家好好干。
虽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蒋介石还是来过祁阳县城;他的夫人宋美龄虽然没有进县城,却在黎家坪乡下慰
劳过受伤的官兵。合起来说,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在KANG倭寇战争的紧要时期,是来过祁阳县城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