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花炮竹
明万历年间,祁阳县大村甸、肖家村等地,以纸做筒、土硝为药,开始手工生产鞭炮。清道光12年(1832),宁远、道县、蓝山、新田等县出现生产鞭炮的店铺,仅道县城关花巷口街就有30多家。民国5年(1916),祁阳县羊角塘乡村村有鞭炮作坊,被誉为“炮响(鞭炮)乡”。民国10年(1921),该乡村民刘宇德写出《怎样生产鞭炮》一书,对裁纸、赶筒、切筒、洗药、钻眼、上药、扦引、扎颈、包装、储存等手工业生产鞭炮的主要工序作出详细介绍,在祁阳、祁东、常宁等县广为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将分散的鞭炮生产店铺组织起来,成立鞭炮生产合作社。1956年,祁阳县手工业联社在羊角塘镇开办祁阳县二轻烟花炮竹厂,开始按照国家规定的质量技术标准生产烟花、炮竹。1957年,全区有鞭炮生产合作社27家,从业人员300多人,当年产鞭炮50多万箱。1958年,祁阳、宁远、零陵、道县、东安、江永、江华、蓝山等县先后办起集体鞭炮厂或烟花炮竹厂。
60年代,区内鞭炮企业仍沿用手工制作鞭炮,产品单一,年产量稳定在60一70万箱。
70年代,各县烟花炮竹企业开始重视花炮科研工作,开发新产品,改变单一落后的“纸卷硝磺”状况。1978年,祁阳县二轻烟花炮竹厂派员赴湖南大学进修烟花炮竹生产技艺,利用高氯酸钾、军工硝作原料,生产出“芙蓉花”、“幸福花”、“天女散花”、“手抢烟花”、“全家福”等50多种烟花产品。1979年,江永县桃川鞭炮厂发生死4人重伤6人伤亡事故。1980年,永州镇花炮厂发生死5人重伤8人伤亡事故。是年起,各鞭炮生产企业以此为教训,狠抓安全管理。祁阳县二轻烟花炮竹厂鞭炮原料由原来的土硝、火子全部改用氯酸钾、硫磺、 银粉,同时自制引线机,统一作引,提高安全系数。宁远县鞭炮厂采用机械方法对花炮的药物撞击、磨擦感度、发火点、发火率进行测试。1970—1980年,全区有烟花炮竹企业ll家,年产量10000箱左右。
1980年以后,区内一些企业因产品质量不高,销路困难,先后转产或停产。是年起,区内烟花炮竹生产始以祁阳县为主。1984年,该县黄市乡李友军试制成功机械塑料压塑机,生产以塑料圆形胶管为外型的太空笛声旅行烟花,行空高60米,属湖南省内首创。1986年,祁阳县二轻机械厂研制区内第一台烟花赶筒子机,每分钟可出筒子300个,工效提高9倍。1987年,祁阳二轻烟花炮竹厂引进裁纸机,主要生产工序实现机械化。1991年,祁阳县共有鞭炮厂59家,其中羊角塘4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00万元,实现利税400万元。
1992~1995年,全区累计生产烟花、炮竹5.073万箱,年均12682箱。其中1995年生产1.2万箱,与1992年持平,产品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期间,祁阳县烟花、炮竹产量占全区80%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