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旧俗(2)-----寒食节

[复制链接]
查看: 2691|回复: 8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5-14 19: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寒食节是中国旧俗,起于战国时期。晋文公登位时,大封有功之臣。有个介之推,曾救过晋文公,却被晋文公忘记了。结果,介之推与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知道此事后,派人请他出山,介之推不出,晋文公逼其出山,放火烧山,介还是不出。介与母亲活活地被烧死在山中。后来,人民怀念介之推,将清明前一天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这一天,人们不生火做饭,禁火,但不禁食。可在前一天做好这一天的饭菜,这一天只吃冷食。据旧县志记载,寒食节时,政府官员挨门逐户检查是否生火,方法是是鸡毛在各户的灶膛里扫一下,生火的灶,鸡毛会烧焦。
  儿时,我经历过寒食节。但无官员用鸡毛检查了。
匿名  发表于 2007-5-14 19:55:50
现在不推广了??哈哈~~
不然中国的节真是多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5-15 08: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听过寒食节!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5-15 12: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現在隨洋節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彩精;

呵呵呵,以後也知道寒食節及它的來源了!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5-19 15: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冒听我爸妈港过啊

我外婆啊冒港,不过以后晓得了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5-19 17: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学习中、、、
匿名  发表于 2007-6-28 20:26:24
真长见识了.中国不愧为中国啊.那些日本人的节日都是COPY中国的啊.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07-7-1 15: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寒 食
            
大约从唐代起,文人诗客借寒食节吟事抒怀,流传下不少诗文及韵事。又因寒食在清明前一或二日,故诗中常常“寒食清明”并提。如沈佺期《驩州不作寒食》诗云:“马上逢寒食,春来不见饧。洛阳新甲子,何日是清明。花柳争朝发,轩车满路迎。帝乡遥可念,肠断报亲情。”刚逢寒食,又盼清明,一诗兼及两个节令,表现怀念帝乡和亲情的感思,可算得深切隽永之至。
    脍炙人口的杜甫名句“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即出自则、寒食舟中作》。全诗为:“佳晨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诗人晚年飘零异地,连过寒食节都在舟中,凄清境况可想而知。颔联之所以成为名句,不光造语炼字精工稳妥,亦在抒情寄意深远有致。
    由上引两诗可见,写乡情、亲情,已成为寒食诗普遍涉及的主题。比杜甫小25岁的韦应物,身在异乡,借寒食怀念京师的亲人,《寒食寄京师诸弟》有云:“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而晚唐诗人胡曾身在京师,却借寒食怀念故乡长沙(桂林),《寒食都门作》云:“二年寒食住京华,寓目春风万万家。金络马衔原上草,玉颜人折路旁花。轩车竞出江尘合,冠盖回争白日斜。谁念都门两行泪,故乡寥落在长沙。”
    寒食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令,联系的文化史故事是十分丰富的,因而诗人笔下的寒食诗,内涵广泛,异彩纷呈。
    首先是与禁烟断火故事的联系。唐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故元稹《连昌宫词》有句云:“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树绿。”既然寒食要禁烟断火,自然引起寒士居贫的种种联想,每遇寒食吟咏,就要发发寒士的穷牢骚。唐伍唐珪于寒食日献郡守诗云:“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无独有偶,宋王禹偁《清明》诗亦云:“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一个说家中久已断炊,无须禁烟绝火;一个说挑灯夜读尚向邻家乞火,何用断火禁烟。幽默诙谐,令人解颐。这真是寒士咏寒食了。
    韩翃的《寒食)诗,也是在“禁烟断火”故事上做的文章。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烟火故事用得很巧妙,含蓄曲折地讽刺了唐代宫廷“寒食禁火日赐侯家蜡烛”的故事(见《西京杂记日。清人孙洙评此诗说:“唐代宦官之盛,不减于桓灵,诗比讽深远。”连德宗皇帝也未觉察出诗中的比讽,还流传一段故事。德宗时,制造缺人,中书省推荐两人,请德宗点定,德宗批道:“与韩翃。”但当时推荐两个韩翃,另一个是江淮刺史,德宗批道:“日暮汉宫传蜡独,轻烟散入五侯家。与此韩翃。”(《本事诗》)
    宋李廌的《寒食》诗则从民间角度用“禁烟断火”故事,诗云:“千株密炬出严闉,走马天街赐近臣。我亦茅檐自钻燧,煨针烧艾检铜人。”前联写皇帝赐火近臣,自然是皇恩浩荡;后联写茅檐钻燧,煨针烧艾,哪顾得“烟火之禁”。民间寒食简朴淳厚之风,与宫廷寒食奢靡豪侈之风,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是与食饧故事的联系。隋杜台卿《玉烛宝典》说:“寒食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以饧沃之。”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寒食日,东城卖稠饧麦糕。”“场”即后来的“糖”字。诗中用寒食食饧事,沈佺期实为之滥觞,如前引《驩州不作寒食》诗中“春来不见饧”即是。以后用者渐多,如白居易《清明送韦侍御贬虔州》有云:“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宋九嘉云:“东阳寒食杏花饧。”宋祁诗:“草色引开盘马地,萧声吹暖卖饧天。”都是寒食诗用食饧故事的名句。宋人黄朝英《缃素杂记》对此辑录尤多。
    寒食诗中用食饧事,流传一段食饧文化的儒雅公案。刘禹锡《嘉话》说:“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春来不见饧”,尝疑‘饧’字。因读(毛诗•郑笺》说‘吹箫’处云:‘即今卖饧人家物。’六经惟此注中有‘饧’字。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学常人率尔而道也。”刘禹锡的这段记述,后即遭到宋人的非议。黄彻《碧溪诗话》说:“刘禹锡云:作诗押韵,须要有出处,近欲押‘饧’字,六经中无此字,惟《周礼》‘吹箫’处注有此字,终不敢押。予按禹锡《书事》诗云:‘湖鱼香胜肉,官酒重于饧。’何尝按六经中出耶7”这桩辩论用事出处的公案,反映了从沈佳期到宋代寒食清明诗用“饧”字的发展轮廓。
    再次是与介之推故事的联系。关于寒食与介之推死绵山的关系,前人论述甚多,此不具引。至于寒食清明诗用介之推故事,宋人刘克庄编《千家诗》选黄庭坚诗云:“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士甘焚死不公侯”,即用介之推事。清人王相注此句说:“见禁烟而哀介子推之焚死。盖介子推割股以救晋文公,文公即位,而赏不及,故子推耻言功而隐于绵谷。文公思而求不得,使人召之不出,乃焚其山,意其必出。子推终不肯出而焚死。晋人哀之,以其死于清明前三日,故于此三日皆禁火不举,至清明乃祀之。禁烟之节,盖本于此。”按《左传》、《史记)均无介之推被焚事,而禁火之事是周代古制。《邺中记》、《玉烛宝典)、《容斋三笔》、《路史发挥》及《日知录》等书均辨其非,此不赘。王相此注显系沿袭旧说,颇与元人陈元规《岁时广记》略同。该书说:“介子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不举火,谓之禁烟,犯之则雨雹伤田。”此亦介之推焚死与寒食联系之一说。黄庭坚的《清明》诗,是唐宋以来寒食清明诗点到介之推的极少数诗篇之一。
    寒食与扫墓的故事联系,是从唐明皇时开始的。据《唐明皇诏》:“寒食上墓,礼经无闻,近代相承,渐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祭者,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乾淳岁时记》记述寒食上墓的盛况说:“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人家上家者,多用枣?(饼)姜跂(姜芽),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纷,而野祭者尤多。”《五代史总论》也说:“寒食野祭,而焚纸钱。”于是诗人们又在寒食扫墓故事上发挥许多联想。唐张继《阊门即事》诗云:“耕水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阁,清明几处有新烟。”用白描手法,勾勒一幅对比图,蕴含无限沧桑之感。苏轼在黄州时,作五古《寒食二首》,其二有云:“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哪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后四句言见乌鸦衔坟前烧剩纸钱,才悟已是寒食,而自己的祖坟却在万里之遥,欲祭不能。借寒食扫墓故事,寓离乡背井的苦况,另是一番寄托。
    愈到后来,联系的故事愈多,极大地丰富了寒食节的文化内涵。诗人笔下的寒食诗更是五彩缤纷,灿烂夺目。宋人王溥《唐会要》说:“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顺阳气。”这就是流行于唐代宫廷的“寒食赐火”的掌故,颇有“周之旧制”的遗风。《周礼》就有“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疫,春取榆柳之火”的记载。故韩愈《寒食值归遇雨》诗有云:“唯将新赐火,向曙着朝衣。”欧阳修《和较艺将毕》诗云:“踏青寒食追游骑,赐火清明忝近臣。”前引李鹿诗亦用此事。
    又因寒食与清明贴近,凡与清明联系的故事,无不与寒食联系。寒食又与斗鸡、蹴鞠、秋千等传统游艺项目结下了不解之缘。联系这些文化史故事,更有“寒食斗鸡”、“寒食蹴鞠”、“寒食秋千”。人们看待寒食节,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宋唐诗人在这些方面也留下许多名句。
    当然,寒食是自然节候,属社会形态范畴。可是,人们在寒食节中表现的主观感受却有忧乐的不同。在升平的环境里,国泰民安,丰衣足食,每遇寒食,人们闲适舒畅,热烈活跃,吟咏寒食的诗歌清新明快,情意幽雅。元戴表元那首脍炙人口的《林村寒食》即是典型的例子。诗云:“出门杨柳碧依依,木笔花开客未归。市远无饧供寒食,村深有纻试新衣。寒沙犬逐游鞍吠,落日鸦衔祭肉飞。闻说旧时春赛里,家家鼓笛醉成围。”相反,在动乱的环境里,兵荒马乱,烽烟弥漫,人民颠沛流离,骨肉分散,这时的寒食诗就愁肠百结,惨淡悲凉。清李渔那首著名的《清明前一日》即一例。诗云:“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地暖易寒食,烽多难禁烟。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在边塞环境里,远方僻地,异俗殊风,这时的寒食诗表现为举目无亲,孤寂感慨。宋赵元镇那首有名的《寒食》即一例。诗云:“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家亦携庞老家。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由于寒食节在动乱和边塞环境里给人悲凉惨淡寂寞荒凉之感,有时“寒食”这个概念被赋予比喻词的特殊含义。韩偓《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云:“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啼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此时本不是寒食,由于“村落皆空”,“不见人烟”,故比为“寒食”。“皆空”的“千村万落”是本体,“寒食”是喻体,因而“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就成为非寒食诗中绝无仅有的“寒食名句”。
    寒食诗不仅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一枝奇葩,也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华文明之光的一颗璀灿明珠。
匿名  发表于 2007-7-1 15:45:49
寒食诗不仅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一枝奇葩,也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华文明之光的一颗璀灿明珠。


有道理!毛老老的时候有忆苦思甜活动,说明我们教育下一代要有真正的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