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羊角塘:白塘历史传奇

[复制链接]
查看: 4327|回复: 1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6-2-13 22: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位于祁阳县东北角,祁山北麓的羊角塘镇,背山面甸,山青水秀,风景独具。当中的白塘村自古以来就是个富有神奇景观的好地方。白塘村有一口二十来亩宽的水塘,因塘底下蕴藏一层约三十公分厚的白色粘泥而得名。
     白塘在民国时期便是王莲乡行政中心所在地。那时的王莲乡管辖地域广阔,不仅包括现今的羊角塘镇,还管辖到现今的祁东县归阳镇四十八登一带。相传,有一年发生大旱,颗粒无收。县衙门派人来乡里催粮,几番跋涉,来到太白峰下的雄鼠岭。差使碰到一老者,问路还有多远,老者答道,到喝螺滩(今归阳一带)还得走一天一夜。差使被吓得赶紧打道回府,在县令面前诉说天旱无收,才免了奔波之苦。后来民间流传说“上有雄鼠岭,下有喝螺滩。”形容王莲乡地盘之大。
     旧时的中国是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民世代过着自给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耕生活,也就是说靠天吃饭。所以,那时的乡zheng府选址都选在良田广袤,水利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当时的白塘村王莲观就具备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座南朝北俯视着脚下龙河甸(今叫双纲田)万亩良田。从大挂榜山深处流出的溪水,汇流成河,常年不息地孕育着这一片肥沃的土地。因此,当年的乡zheng府就建在白塘村王莲观山顶上。
     王莲观是一座高不过百米的石山,因山上很早以前有一座叫王莲的道观而得名。相传,它和隐仙岩的由来,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一位仙长老者挑着一担土去广西全州,翻越太白峰时,扁担突然断了,一筐土掉在现在的新铺村变成了隐仙岩;另一筐土掉在现今的白塘村。白塘村因天赐福,又都以王氏姓,那筐土就化作了如今的王莲观。扁担则落在了铜银石岭上,插成一个很深的地坑,叫天人井。老仙人也跌到在地,屁股坐下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永州,手掌撑着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祁阳浯溪公园,脚却伸到了广西全州。
王莲观并不完全属于白塘村,山脚下有一小块土地属泉口村所有。听老人讲,那是因一场官司造成的。据说,当年白塘王家屋一姑娘嫁到李家屋(现大安), 回娘家走亲戚,不幸身亡,娘家人把她葬在王莲观。李家屋人看中王莲观这块风水宝地,就想据此把王莲观改为李氏的。于是,王李两氏家族之争告到县衙门,县里派人下来调查,王家人就请泉口村张家人帮忙,要求大人小孩们在县里来的人面前都坚持说原来地名王莲观。县里来的人经过泉口村时, 听到连小孩口里都叫王莲观,于是把王莲观判给了白塘村王氏家族。王氏家族知恩图报,就把山脚下一块叫狗屎坪的土地分给了泉口张氏家族。
     当年的王莲观非常宏伟壮观。主道从白塘村这边上去,是一级接一级的大理石台阶,直达山顶乡zheng府居地。从泉口村这边上去,则是一条笔陡的小道。乡zheng府居地是一幢一进两横的两层青砖楼房。底层后面用做粮仓,其他做办公居室用,这在当时显得十分气派。山侧面的道观则是常年香火不断。山顶岩石上还有一口井,井水一年四季都不干竭,清澈见底。当年吃皇粮的乡zheng府官吏只有几人,加上差使共有二十多人,他们就是靠这口井生活的。 传说井里有一条桶粗的莽蛇,它是从挂榜山下的地下暗河游过来的,日落而出,日出而没。十几年前,去山上玩耍时,那口井的遗址依然残存,井里还可见到清澈的井水。只因日转星移,时过境迁,井边长出了很多杂草。而那绵延的石阶和那令人顶礼膜拜的王莲道观,早已在KANG倭寇战争时期被日寇毁于一炬。
     旧社会民国,王莲乡虽然地盘辽阔,交通却很闭塞,没有公路。去祁阳县里办事和挑南盐全靠两条腿走路,经平安翻过挂榜山,直下文家冲,大约要走五六个小时。在山间蜿蜒的羊肠小道上行走,不时会受到山里强盗贼人的困扰。解放后1963年,zheng府决定修通城山到羊角塘的公路,便捷的方案就是经过白塘村直达羊角塘,后来有人不忍心填埋良田,才改道从雅塘冲过。现在回头想想,白塘人宽宏大度,方便了别人,唯独委屈了自已。
历史上的白塘村,不仅是羊角塘镇前身的行政中心,也是文化教育中心。八十年代以前,每逢端午节,白塘那口塘就成了各村赛龙舟的好场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汇聚白塘,把拌桶当龙舟,赛得有滋有味,热闹非凡。七十年代,为了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羊角塘公社就在此举办游泳比赛,戏水的小孩时不时钻入水底,掏出白白的泥巴,把脸涂得象个白色泥人。过年干塘抓鱼则是大人忙碌,小孩嬉闹的日子。塘岸上直刷刷站满了看热闹的人群,水放干后的塘底人欢鱼跃,时不时传来塘泥里踩到团鱼的惊喜声……
     八十年代以前的羊角塘中学就位于白塘村新铺子王家祠堂里,小学和初中都办在一起。祠堂建于清光绪23年,即1897年,呈正方形,占地约有十多亩,座北朝南,面对那口大水塘。墙体全由大青砖砌成,屋顶也是青黑一色的窑瓦。门窗梁柱都是古木结构,雕梁画栋,气势宏伟。两扇大木门约有三米多高,嵌镶在整块大青石上,开启时发出的厚重之音,显得庄严肃穆。进门两侧便是砖墙木楼大厢房,作小学教室用。再往前是一个宽敞的鹅卵石铺成的天井,四周盛开的夹竹桃,月季花和芙蓉花,鲜艳夺目,给学堂带来无尽的高雅之气。接着往前上几级石台阶,就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大礼堂。那四个呈方阵布置的圆柱形石墩上,高大顶立的整木柱子,没有两个大人是完全抱不住的。屋梁之上,尽是花草虫鱼,飞禽走兽之类的彩绘雕塑,那惟妙惟肖的技法把当时的民间雕刻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古人祭拜先灵到KANG倭寇战争的保家卫国,再到后来的每次革命群众运动,大礼堂周围的墙上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历史烙印。用桐油刷过的地面,金黄发亮,摆放着几张乒乓球台。放学后,这里成了乡村孩子玩陀螺,推铁环,翻纸板的游乐场。大礼堂后面再上几级石阶,左右各是一个操场,周边挺立的大樟树,遮天蔽日,尽显优雅的书香氛围。最后靠外墙建的是一排初中教舍。沧海桑田,当年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景,今不再现。留守旧址的是数棵几十年古樟,仿佛象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站在那里向来者诉说着一桩桩辉煌往事……
     学校旁边水田中有一口井,始建于1966年,历史悠久,在当地很出名。它不仅蕴涵丰厚的人文景观,还有奇特的自然景观。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羊角塘莘莘学子。一批批学子走过甸中那一条弯弯曲曲的青石板路和拱桥,来到井边舀水,洗衣洗碗,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儿时记忆。饮水思源,如今这口井保存得依然完好。整个井由主井和附井连通组成,都呈长方形,主井长二点五米,宽一点五米,深约三米。井底自古以来就有两棵大古树干压底,据说是前人为了防堵井水喷涌而铺的。为此,井下曾掉进去一根三米多长的钢钎。井旁边,还有一个一米高的洗衣台,那是1988年,一个住在附近的王姓老人,慈祥善良,为方便村民,独自修建的。
     井水冬暖夏凉,清澈见底,长流不息。隆冬时节,井上热气腾腾,家庭主妇们喜欢走出家门,来此摆衣洗菜,暖意融融;炎热的夏夜,这里却成了大人小孩纳凉的好去处。井里古木缝隙之间时不时见到塘鲺之类的鱼儿游弋。晴朗的天气,井底散落的铜钱硬币,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随手捧一捧井水喝喝,味道清纯可口,好一口地地道道的纯天然矿泉水!井周边的稻田也从不干枯,众多的泉水从稻田涓涓流出。据老人讲,井水来自太白峰下一条大的地下河。如果把太白峰的溪流撒入谷糠,那么白塘的这口井第二天就会有谷糠流出,真是太神奇了!
     大约就在九十年代的一个夏天,井四周的稻田破天荒般密密麻麻长满了莲花。据传,那是王莲道观显灵,一颗在泥土中修炼了百年的莲子终于破壳而生,长成了莲花仙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盛夏,日看花弄影,夜听雨打荷。那一片层层叠叠的红花绿叶,把白塘这口古井,衬托得格外美丽而神奇,令人流连忘返
KANG倭寇战争时期的中国,战火纷飞,兵慌马乱,到处是逃战难的人群。那个年代出生的老人都把这叫作“走倭寇”。当年的白塘成了王莲乡人民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主要阵地。乡亲们组成自卫队,奋起抗战,不屈不挠,依托大祁山作后盾,同倭寇鬼子打游击。直到抗战胜利,当时的王莲乡都不曾被日寇征服统治。其英勇事迹可歌可泣!
     据老辈人回忆,民国三十四年,也就是1945年,日寇的铁蹄占领了过水坪乡(今属祁东县),很快就树旗入会,建立了伪乡zheng府并加以统治。随后不久,日军攻打邻近的祁阳县王莲乡。派出数架飞机,贴近地面呼啸而来,投下两颗炸弹轰炸白塘,一颗落在真家冲水塘里,另一颗掉在雅基塘里,那巨大的爆炸声,震得地动山摇。村民们惊慌失措,开始背井离乡,蜂拥般撤往平安岭上躲难。接着,大约一个营的日寇在伪军的带领下,骑着几匹战马,抬着数门大炮占领了白塘,并驻扎在白塘王家祠堂里。日寇在乡里大肆进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面对大敌当前,乡民自卫队退守祁山脚下,浴血奋战。在塘冲,李家岭等山脚山腰一带伏击日寇,保护乡民。日寇恼羞成怒,炮轰山岭,仍有无辜平民死于日寇的炮火之下。据老人说,当年有两个村民把两头猪藏在王莲观乡zheng府山洞里。不幸的是,日寇一听到猪叫声,就上山抓走了人,抢走了猪,最后还用一把大火烧毁了那座曾经辉煌的王莲道观和乡zheng府大楼。被抓走的两个村民绑押在邻近的过水坪乡陈家屋两棵枣树上,日寇对他们严刑拷打,用火烧后脖,仍然没能获取乡民自卫队的丝毫情报,无奈之下,才把他们放了。面对巍巍祁山和自卫队两三个月的顽强抵抗,日寇束手无策,最终穷途末路,无法战胜英勇的王莲乡人民。直到1945年8月,日军无条件投降,那一小股日寇才灰溜溜撤离了白塘祠堂。乡亲们欢呼雀跃,奔下山来收拾家园。所到之处疮痍满目,被日寇抢去吃剩的米缸里,竟然撒满了小便。还是毛主席老人家说得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倭寇战败投降,终究恶有恶报。真可谓:纷纷世事无穷尽,人间正道是沧桑!
     铭记历史,不忘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珍惜现在,面对未来。在白塘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先辈们战天斗地,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所留下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千秋留芳,永远激励后人!  

为《史说白塘》赋诗一首,咏之曰:
    莽莽祁山谁挂榜?泱泱龙河数白塘。
    王莲观上香火旺,位高权重叱四方。
    银盆金龟白泥塘,祠堂学堂皆名堂。
    古井水弄莲花影,史上白塘最风光!

为《史说白塘》赋诗作注:
    挂榜山是祁山山脉中的一座大山,海拔高约七百米,位于羊角塘镇内,诗取其“中榜”之意。龙河甸是祁山北麓一片广袤的田园,白塘村的王莲观山坐落其上。
     旧时山上王莲道观香火不绝,山顶上的王莲乡zheng府居高临下,管辖地域辽阔;白泥塘底白似银,多出团鱼,背金黄似龟;白塘祠堂后改为学堂,名传四方;白塘古井被四周水田中的莲花围绕。末句一个“最”字作概括,与首句前后呼应,一气呵成。


   后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的历史有多悠远,白塘的历史就有多悠远。白塘史只不过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滴起不了浪花的小水珠。作者仅仅想把白塘那些反映了已往时代某些鲜明特征的东西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谈不上正史,就算野史吧。历史是人民写的,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后来的土改,三反五反,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等近现代正野史都需要后来者去写一点有关家乡特色的。期待新人出现。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老人是一本鲜活的历史教科书,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过去,尊重昨天。也就是尊重老人,尊重每个人自身的未来!
历史上的白塘村,不仅是羊角塘镇前身的行政中心,也是文化教育中

猴年新春佳节,回白塘探亲访友,旅游观光的人数飓增!据不完全统计,新年头三天,春光明媚。光临白塘古泉井的人数日均超100人。有奔着泉水的温热舒适而来的洗菜摆衣的原居村民,还有一撮又一撮开着自家车探奇观景的外地游客,更多的是观井怀旧的身在异乡的白塘老人。他们带着儿孙辈亲友来到泉井边重温小时候的记忆,深情的洗洗手,捧着井水,不仅自已要喝一口故乡的好水,而且还要儿孙们都要喝,怀旧念乡之情溢于言表。其中一位远嫁外地的白塘女儿说,自已就是吃着这口泉水长大的,今天带着现已读研究生,出过国的女儿回老家井边看看,就是要教育她“吃水不忘挖井人。”要懂得感恩,记得要常回家看看。

    感谢:白塘井边人记录下白塘和白塘人精彩的历史故事,羊角塘历史典故和传说很多。希望羊角人年青人多采写羊角塘人文历史故事,并联系羊角塘镇机关照相馆整理发表到微信公众号羊角塘。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6-2-14 07: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丽的传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