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凉亭往事

[复制链接]
查看: 1274|回复: 0
110

dsu_paulsign:classn_11

发表于 2023-2-13 11:37: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凉 亭 往 事
 ●唐建华


在我的故乡一里路处有一座古老的凉亭,凉亭坐东朝西,青石为基,歇山顶式样,名曰新亭子。据碑文记载此亭修建于清嘉庆十年间,至今已有216年的历史,凉亭的廊柱上刻有两副对联,“大家莫作炎凉态,小坐但作风月谈。”“歇片刻彻杯茶去,莫苦走放下担来。”亭内有条形石凳、石桌、石质水缸。南北两面的墙上立有功德碑,雕刻着当年修建凉亭捐钱捐物人名。

早先,凉亭是南来北往赴文明铺赶集的商户、村民途中歇息地,文明铺作为祁阳西北重镇,地处衡州府至宝庆府支线驿道第三铺,市墟繁荣,商贾如云。每逢镇上赶集,肩扛山货、箩挑农产品的村民,经过蜿蜒山路的跋涉劳累,都要在亭内歇脚、乘凉,或喝水休息打个盹,或吃点干粮抽袋烟,或谈天说地就地交易。有说拉弹唱的现场来一段《汉宫秋月》《流波曲》,引来欢呼声一片。更有京剧好手即兴一段《空城记》唱段: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算就了汉家业鼎足三分……赢得掌声如潮。
关于凉亭,我曾听老辈人讲述过这么一段陈年往事。民国时期有一位女斋人,每天都会准时挑水来凉亭,将亭内的水缸盛满供路人饮用。地方家族每年会分给她一些谷粮作为回报,女斋人无儿无女孤身一人,每天除了挑水,打扫凉亭,有时还自做些叶儿粑赠送给过往歇脚路人充饥。
女斋人精通刮痧、切脉,懂些汤剂药方。某日一挑夫面色苍白,人还没踏进亭子便一头倒下,吓得亭内人惊叫不断,女斋人马上找来草席扶其躺下,仔细把脉后,舀来凉水为其擦拭散热,喂些粥水,待其苏醒后对其进行刮痧、针刺放血,一段时间的休息,挑夫竟然恢复如初。
一个风雨交加的清晨,女斋人挑水到凉亭,见一后生脸颊绯红,浑身哆嗦卷缩亭内一角,女斋人见状立即架柴生火,锅中放入姜片、银翘、金银花等,煮水喂服后生,还叫路人帮忙将后生背至五里外一郎中家医治。得知后生是准备去广州投考黄埔军校时,女斋人对其更加悉心照料,临别赠送他一块银元作盘缠。1941 年,已担任国民革命军新编某师某营营长的国军军官,曾专程赶来新亭子致谢女斋人当年救命之恩,遗憾斯人已逝。国军军官留下二十块银元,请求族长修葺女斋人的墓地和凉亭。国军军官后来随军入缅作战牺牲疆场,族长特地在亭内立碑,上刻“抗倭英烈”。1944年日军侵占祁阳,路过新亭子时将该碑炸毁。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凉亭沿路又呈现过热闹的景象。这些年随着公路、铁路的四通八达,昔日络绎不绝的凉亭山路已是杂草丛生,当年热闹非凡的凉亭,在岁月的风雨中逐渐荒凉破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那些关联凉亭的陈年往事和那些不同寻常的人,仍然深深烙印在故乡人们的记忆中,永难释怀。
何平点评:

 《凉亭往事》作者用简洁的文字清晰地描述了至今已有216年的老凉亭的陈年往事,从凉亭的捐建到女斋人利用凉亨乐善好施,治病救人的行动,无不生动体现国人积德行善的优良传统,以及被救之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之情。      过去没有高速公路和高铁,很多丘陵山区连平坦的路都没有,人们出行基本靠缓慢地步行,随行货物也只能肩挑背扛,往往走过十里二十里就会很累,必须要休息喝水或吃干粮,夏天太热时要躲荫歇凉,遇到暴雨还要到凉亭避雨,当年的凉亭给人带来的方便就如同现在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和加油站。只是服务区没钱加不了油,吃不到东西。而过去的凉亭休息和人们行善相助却是免费的。      尽管凉亭是当年人们行进道路边的休息驿站,但在那个缺衣少食的艰难年代,要花大量的钱来建凉亭,一般贫困地区是建不起的。这就有作者开头所说的捐资建凉亭的“功德碑”,这也如同现在慈善人士,向全国各地捐建爱心学校一样,虽然这些行善之人已远去,但他们的美名却流芳千古福泽后人。       为忆古励今的好文点赞!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唐建华,湖南祁阳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员工。从事新闻采写与基层管理工作20余年,作品散见于《水口山报》《衡阳日报》《湖南工人报》《湖南有色金属》《有色天地》《中国有色金属报》《有色艺苑》《中国环境报》《中国五矿报》等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山茶花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