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石燕是药

[复制链接]
查看: 2797|回复: 9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9-4-26 09: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出处】
  
  出自1.《唐本草》:石燕,永州祁阳县西北百一十五里大岗上,掘丈余取之,形
  如蚶而坚重如石。(祁阳县光明村燕子山)
  
  2.《日华子本草》:石燕,出南土穴中,凝疆似石者佳。
  
  3.《纲目》:石燕有二:一种是此,乃石类也,状类燕而有文,圆大者为雄,长
  小者为雌;一种是钟乳穴中石燕,似蝙蝠者,食乳汁,能飞,乃禽类也,见禽部
  。禽石燕食乳,食之补助,与钟乳同功,故方书助阳药多用之。俗人不知,往往
  用此药为助阳药,刊于方册,误矣。
  
  
  
  
  
  
  
  
  作为中药用的化石中,除龙骨外,石燕恐怕也是最普通的了。据李时珍《本草纲
  目》记载,石燕的疗效起到清凉解毒、镇静安宁的作用。但从其化学成分来说,
  基本上是碳酸钙,只是埋藏在地层内的时间很久,一般都有几亿年的历史,与普
  通碳酸钙有所不同,是否就因为这原因才能作医药之用?这是中医药专家研究的
  问题。
  
  那么,石燕就是飞燕变成石头?或者说是飞燕的化石?
  
  古生物学的研究早已揭谜,石燕不是飞燕的化石,它不会飞,它是一种古代海洋
  中营固着生活的腕足动物的壳体化石,所以说石燕非燕。
  
  那为什么会把它当作飞燕的化石呢?说来话长,早在晋代时,著名画家顾恺之(
  约公元345~406年)在其《启矇记》中曾提到:“零陵郡有石燕,得风雨则飞如
  真燕。”可算是有关石燕化石的最早记录。但从此以后,就认为石燕是飞燕的化
  石,遇风雨,还能“起死回生,”鼓翅飞翔呢!这位大画家的一句话,竟谬种流
  传,贻误非浅。
  
  此后,北魏时代的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公元466~527年)在其名著《
  水经注》中就有类似的沿用记述:“石燕山(在今湖南祁阳)有石绀而状燕,因
  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雷雨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
  ”这段文字,颇有绘声绘色之妙。说的是祁阳石燕山,出产变成石头的蚶子,形
  态像燕,有大有小,若母子之分。每当雷雨之际,石燕会像燕子似的飞翔起来。
  据目前掌握的地质资料核查,祁阳广布晚泥盆世的海相地层,特别在石灰质岩层
  内,盛产石燕化石,但由于《水经注》是一部地理学的古典名著,石燕会飞的论
  述令人相信,以致广为流传了。
  
  郦道元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在写《水经注》时,订正了前人许多讹传错谬之处,
  即使遇到尚未能作出合理解释的问题,也在书中指明,存疑以待来者。但遗憾的
  是,在这则记载中,虽对石燕的形态、产地都写得正确,并且能把石燕与蚶子联
  系起来,从古生物学角度去理解,还是十分难得的,至少与海生的贝类联想在一
  起,基本上是对的。而为什么把不会飞的化石说成“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
  ”却令人费解。不过,考查一下郦道元一生的游踪,他从未到过华南各地,在写
  《水经注》时,有关北方的地理资料,差不多都亲自走到过,写南方的部分,都
  是引用前人的资料,再则,他是否真观察过石燕化石本身?恐怕没有,以致出现
  差错。
  
  到了唐代,开始注意到石燕有治病的功能,于是入药。同时,也对传说中的石燕
  是否会飞的问题给予明确的回答。如李勣(公元584~669年)主持编纂的《新修
  本草》中提到“永州祁阳西北一百十五里土冈上,掘深丈余取之,形如蚶而小,
  坚如重石也。俗云,因雷雨则自石穴中出,随雨飞坠,妄也。”这段见解独到的
  文字,指出石燕的形态与蚶子相似,又坚如石,沉重。但不会飞,将其视作飞燕
  ,是风马牛不相关的。
  
  到宋代,苏颂(公元1020~1101年)在其《本草图经》上记载:“祁阳江畔沙滩
  上有之,或云生洞中,凝僵似石者佳。”他知道石燕化石,产于江畔沙滩上,可
  能是这一带含石燕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以后,被水流冲来的。
  
  在唐、宋时代,可能对含石燕地层未作开发,石燕的产量自然有限,当时当作名
  贵的药材,甚至列为进宫的贡品。
  
  从晋代到宋代这段长时间里,人们对石燕的认识逐渐符合客观事实,但所传的石
  燕是否会飞的真相尚未揭示。直到11世纪,在张师正的《倦游杂录》中找到答案
  :“零陵出石燕,旧传雨过则飞。尝见谢郎中鸣云:自在乡中山寺为学,高崖岩
  石上有如燕状者,圈以笔识之,石为烈日所暴,忽有骤雨过,所识者往往坠地。
  盖寒热相激而迸,非能飞也。”张师正在这里介绍了一位从来不出名的乡村医生
  谢鸣,在寺庙里读书研究学问时,看到崖壁岩石上生有石燕,就用笔圈划出来,
  经常去察看它是否真会飞?后来,他发现圈划的地方,由于日晒、风吹、雨打、
  水冲等风化作用,特别是暴雨刚过,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破碎,石燕终于坠地
  ,于是得出了“非能飞也”的正确结论,从而揭示了石燕遇风雨而“飞翔”的秘
  密。由此可见,实践对于科学研究极为重要,多少年来,多少学者,都是曾以讹
  传讹,记载了许多石燕能飞的故事。唯独这位不出名的乡村医生却认真地通过亲
  身的实践和观察,解决了这个悬案。此后,关于石燕化石的记载都类似谢鸣的判
  断。
  
  至于明代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所谈到的“石燕有二,一种在此(按:指药
  用石燕化石),乃石类也,状类燕而有文(纹),元(圆)大者为雄,长小者为
  雌。”指出了性别的差异,从生物学角度看是可能的,但化石的性别差异,很难
  确定,他的见解,迄今尚未证实。
  
  自《本草纲目》问世以后,许多地方志上都陆续记录了石燕的产地。其时代分布
  ,以泥盆纪最多,次为志留纪,再次为石灰一二叠纪。就地理分布看,以湖南、
  广西最多,次为湖北、云南、广东、江西、浙江、江苏、山西。但从中药店所收
  购的石燕看,产于浙江、江苏、山西各石炭一二叠纪地层中的石燕化石极少,基
  本上是湘、桂、黔一带泥盆纪地层中所产。
  
  如果翻阅国外古生物文献,有关腕足类化石(石燕仅为其中之一)的记载要到中
  世纪,才初次描述始于葛斯那,他在1565年绘记了德国佛登堡的小咀贝类腕足类
  化石。
  
  从以上所述我国古代学者有关记载、观察、研究石燕的一些片断中,我们看到了
  我国有关化石的科学史料是多么光辉灿烂!
  
  
  
  附:化石名品-石燕
  
  
  距今3.3亿年之前的石炭纪,生存着一种古无脊椎动物。它为介壳类,是腕足港的
  一属。其外贝体为横方形,向左右延伸时,逐渐收缩上翘开张,壳面具粗强的放
  射状褶线,状如燕翼,所以古人就将它称作“石燕”。
    石燕原为海产动物,后因地质变迁,现多于山石间可以找到。在我国,石燕
  的产地很多,大多是在南方。其中,记载最早也最有名的是今湖南省祁阳县、零
  陵县,此处所出石燕曾作为贡品进奉。此外,湖北的南漳、宜昌,广东的高要,
  广西的象州、平南,云南的陆良,江西的宜春,浙江的龙泉,江苏的溧水,山西
  的太原、保德等地,也有石燕。许多地方因而将产地称作燕山、石燕洞。
    石燕因其外形有动感而具备了一定德观赏性。清人屈大均《岭外代答》说:
  “石燕,今湖南永州所产绝佳。色黄而头、嘴、翅、脊了了。”正因为它有这样
  一个动感的特点,古人相传,一有适当时机,它就会“飞”。北魏郦道元著名的
  《水经注》就说:“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顽
  如真燕矣。”清代《昌化县志》说得更煞有介事:“云谷山石燕洞,其深莫测,
  时见石燕飞出。”倒是《云林石谱》得作者杜绾最有见识。杜绾曾亲自去湖南零
  陵考察石燕。他在山上看到岩壁上有不少石燕镶嵌其间,就用笔打上记号。过些
  天再去看,那些打上记号的石燕果真坠落地上,难道真是飞出来的?显然不会。
  杜绾认为,这是因进来烈日曝晒,又下了骤雨,乃“寒热相激迸落”尔。
    石燕小者四五厘米,大者不过十多厘米,若藏有几枚,颇可得玩赏之乐。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9-4-26 09: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9-4-26 09: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还有吗?哪天组织网友们去挖!发财啦!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9-4-26 09: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个图片上来看看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9-4-26 15: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过没见过.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9-4-27 08: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祁阳好多地方有石燕,由此可见,3.3亿年前,祁阳是一片汪洋大海。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9-4-27 21: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dengjiaping 说:
祁阳好多地方有石燕,由此可见,3.3亿年前,祁阳是一片汪洋大海。

哪里有乃,做我们的向导一起黑挖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9-4-28 07: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挖,而是捡的。就在土面。
110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9-4-29 14: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龚家坪蛮多,小岗子边的土里有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9-5-3 17: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经常去同学家捡,很多年没见了,没想到还有这等历史...... :i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