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章里祁阳记忆(十六)记忆深处的供销社

[复制链接]
查看: 518|回复: 1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23-12-18 08: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忆深处的供销社
最近,已经很久没有人提及的农村供销合作社,突然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供销社突然就火了,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起供销社,回忆起许多故事。
新中国的供销合作社是上世纪计划经济时期的重要标志,遍布城乡村镇。在建国初期物资匮乏的年代,供销社社员通过入股和分红实现“合作”,靠统购统销包揽了中国几亿农民的买与卖,是无人不晓的“金字招牌”。
改革开放后,个体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供销社日渐式微,淡出了百姓视线。可以说,供销社的变迁就是新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鉴赏供销合作社的徽章就像是把这些“胶片”投射出来一幕幕回放......
我于是从我的收藏中找出了两枚供销合作社的徽章。也想聊聊记忆深处的供销社。
这两枚章都是五六十年代的章。一枚是“祁阳县第二区供销合作社”。祁阳县第二区供销合作社这枚章时间要早,设计比较简单,大红的底色,中间一个黄色的五角星,环绕“祁阳县第二区供销合作社”的铭文。    
祁阳县第二区供销合作社.png
解放后,旧有的商业体制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翻身当家作主的的农民迫切要求建立自己的经济组织,以便于城乡的物资交流。1951年三月,县政府在贸易公司的基础上设立合作指导科。22日石子岭乡成立了祁阳第一个基层供销合作社——祁阳县石子岭乡供销合作社。7月全县建立基层供销社10个,有社员17000多人。1951年8月祁阳县成立合作总社。1952年7月县贸易公司并入县合作总社,年末,合作总社共发展社员137475人,有股金151042万元。1952年初,根据县政府划分为13个行政区,供销合作社以所在区命名供销社。第二区驻地在大忠桥。包括大忠桥镇、罗果、白合、两塘、疑山、走马、栗林、石湖、饶塘、沙井、金泉、天福等乡。
另一枚是“湖南省祁阳县供销合作社”。“湖南省祁阳县供销合作社”这枚章使用的时间要靠后些,但也是是五十年代使用的,章的版面设计精美,中间是红色的五角星,周围环绕“湖南省祁阳县供销合作社”的铭文。外圈钸以齿轮和麦穗的图案,象征着工农联合致力于供销合作事业。
湖南省祁阳县供销合作社.png
这两枚章记录了一段历史,也承载着满满的回忆。
对于大部分70后、80后的朋友来说,“供销社”三个词印象非常深刻。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提起“供销社”这三个字,往往是童年那个时候对一些吃的、喝的、文具用品和小玩意的这种渴望糅杂在里面。在那个买东西还需要粮票的年代,。不管是打瓶酱油还是买彩电,只能去供销社。如果能到供销社去工作,那可是当时“金都不换”的,就相当于在国家机关单位上班,是有国家编制的,是吃国库粮的,所以民间还流行一句话,“八世修不到个供销社”。
当时的一名供销社售货员,月工资大约20—35元;一日三餐有公家食堂,伙食也不错,而且,员工子女上学问题单位还都给解决,每天上班,稳定又轻松。
当然,这个工作,最风光的一面,就是每天站在商品琳琅满目的柜台里,有顾客来买东西,说有就是有,说没有就没有,顾客想要就得等着,所以谁的家里人一旦有当售货员的,周围的人都得想搭上点关系,遇到什么紧俏货能给自己人预留一份。比如当时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商品,要想买的话,最好有这层关系才好办。平日里要买生活物资,供销社里如果有熟人,能买到紧缺的物资,也觉得十分有面子。
一条老街、一扇门、一组柜台……承载了几代人的回忆;一颗纸包糖、一只铅笔盒、一盒蛤蜊油……感受不老供销社的半世沉浮。
我上小学的时候,大队只有一个代销点,在小学的对面,过马路就是。一个昏暗的木板屋,里面有一个玻璃柜台,柜台后面是一个老旧的货架,上面放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卖货的是一个漂亮的阿姨,姓唐,很安静的一个人,爱笑,对人也很热情,从不殴打顾客。这就非常了不起,可知当时大城市百货商店里挂的横幅是“不准随意殴打顾客”。
我还记得商店里还有一部老式手摇电话机,铁壳老式手摇磁石电话机这个是很有记忆的,在七八十年代,我们大队里只有商店里有一部电话机,记忆非常的深刻。那时候谁家亲属打电话都得大喇叭喊,谁家亲戚来电话了.....墙上还挂着一个绿色的邮筒,一个姓唐的老先生管理着这些。收发信,传接电话,有时还帮着不识字的农民写写信。
小学时妈妈经常给我一个小竹箩,里面放一个打煤油的瓶子和一张煤油票,让我放学时顺便从代销点买一斤煤油回家。那时家里没通电,晚上全靠煤油灯照明,家里没钱,买不起那种好看的有灯罩的煤油灯。爸爸就用大些瓶子作灯具,用铁皮裹粗纸作灯芯,一个简易的油灯就做好了。晚上我和哥哥就在爸爸自制的油灯下读书写作业。这种简易油灯伴我度过了整个小学时期。
我是喜欢帮妈妈买煤油的。买煤油时,妈妈会多给我一两分钱,能买两点纸包糖或者一块蒲扇糖,在那个吃饭都吃不饱的年代,这纸包糖和蒲扇糖甜蜜了我整个童年。
小学三年级得第一名,我用奖金和过年的压岁钱在代销点买了一个心仪的铁皮文具盒。上面印着“铁臂阿童木”,里面还印有乘法口诀表。“一一得一,九九八十一,回家戴斗笠”。小学时四不象的口诀加儿歌,满满的都是回忆
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在茅竹镇一中工作,这时镇上的供销社还在,但已没大的竞争力,小镇的沿街都是私营的杂货铺,购卖日常用品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价格和地点成了主要的参考因素,于是人们更少去供销社买东西了。
供销社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逐步削弱甚至丧失了它的功能,不久,店员被买断,店面被拍卖,计划经济时代过于刻板的经营模式,被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农村供销社也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步入历史的尾声阶段,昔日繁华慢慢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对于90后、00后而言,供销社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年轻人们可能从影视作品或者长辈口中听过说供销社,但自己却从没有见过,更别说在供销社买东西。况且现在网购十分的方便,小到买三两根萝卜,大到洗衣机空调,都可以一键下单。似乎,供销社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再也不见了。
前几天回乡下老家,路过很多年前遗留下来的代销点,只见建筑外墙还是曾经的红砖,纹路肌理依然清晰,门窗是木质的,大门依然保留着插板式的木门,几位老人坐在门口晒着太阳,悠然自得地聊着家常,心中不免有些感慨万千。
当时光渐行渐远,社会不断进步,网络时代的购物更加便捷,冲淡了很多久远的回忆,从计划经济到现在互联网时代,印证了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但供销社经济在历史中,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足迹。
现在,“供销社”意外走红。虽然名字仍旧叫“供销社”,功能上可能也有点类似,但早已不是过去计划经济背景下的供销社,根本目的是服务三农。按照官方定义,供销社就是由政府引导,以农户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组织,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三农,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从农民需求出发,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和日化用品的同时,从农民手中收购农副产品来供应城市和工矿区,以此来打通城乡流通渠道,继而助力三农发展。
相信不远的将来,供销社会再次焕发出新的光彩。
  时间煮雨,岁月缝花,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的发展,有些东西不可避免地,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老家的老供销点也许不久就会消失,但这两枚徽章我会一直保存下去,看到它脑里就象装了一台播放机,往日的时光又纷纷浮现,这里面有我们无处安放童年的欢乐,有很多人和事留在记忆中反复品味。
我永远忘不了留在记忆深处的供销社。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23-12-18 10: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支持楼主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