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最”排行

[复制链接]
查看: 2635|回复: 0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14-12-15 2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县域四向最边端的地方
祁阳县境最南端是晒北滩瑶族自治乡烟竹村毛竹坪,位于北纬26°02’;最北端是龚家坪镇香塘铺村乐善亭,位于北纬26°51’。南北长90.4公里。最东端是黄泥塘镇清吉村清吉院,位于东经112°12’;最西端是文明铺镇林场村元家排,位于 东经110°35’。东西宽64.5公里。
最高和最低的地方
最高的地方——佛殿,海拔1530m,是阳明山的第二高峰(最高峰望佛台,海拔1642m,在双牌境内)。最低的地方——黄泥塘镇九洲村,海拔63m,比全县最高处低1467m,两点间相距55公里,地势比降为27‰。
气温最高和最低的地方
祁阳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据多年测试,太阳幅热量108.7千卡/平方厘米年,年均日照时数1613小时。由于地形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祁阳气温分布的趋势是北高南低:文明铺年平均气温18.4℃,是全县气温最高的地方。海拔700m的白果市,年平均气温只14.8℃,是气温最低的地方。县城年平均气温18.2℃。
最热和最冷的月份
县气象站40多年实测资料显示,祁阳最热的是七月份,月平均气温29.6℃;最冷的是一月份,月平均气温是6.1℃年较差为23.5℃。
最大的日较差
祁阳气温的日较差平均为7.7℃,有测试和纪录的最大日较差为20.2℃,出现于1959年10月9日。
最高和最低的日气温
县气象局实测纪录在案:极端最高日气温为40.8℃,出现在1971年7月26日。极端最低日气温为-8.4℃,出现在1977年1月30日。
地面极端最高温和最低温
祁阳的地面温度平均为27.7℃。地面极端最高温度为 69.5℃,出现于1959年7月30日;地面极端最低温度是 12℃,出现于1962年1月27日。
初霜和终霜的最早最迟日
初雪常年12月25日前后出现,最早是11月16日(1976—1977年度),最迟是1月21日(1974—1975年度)。终雪平均日期在2月25日,最迟的是1982—1983年度的3月23日。历年平均降雪日是8天,最多的是19天(1974—1975年度)。近年因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影响,气温上升(1998年比历年同期高2.6℃,9月高1.1℃,10月高2.6℃,11月高3.1℃,12月高2.3℃,1999年1月高2.5℃,2月高4.1℃。)降雪降霜相对少了。
据清同治《祁阳县志》载:“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九月,大雨雪,鱼鸟多冻死。”为有记载的初雪最早时间。
冰冻最早、最迟、最少地方
冰冻最早出现于12月中旬,最迟是2月下旬。持续时间短则几小时,长则8天。山地冰冻多于平原,阳明山区几乎每年都有,且迎北风面多于背面。
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年份
县气象局1958年至1998年的雨量测量显示,祁阳常年降水量在1150—1350mm之间,40年平均年降水量1318.9mm,80%的保证率的年份在1lOOmm以上。最多的1994年降水量1762.3mm,最少的是1974年,只降1000.3mm。
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月份
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每年的5月份,月平均降水212.3mm,极大值是398.9mm,出现在1975年(1994年6月份降水量417.9mm。)。降水量最少的月份是12月,平均降水量49.6mm,极少值是0.9mm,出现在1993年。
日照最多和最少的月份、地区
县气象局1958—1998年实测说明,祁阳年平均日照为1613小时,80%的保证率为1526.8小时。7—8月日照最多,1—2月最少;丘陵平原地区最多,金洞山区最少(少20%、300小时以上)。
蒸发量最多和最少的年月
全县年均蒸发量为1431.hnm,大干降水量,逆差为160.6mm。蒸发量最多的是1963年,为1867mm;最少的是1982年,为1151mm。蒸发量最大的是7月份,为264.9mm;最少的是2月份,为43.5mm。
最大的风
祁阳境内7级以上的大风有三种:寒潮大风(最大风力10级以上)、雷雨大风(一般7—8级,最大11级)、龙卷风(10级以上)。1975年4月16日,文明铺——白茅滩一带遭龙卷风袭击,风力8级,损失惨重。旧《县志》载:“北宋天禧二年(1018)正月,大风雪,揭屋拔木,六昼夜方止。”
遭冰雹机遇最多的地区
冰雹,丘冈多于平原,中部和北部多于南部。文明铺——白茅滩、观音滩——东泉、肖家村——汪家等地,遭冰雹的机遇最多。落雹以春天最多,夏天次之;午后和傍晚较多;其他次之。
记载最早的自然灾害  
旱灾——“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六月至八月,不雨,大旱。”
水灾——“西晋元康五年(295)五月,连遭大水,六月又大水。”
虫灾——“明正德十二年(1517),大旱,疫,螟食稼。”
雹灾、风灾如前述。
陨石的最早记载
据清朝同治《祁阳县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一年(1522年)五月二十日戌时,祁阳天空有一星似盆,长约六七尺,光照大地,从东南方位北坠,行甚疾,声如群鸟飞行,坠地如雷震,百里皆闻。”这是祁阳、永州境内关于陨石的最早记载。
第一次人工降雨  
1978年7月,祁阳出现严重旱情。县里成立人工降雨指挥部,在省地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调来37高炮2门和一些碘化银炮弹,实施第一次人工降雨。炮位定下马渡,前后发射炮弹250发,下了几次雨,缓解了旱情,受到群众称赞。
面积最大的土类
红壤。全县红壤面积195.2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63.6%。按土壤形成特点,分为红壤、黄红壤两个亚类。红壤约占92%,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红黄壤占8%,分布在海拔500—700m之间。旱土宜种旱粮和经济作物,丘冈宜种油茶、柑桔、茶叶等。
最主要的耕作土壤
水稻土。全县有63万多亩,占土壤总面积20.5%。分为五类——淹育性、潴育性、潜育性、沼泽性和矿毒性水稻土。
面积最大和最小的地貌
面积最大的地貌是山地,计1595平方公里、24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3.3%。最小的地貌是水面,计188平方公里、28.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 .47%。山水合计,占全县总面积的70.97%,故祁阳是“七分山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耕地73.5万亩,占19.46%,道路和村庄等占1%左右)。
面积最大的山地
阳明山脉(南岭山脉的一支)在县域内的部分(金洞及大江等),面积700多平方公里,盛产杉、竹、樟、梓、楠、药材等,有“湘南亚森”之称。
湘江北面最大的山脉
祁山山脉,座落于县境东北,山体南北走向,似城墙拱卫县城,面积322平力公里。主峰太白峰,海拔779.4m,为县域中部最高蜂。盛产杉、竹、药材、重晶石、祁阳石等。名出三国以前,县以山名。
最大的河流
湘江。发源于广西海洋山龙门界,流经兴安、全州、东安、芝山、冷水滩等县区,从大村甸镇崇山村细瓦皂进入县境,横贯县域中部,于黄泥塘镇九洲村流向常宁,流程100.8公里,落差18.8m,河床宽一般350-650m,最宽1240m(唐家岭老官庙一带),最窄220m(三门滩至横塘峡一带);控制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平均流量690m3/秒,最大流量17700m3/秒(1968年),最小流量44m3/秒;警戒水位城关段83m,最高水位91.14m(1976年),最低水位75.46m(1941年10月22日)。全年可通行10—100吨级机动货船,80—120座客轮。
湘江最长的支流
祁水。发源于邵阳县朱罗山水龙坳,经邵阳、祁东于文明铺长长滩桥入境,在县城入湘江,全长135公里,落差97m。县境内67.7公里,落差40.6m 。流域面积568平方公里。河床最宽153m,多年河口流量25.7m3/秒,最大流量2000m3/秒。最高水位(黎家坪)101.28m(1962年),最低水位是河床干涸(1955、1966、1998年)。清光绪年间,县城至双江口可通载重1吨的木帆船,五十年代可通到沙滩桥。1963年后陆续建坝10多座,自此断航。 
溶洞最多的地方
羊角塘镇。该地石灰岩多,溶洞也多。据地质部门和群众初步探测,大的溶洞有20多个,如隐仙岩、聚仙岩、对岭岩、灵岩、落水岩、风岩、耗子岩、干岩、老虎岩、聋岩等。分布集中,有些是洞洞相连,洞内钟乳、石笋遍布,千姿百态,蔚为壮观,很有地质、旅游、水利研究和开发价值。其中 隐仙岩和风岩拟申报为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井泉最多的地方
观音滩和茅竹两镇,平均每平方公里有4.9口。全县共有井泉5955口,每平方公里2.3口,其中上升泉占84%。人们生产生活皆得其利。
地下水资源最丰富
据水文地质资料分析,祁阳灰岩面积大,岩溶裂隙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储量约3.35亿立方米,相当于6.5个大江水库的容量。
最长的暗河
发源于太白峰的一条溪水,流经羊角塘镇境内的风岩——干岩——狗子岩——落水岩——灵岩,形成暗河,长约6公里。
最定时的潮水井
羊角塘镇张阿塘村有一口潮水井,面积1.68m2,出水口宽1.12m,高0.3m。未涨潮时水深O.16m,流量O.15m3/秒,涨潮时水深0.26m,流量0.29m3/秒。以前每天定时涨潮5次:6.15’、12.53’、16.10’、19.30’、23点。现第一、二次涨潮如前,三至五次略有差异。
最大的温泉
肖家村镇八妙村(今八庙村)的田垅中有一片温泉,面积约7亩,涌量约0.2m3/秒,泉水恒温37℃。泉水灌溉稻田500余亩,还可浸种、养鱼、洗澡,很有开发价值。
储量最多的矿藏
祁阳矿藏丰富,种类繁多。初步查明的有:石灰石、烟煤、石煤、硫铁、铅锌、锰、重晶石、大理石、锡、金、钨、铜、钾长石、磷矿石、胶泥、瓷泥、陶土等。其中以石灰石藏量最多,遍布全县大部分地区,特别是羊角塘、梅溪、黎家坪、大村甸等地更多;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建材工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石中精品祁阳石
该石质不甚坚,温润细腻,多呈紫红色,石色匀净,常见浅绿色石脉。色佳者有山水日月人物之象,尤以紫花者稍胜,大者制屏亦雅。祁阳石质地细滑而沉,可用于琢制砚台,成砚称“祁阳石砚”或“祁阳砚”,肌理莹彻,云委波襄。祁阳石属粘土质板岩,赋存于祁阳县下奥世地层中;矿物成分有绢云母、石英、斜长石、绿泥石、氧化铁等;有浅绿、灰绿、朱紫、褐等色;显微纤维结构,层纹状构造。其中称“紫袍玉带”者,通体为紫色,中间夹有青绿石纹;另一种为页层岩质彩石,剖开石头,颜色分多种层次,有紫艳、黄褐、乳白等,偶见黑色层。在清朝同治年版的《祁阳县志》上,还有这样的记载:“石产邑之东隅,工人采择,取其石之有纹者,随其石之大小,凿锯成板,彩质黑文如云烟状俗称花石板,以镶器皿亦颇不俗。无纹者有紫、绿两种,可以为砚”。 祁阳石有两类,一类为浅绿色,因其彩色的质地,深色的纹路,如云烟状,又称“文石”,俗话叫“花石板”,用来镶嵌到各种器皿上,也很好看,很有品位。明清时颇多出产,曾经盛销一时。 另一类称“紫袍玉带”,石头通体为紫色,中间夹有青绿石纹,雕琢成砚,是价值不菲的石砚极品。毛泽东祖父的墓碑和湖南烈士公园烈士纪念碑就是祁阳石的。
最丰富的林业资源
祁阳南有阳明山,北有四明山,中有祁山,山地面积240万亩,其中宜林地215万亩。林业资源十分丰富,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特用林兼备。盛产杉、竹、松、樟、楠、桶,特产有茶油、桐油、梅子、银杏等,还有很多野生动物资源。解放前是省林业主产县,解放初即被定为省6大林区之一,1958年被省定为18个木材生产重点县之一,八十年代是全省22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县林业局于1959年就被评为全国林业先进单位。
面积最大的用地
林业用地。全县(含金洞林场)林业用地面积147841.7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58.24%;有林地126666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5.67%。1994年消灭宜林荒山,实现绿化县。
最丰富的林产品
杉、竹。清嘉庆《祁阳县志》载:“祁邑杉竹之产,饶于他郡。每年架排载舟,涉洞庭而抵鄂汉者络绎不绝。”“杉木一种,客商编筏,贩之汉镇,岁可得数万金。县城自归阳以上,各乡杉木,一望青葱。即问士庶之富者,亦多数以此对。“
杉树之最
 树龄最长的杉树——小金洞乡大茅坪村唐皂有54株古杉,树龄都在150年以上,树高28m,胸径70cm左右。  
  首次发现的黄杉——树高23m,胸径87cm,树形刚劲挺拔。
木材外销的最早记载
明嘉靖年间(1522二1566),祁阳木材外销已成规模,水运可达江汉,都是私人或合股经营。清道光时,邑之文人唐李杜曾作诗曰:“白水河边黄家渡,青山翠竹满山稠。迎梅雨足湘江阔,打鼓开排下鄂州。”民国时马鞍岭、黄泥塘等地木商有200人之多,其中以李之馨、李笏卿2人资金雄厚,垄断全县及外县部分木材生意。
林产品的最大贡献
自解放至1998年,全县向国家提供木材441万m3,年均9.18万m3;提供楠竹1500万根,年均31.25万根;提供茶油62687吨,年均1306吨;桐油2491吨,年均52吨。
古松之最
 《本草》曰:“松为木经上品。”邓元锡《物性志》载:“松碟磥砢多节,远望若龙蟠,四时不改。柯易叶。三月开花,曰松黄,可食。节为松明脂,可人药。”我县之松多为马尾松,人工种植不晚于宋。清代、民国时期,祁山古松参天。至今挂榜山林场龙凼村尚有古松7株,树龄在150年以上,树高24m。
树龄最长的古樟
县境樟树分布甚广,香樟较多,多种于屋前宅后。传说唐代种的古樟有:黎家坪镇官塘村蒋家坪有一古樟,高24m,胸围14m,冠荫800m2。大忠桥镇韩家洲的唐樟,高40m,围8m,冠荫400m2。此外还有浯溪、城内百花村和羊角塘镇的宋樟。
树中“活化石”
 白果,又名银杏、鸭掌树,有“树中活化石”之称。金洞、大江、挂榜山均有种植,年产白果6吨左右。白果市乡因产白果而命名,该乡晨光村种植白果树最早最多,其中一棵树高41m,围8.2m,冠荫200m2,树龄传说有1200年。现枝叶繁茂,结果累累。
眉围最大的楠竹
我县盛产楠竹,面积10万亩左右,蓄积量1000万根以上,以阳明山脉、祁山山脉种植最多,是全省楠竹基地县之一。七里桥镇马井坳村的楠竹最大眉围0.56m,平均0.4m。
传统特产药材
 祁梅(果实加工后称乌梅)。有球梅、药梅、珍珠梅、六月梅、鸭蛋梅等品种,已有400多年种植历史,盛产于下马渡镇。民国时期,年产乌梅干果O.5-0.75吨。1995年时有72.6公顷多,产干果5吨多。
减少最多的林产品
桐油。以前自给有余,民国十六年输出香港150吨。民国二十一年出版的《湖南之桐油与桐油业》记载:“湖南之桐油,以祁阳所产为最多,故长沙安利洋行设分庄于此,从事收油。”民国二十九年油桐面积近7万亩,产油427吨,均居全省首位。解放以后,由于桐油价格低,面积和产量都呈下降趋势。1952年产桐油200吨,为解放后的最多之年;1962年产油只15吨,为最少之年;八十年代虽有恢复,但发展不快,远历史最高水平。
杉木速生丰产林基地的最早建立
1983年,国家林业部、省林业厅投资810万元,指令祁阳建立10万亩杉木速生丰产林基地。县政府决定以金洞山区为主体,造林7万亩,集体林场造林3万亩。使用实生苗造林,采取包栽、包活、包抚育、包成林、分等付酬办法。现林相很好,大片成林,受到林业部门表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